王姝+何強
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讓失責必問、問責必嚴成為常態。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至少已有北京等19個省份出臺了《問責條例》實施辦法。其中,北京、重慶、廣東、四川在實施辦法中,都增加了“容錯機制”。
最近兩年,各地“容錯機制”密集出臺,與如何調動改革者的干事積極性密切相關。2014年1月,北京市兩會時,來自王府井百貨集團的劉冰代表建議,在規劃改革時,應該建立“容錯機制”,允許犯錯誤,使改革者敢于嘗試、敢于承擔風險。“有容錯機制在,只要改革出于公心,又經歷了必要的程序,改革者就會敢于嘗試、敢于承擔風險。”
在2015年就啟動“容錯機制”的浙江紹興市,官媒曾發文《莫讓“領頭羊”成為“替罪羊”》,解讀稱:“槍打出頭鳥”,“領頭羊”搞不好就會成為“替罪羊”。在這種時候,我們尤其需要激發干部的改革熱情,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出頭鳥”“領頭羊”吃下“定心丸”。
2016年5月,云南省德宏州瑞麗市出臺《瑞麗市支持和保護黨員干部改革創新干事創業的實施辦法(試行)》。瑞麗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朱文科告訴新京報記者,“瑞麗市在發展時,一些干部在思想和行動上還不敢大膽探索,猶豫徘徊,放不開手腳干事創業,存在不敢擔當和庸政懶政的突出問題,所以出臺了這個《辦法》”。“就是要消除干部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后顧之憂,為敢想的人開綠燈,為敢干的人兜住底,在一定范圍內寬容失敗、允許試錯,給改革創新者吃下定心丸。”
莫讓“領頭羊”成為“替罪羊”,為改革者創造環境,激發熱情,這正是容錯免責制度設立的初衷。
各省份出臺的容錯機制中,基本上都將“官員因不可抗力導致未達到預期效果或造成負面影響和損失”,符合5方面條件者可減責或免責: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符合中央和本地黨委政府決策部署、經過集體民主決策程序、沒有為個人或單位謀取私利、積極主動采取措施消除影響或挽回損失。除上述5條容錯情形外,各地還有其他容錯條款。2006年,深圳市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改革創新促進條例》,其中提出,“只要改革創新方案制訂程序符合規定,個人或單位沒有牟取私利、沒與其他單位或個人惡意串通,即使工作發生失誤、改革創新未達到預期效果甚至造成一定損失,有關人員可予免責。”這是國內首次提出“容錯機制”。此后,江蘇泰州、浙江溫州、浙江紹興、廣東佛山等地,紛紛出臺容錯免責規定。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最早在省級層面提出建立容錯免責機制的是廣東省。
2016年1月18日,中央黨校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講到了干部隊伍積極性問題。他說,當前一個突出問題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積極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為官不為”。
為此,習近平提出了“三個區分”原則:要把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保護那些作風正派又敢作敢為、銳意進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這“三個區分”,即是北京市《問責條例》實施辦法中“容錯機制”的主要內容。2016年12月,廣東省出臺《問責條例》實施辦法中的“容錯機制”,除了遵循“三個區分”原則外,還要遵循“兩個尊重”——尊重廣東歷史、尊重廣東省情。
“容錯”由誰來認定?多地出臺的容錯機制中,都明確“容錯”的最終裁定權屬于紀檢監察機關或組織部門。
《陜西省黨政干部容錯糾錯辦法(試行)》提出,相關單位或個人受到問責追責時,認為符合容錯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向紀檢監察機關或組織部門提出申請,受理機關或部門在調查核實后要做出認定反饋。
對容錯的單位或個人,在年度考核、干部提拔任用、職級職稱晉升、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后備干部資格等方面不受影響。
廣東省紀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景喜認為,公眾也應參與“容錯”的認定。他認為公眾參與“容錯”認定很有必要,“因為在定性時,具體到某一個行業或事件,群眾更熟悉情況,更了解實際。”
(摘自《新京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