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實
姚崇是陜州人,又名元崇,后來武則天為他改名為元之。讀《資治通鑒》,姚崇第一次出現在歷史的視野中,是在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當時大唐與契丹在河北發生了戰爭,當時姚崇是夏官郎中(兵部郎中),每天要處理大量文件,“剖析如流,皆有條理”,又快又好。武則天看了以后,大加贊賞,立刻提拔為兵部侍郎(副部長)。
武則天曾經用酷吏政治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周興、來俊臣等酷吏造成的家破人亡成千上萬。后來武則天清除了酷吏,又想推卸自己的責任,說過:為什么受害人自己要承認呢?派了近臣去核實,近臣為什么也不說實話呢?現在,來俊臣等酷吏死了,再也聽不見有什么反逆案件,是不是當時就有很多冤枉呢?武則天還是一個頭腦清醒的皇帝,能這么看,證明有反思能力。但群臣卻不知道如何回答。這時姚崇答道:當然都是冤枉的,他們要翻案,會更遭毒手,所以寧可選擇死。近臣去核實,他們的人身安全也沒有保障,也不敢了解真情,所以冤案重重。有告狀反逆的案件發生,皇帝只要知情但不推問,就不會有冤枉出現。姚崇所說的推問,就是拿當事人催問,唯一的辦法自然是屈打成招,結果凡是調查者想要的案情都能被當事人證實。屈打成招是中國審案的絕招,簡單快捷,馬到成功。姚崇說了實話,武則天也給予表揚,還賞賜白銀千兩。說實話,要冒風險,尤其面對皇帝曾經的過錯,通常的情況是人人忌諱如深。姚崇敢于講出實話,不能不稱其勇敢。
長安四年(704年),姚崇因為母老,回家養親,同時擔任了相王府的長史,相王就是睿宗李旦。不久,武則天又任命姚崇擔任兵部尚書,相當于國防部長。姚崇立刻上書回絕:“作為相王的長史,知兵馬不便,非臣惜死,恐不益相王。”兵部尚書,只有皇帝信任的人才能擔任,掌管軍事,也是最重要的權力。這是皇帝的信任,怎么會拒絕呢?因為姚崇同時擔任相王府的長史,屬于相王的臣下,如果再兼任兵部尚書,很容易引發人們對相王權力過大的猜想,這樣就會導致相王的政治安全發生問題。姚崇護主,拳拳之心清晰可見。武則天表示理解,讓他改官禮部尚書。這一年,文武雙全的姚崇,又被任命為靈武道大總管,前往北方領兵,守衛北方。
武則天晚年,“二張”問題十分突出,作為武則天信任的情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過分弄權,引起朝臣的極大反感。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桓彥范等五位大臣決定發動政變,為唐朝奪回政權。政變發生之前,正好姚崇回京述職。據說,姚崇被派到前線領兵,正是“二張”的主意,說明姚崇也是討厭二張的。于是張柬之等聯系姚崇,姚崇因而成為神龍政變的預謀者。神龍政變雖然以“二張”為口實,其實是針對武則天的,這一點天下共知。為了更好地防范武則天,新朝廷決定把武則天移居上陽宮。中宗率領文武百官為武則天送行。史書記載,“王公以下皆欣躍稱慶”。武則天下臺了,唐朝恢復了,彈冠相慶的表現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不僅是心情,還包括政治正確。于是,姚崇的表現就顯得太突出,太有問題了,“元之獨嗚咽流涕”。在人人稱快的場景中,只有姚崇一個人在獨自流淚。桓彥范、張柬之看在眼里,自然很不高興,他們對姚崇說:“現在是哭泣的時候嗎?你的麻煩恐怕已經開始了。”
很快,姚崇就被貶官外地,先是任亳州刺史,后來又轉為常州刺史、許州刺史等。當時,正是張柬之、桓彥范這些神龍政變的功臣執掌朝政,為首的五位領導人,也被中宗封為郡王,號稱“五王”。但是,歷史的戲劇性從來都出人意表,誰會想到,朝局的變化很快就發生了。唐中宗與“五王”分道揚鑣來得太快,“五王”先是離開政治中心,接著也遭遇貶官,最后都是死非其罪,結局都不好。姚崇人在地方,反而沒有受到什么牽連,一直太平無事。政治戲劇中的塞翁失馬故事,真是比比皆是。在地方刺史崗位上,姚崇沉靜多年,這為他后來的重新崛起儲備了足夠的力量。
通過唐隆政變,李隆基和父親睿宗、太平公主的力量擊敗韋皇后的勢力,睿宗第二次成為唐朝的皇帝。這時,朝廷的宰相班子重新組建,有中宗時期的宰相,據說都是太平公主推薦的;也有姚崇、宋璟這樣的新人,他們兩人的背景,很可能是當時擔任太子的李隆基。
睿宗時期,從后來的歷史進程看,依然是一個過渡時期的狀態,而姚崇代表著新的希望。因為朝廷中關系復雜,姚崇能做的工作有限,但已經顯現出果敢的政治家氣魄。
姚崇在朝廷的最高層斗爭中,屬于太子李隆基一派,因為建議鞏固李隆基的權力,抑制太平公主的勢力,最讓太平公主受不了。711年二月,他遭遇貶官,外放為申州刺史,他的搭檔宋璟貶為楚州刺史。此后,朝廷的斗爭持續向高潮發展。從現在看到的史書,主要是太平公主從事搗亂,要調換太子李隆基,其實質應該是睿宗提防太子,雙方屬于最高端的政治斗爭。先天元年(712年)八月,睿宗傳帝位給太子,自稱太上皇,太子李隆基即位成為皇帝。但是,重大的權力還在太上皇手上,雙方的斗爭并沒有到達終點。713年七月,朝廷的矛盾公開化,玄宗作為皇帝,親自發動政變,殺太平公主等黨徒,睿宗放棄所有權力,玄宗完全執政。
此時姚崇是同州刺史。開元元年(713年)冬十月,玄宗在新豐縣的謂川行獵,忽然召見姚崇,當場任命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即宰相。關于這次見面,史書記載頗有戲劇性,如姚崇如何再三突破阻力等等。不過,《開元升平源》所記,確有一定道理。就在這次會面中,姚崇向玄宗提出振興“十策”,史稱“十事要說”,可以認為完全把脈清晰,對癥下藥。十事,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穩定政局,結束此前的亂政,如不許皇親國戚干預朝政,推行仁政,緩和社會矛盾。二是整頓吏治,取消一切斜封官,國親不得擔任御史臺、三省的重要官員,賞罰分明,同時鼓勵進諫,禮敬大臣,養成良好的政治風氣。三是改善財政狀況,穩定邊疆,不求邊功,防止浪費,禁止建設佛廟、道觀等。玄宗聽到姚崇的十項建議,非常認同。君臣對于時政認識的高度契合,是密切合作的基礎。開元之治的曙光,就這樣出現在一次行獵的路上。
姚崇執政后,基本上實現了他的十項政策。開元四年,姚崇辭相位,五年之后去世,年七十二。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