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唐正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面對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局面,毛澤東十分關心國家的建設,在一些口頭談話中,毛澤東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重大工程構想,如三峽水庫工程、青藏鐵路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今天,這些由毛澤東構想的工程已經成為現實,并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三峽工程:都加起來還抵不上一個三峽工程,
你不也是這樣說了嗎?
歷史上,長江流域洪水泛濫情況時有發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長江的治理工作,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不到五個月就于1950年2月組建了長江水利委員會,任命林一山為委員會主任,專門負責長江的綜合治理工作。1953年2月19日,林一山突然接到中南局通知,要他隨毛主席外出并匯報工作。20日下午,毛澤東在前往南京的“長江”艦上聽取了林一山關于長江流域規劃有關問題的匯報。毛澤東一邊聽取匯報一邊查看《長江流域水力資源綜合利用規劃草圖》,規劃草圖上標明的一系列計劃在長江干支流修建的梯級水庫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他問道:修這么多水庫都加起來,你看能不能抵上一個三峽水庫?林一山回答說:從長江洪水的起源來講,這些水庫加起來也抵不上一個三峽水庫的防洪效益。毛澤東聽完,盯著規劃草圖又看了一會,指著三峽東口,說:那為什么不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畢其功于一役?就先修那個三峽水庫怎么樣?林一山興奮地說:我們很希望修建三峽大壩,只是現在還不敢這樣想。毛澤東說:都加起來還抵不上一個三峽工程,你不也是這樣說了嗎?
1958年4月,毛澤東在武漢接見羅馬尼亞代表團時講道:“我們準備在三峽筑一個水庫。準備工作需要5—7年,連筑成就要15—20年。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大壩。”然而,由于當時國民經濟正處于緊張時期,加之1950年代后期中蘇關系逐漸惡化,蘇聯撤回大批對華援助和技術人員,無論是在財力上還是在工程技術上,都不具備建設三峽工程的條件。而此時國際形勢的緊張也使毛澤東開始考慮三峽工程的戰時防護問題。1959年,毛澤東在原來的建設方針“積極準備,充分可靠”后加上“有利無弊”。1960年,考慮到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狀況,中央決定暫緩三峽工程的建設進程。1970年9月,武漢軍區和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向中央建議先修建作為三峽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壩工程。12月26日,毛澤東77歲生日當天,他寫下批示:贊成興建此壩。但在內心深處,他仍然惦記著三峽工程,他曾對人說:“將來我死了,三峽工程修成后,不要忘了在祭文中提到我啊!”
改革開放后,在鄧小平、江澤民兩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實地勘探,多方論證,萬眾矚目的三峽工程于1994年開工建設,并于2009年全部完工,中國人用15年的時間在長江上建成了一座有史以來最大的工程項目——三峽工程。
青藏鐵路:“讓火車爬上世界屋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面對當時國外勢力勾結西藏上層少數人士圖謀“西藏獨立”的陰謀,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要解決西藏問題,實現西藏和平解放,必須首先解決進藏交通問題。當時,西藏沒有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進藏物資全靠人背馬馱。為此,毛澤東專門指示進藏部隊“一面開進,一面修路”“克服一切困難,不惜任何代價修路”,僅用幾個月時間就于1950年8月提前修通了雅安至甘孜的公路,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礎。西藏和平解放后,從1951年起,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筑川(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毛澤東對此十分關心,于1953年1月親自批準了川藏公路昌都拉薩段的南線方案,并于1954年12月完成了青藏公路、川(康)藏公路通車拉薩的目標。毛澤東得知后非常高興,他對時任西藏軍區副司令員、西藏自治區籌委會秘書長阿沛·阿旺晉美說:“藏族人民把公路稱為‘幸福之路,將來我們還要修鐵路,讓火車爬上世界屋脊。”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修通后不久,黨中央接著開始籌劃修建進藏鐵路。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青藏鐵路于1958年動工修建。遺憾的是,因為經濟困難和西藏局勢不穩,加之高寒、凍土、缺氧等問題一時無法克服,青藏鐵路很快就被迫停工。但毛澤東并沒有因此而放棄青藏鐵路。1973年12月9日,毛澤東在會見尼泊爾國王比蘭德拉時說:青藏鐵路修不通,我睡不著覺。他堅定地說,青藏鐵路要修,要修到拉薩去,要修到中尼邊境去。
進入21世紀后,修筑青藏鐵路的經濟和技術條件日趨成熟。2006年7月1日,凝聚了毛澤東等幾代領導人心血和汗水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南水北調:“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從南方借點水給北方”
我國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分布很不均衡,經常發生南方洪災和北方旱災同時出現的極端情況。因此,興修水利、有效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問題成為我國歷代政府重視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毛澤東就根據我國水資源南北分布不均的特點,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宏偉構想。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在時任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的陪同下視察黃河大堤,詳細詢問了黃河治理的相關情況。在聽取王化云關于從長江上源通天河引水入黃的可能性匯報后,毛澤東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點來是可以的。”這是毛澤東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調的宏大構想。時隔不久,1953年2月在南下途經黃河的專列上,毛澤東再次接見王化云,詳細詢問從通天河引水入黃河的相關工程細節,當毛澤東得知這一工程的可能引水量只有100億立方米后,說:“引100億太少了,能由長江引1000億就好了,你們研究一下。”2月20日,在結束對武漢的視察后,毛澤東乘“長江”艦由武漢前往南京,途中毛澤東與林一山就南水北調問題展開了討論。毛澤東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從南方借點水給北方?這件事你想過沒有?接著毛澤東仔細查看地圖,同林一山探討,最后覺得從漢江引水的可行性較大。臨別時,毛澤東對林一山說:三峽問題暫時還不考慮開工,但南水北調工作要抓緊。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對漢江流域進行查勘,最終選定漢江中上游丹江口為引水地段并向毛澤東寫信作了匯報。1958年3月,在成都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講道:“打開通天河、白龍江、借長江水濟黃、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同北京連起來了。”再次提出引江、引漢濟黃和引黃濟衛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南水北調,毛澤東不僅在談話中數次提起,而且還一度打算親自騎馬帶領考察隊到長江、黃河勘查。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并發出《關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確提出把南水北調作為全國范圍內的較長遠水利規劃的主要目的。這是南水北調首次出現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據統計,在1959—1961年的三年時間里,黃河水利委員會每年組織400余人的勘測設計工作隊,對西線調水工程進行了全面查勘,獲取了大量的測繪數據,并提出了西部地區從長江上游調水的多種方案。但因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困難等原因,1963年以后,南水北調相關工作基本停止。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技術也不斷提高。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開工典禮舉行。經過十多年緊張艱苦的施工建設,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和中線一期工程已經完工,并分別于2013年和2014年正式通水。
回顧這三項工程,我們可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三項工程都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毛澤東站在國家民族發展的戰略全局上高瞻遠矚首先提出,而由幾代人接力完成的當代中國跨世紀的重大工程。
(摘自《百年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