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
一、深度融合的核心要素
深度融合是區別于過去一般意義的整合,基于學校特色文化統的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深度開發與實施,核心是通過調適與創生,將兩者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融合,促進綜合實踐活動活動課程深度推進。
(一)基于目標的融合
學校特色文化是一種價值觀的選擇,是學校面臨多元文化價值觀,經過深思熟慮后的選擇和重構,將特色文化的內涵轉化為教育者身心發展的期待和素質要求,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目標的首要選擇。學校在規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時,要盡量對學生成長方向和目標做個清晰、明確的描述,確保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不會偏離學校文化建設目標,以特色文化的視角,對各類主題、活動進行安排和引導,形成課程實施主線。
(二)基于內容的融合
在學校特色文化與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融合中,學校文化不斷作用于師生的思想、思維、行為的同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也不斷生成,創生各種各樣的現實性、綜合性探索主題內容對內容的融合,重要的是要關注地方優秀文化。地方文化蘊藏著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實施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資源,也是激活生命課堂的重要路徑。從邏輯上講,強調地方味是解決本土教育問題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教育生活化,催化有意義學習,影響文化化人,調節國家課程與地力一文化的互動進而促進知識學習。從空間上講,國家課程政策層面的“校本課程”開發,注重體驗性,淡化學科性,需要扎根本土聯結地力一知識,以滿足學生興趣與個性化發展需求。主動接納地方優秀文化,促進兩者的深度融合,使學校特色文化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得益彰。
(三)基于實施的融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以來,在取得實效的同時,也存在“淺化”、“泛化”等現象。在校本課程實施中,為什么教師精心設計的活動、準備的資源,學生會無動于衷呢?筆者在學校聽了一節關于“中學生人生規劃”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課后與學生聊天,學生說這課有點無聊,像上政治課。重新翻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性和理念,我們就會發現,課程實施必須立足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幫助學生體驗活動并學以致用。調適與創生是是綜合實踐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關鍵,要以符合學生學習實際、滿足學生發展需要、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為旨趣,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并將之融入課程實施的動態課程變革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性、活動性,不能把綜合實踐課上成學科的知識傳授課。
(四)基于評價的融合
基于學校特色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應重視學生對學校認同的評價,學校認同是學校師生員工在心理上對學校文化的接納、肯定和欣賞。在評價中,提倡使用檔案袋評價、研討評價等質性評價方法等非中心性、多元性、異質性、開放性、寬容性、無限性、不確定性等思維方式,以學生的整個校園生活為視域,以人格品質的發展為目的的,既關注教育的結果,又重視實踐活動過程,并根據不同的文化課程與教學情境,通過多元化的質性評價方法的選擇與使用,結合量化評價方法,實現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和適切性,共同促進學生對學校文化的認同。
二、深度融合的運行機制
下文,以 “碁道育人”文化為切入點,在區域內學校特色文化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深度融合的案例,從“四步策略”和“三化原則”縱橫兩個維度探討探討兩者深度融合運行機制。
(一)基于“四步策略”的運行機制
第一步是認識深度融合的價值意義。學校特色文化與綜合實踐課程的深度融合在理論上,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課程改革來實現。在實踐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校特色文化形成的支撐。組成由校長參與的研究團隊,參加國家級課題研究,認識學校特色文化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發揮校長的課程領導力作用。
第二步是開發區域“碁道育人”系列活動。石碁成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這方水土曾養育著名書法家麥華三、一代宗師黃嘯俠等人,為后人留下了“孔子誕”“鰲魚舞”“龜如石”等豐富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厚重的文化對石碁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幾年,石碁教育人立足石碁教育源流,挖掘石碁的精神實質,提出了“碁道育人”的構想,以鍛造智慧教育為目的,構筑石碁教育特色與品牌,形成區域內課程的頂層規劃。各學校借助系列測試工具或調查訪談理解學校文化狀況與層次,分析學校文化發展的歷史、現實與環境,為學校特色文化深度融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順“三個機制”:內在機制、發生機制、運行機制。包括石碁中學的“棋道課程”、石碁小學的“潤心教育”特色課程、沙涌小學的“鰲魚文化”等。
第三步是構建學校特色文化的活動課程體系。石碁中學致力于棋藝活動的普及和推廣,形成了“棋道育人”學校特色文化,并依托棋文化打造了獲廣州市重點立項的“智慧人生”特色課程。該課程旨在引導學生以棋啟智,形成“懂規矩、守規則、尋規律”的能力,從而奠基智慧人生。學校把象棋推廣普及工作寫入學校五年發展規劃,并由校長親自主抓。把象棋課列入學校的常規課程,基礎年級每周開設一節象棋課,并與廣州東湖棋院和石碁棋協簽訂了合作協議,聘請相關人員作為學校象棋專職教師。 第四步是探索課程實施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關聯性。學生發展與課程教學日益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評價的價值取向、內容定位與方式方法需進行變革,以便與核心素養的發展相匹配。有研究提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核心素養具體體現為綜合學習能力、實踐創新能力、交往協作能力、社會服務能力、數字素養等。在“碁道育人”區域內學校特色文化和綜合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后,學生的人文底蘊、責任負擔、實踐創新等核心能力均得到充分提高和發展。
(二)基于“三化原則”的運行機制
綜合化原則。國家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的,就是為了克服當前學科課程設置存在的不足。學校的課程是被分科來組織的,這些分科的課程就是一門獨立的科學。然而,學生的個體經驗是不按學科來分類的,學生通過學習所形成的經驗不是按學科分類來存儲的。課程深度融合就應該更多地致力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與綜合運用,讓學生獲得完整、一貫的經驗,也就是說,應提倡綜合化的教學,包括學內容的綜合化、學習方式的綜合化。在與學校特色文化體系下,課程內容向學生呈現關于個人、學校、社會及其相互關系的整體世界,每個方面、每個領域、每個主題都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例如在“潤心文化”中,各個學科的知識在潤心故事課程的主題中,不是以分割的拼盤的形式出現,而是以融合的整體的形式出現,從而實現各科知識的整合,消除學科的隔閡,增強學科間的溝通,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完整地理解潤心文化,形成基于學校文化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主題化原則。“碁道育人”重視地方文化主題的規劃和選擇,根據學校所在石碁地區的社會經濟、歷史文化及教育的狀況和發展需要來確定的,從學校師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密切關注學校師生生活的社區所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顧及時令、節日及政令,盡量就地取材,突出社區實際,體現嶺南地方特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生活”與日常生活的概念有別,它是師生校內外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及生活活動的總和。石碁小學“潤心文化”認為:教育從“心”開始,“故事”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潤心”載體,好的教育必須是“潤心”的教育,通過“管理暖心、環境舒心、課堂悅心、活動養心”,滋潤學生成才,培育出上品的社會圣人。在教育實踐中,挖掘了石碁本土歷史文化中孝忠、信義、創業等主題故事,通過故事“潤心”立德樹人、達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文化自覺。
微課化原則。結合綜合實踐學科特點和主題活動實踐,微課化課型教學是綜合實踐活動創新課型的一種嘗試。石碁小學在圍繞潤心的善文化主題,組織“看善行、辨善行、演善行、悟善行”四節微課教學,每節課在20分鐘,分別從閱讀方法、辯論方法、課本劇和國際視野等深化學生對善的深刻體驗,從本身邊的善、本土的善,到國際的善,層層深化實現對善的深度理解。微課化是以簡短、完整微型教學形式,針對某一主題內容而精心設計開發的一種微型化、情景化,可動態生成與交互的課型主題教學。微課化不是把45分鐘的一堂課壓縮在20分鐘以內,而是對一個主題的深度解析,從教學內容來看,內容相對較少,但聚集在突出問題主題。與其他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型相比,微課的內容更加簡單,沒有像正常課堂那樣大容量地教學,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必須精選課題內容和構建完整的課堂結構,教學過程要精煉。切入主題要新穎迅速。對素材力求創新,亮點耀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生的課程”,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導學生解決活動過程中的問題,個別問題個別指導,普遍問題“課型”解決。基于知識類型的問題:生活情境知識、主題關聯知識、方法體系知識、活動規則知識——基于能力類型的問題:規劃設計能力、實踐活動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展示答辯能力——簡言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生的課程、問題體系的課程、能力發展的課程——回歸問題原點,就是課程深度開發實施的起點。當然,微型課對深化主題活動有的獨特作用,但仍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完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