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從未走遠》
王立群著 大象出版社 2017年1月出版
本書分為道德品性、情感百態、人生際遇、治國理政、歷史闡釋五個章節,收錄王立群先生的讀史札記八十余篇,歷史跨度從先秦至宋,人物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市井賢人,內容豐富、趣味性強。全書保留了王立群先生一貫的通俗幽默、娓娓道來的文風。王立群先生于講史讀史的十年節點上推出精選的心得集,既是對自己十年人生路、十年講史路、十年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路的小結,亦是為廣大讀者送上了一把了解歷史、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鑰匙。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城市廊道敘事》
劉士林等著 東方出版中心 2017年6月出版
海上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中國海洋文化,集中體現在文化的多元。中國傳統文化里有濃厚的“家鄉情結”“家國觀念”,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不斷拓展,更多中國人遠離家鄉,僑居異國他鄉,成為華人華僑,這一方面傳播了中國文化,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中國的心胸。與此同步,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的許多商人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并定居于此。這種人員交流是雙向的、和平的,體現了一種“和而不同”的開放融合精神。
《文明的變遷:巴黎1896·尋找李鴻章》
邊芹著 東方出版社 2017年3月出版
李鴻章是晚清政壇的傳奇人物,也是近代史最受爭議的重要人物之一。1896年,李鴻章先是因“不惜一切代價”與俄國“立約結援”而成人可誅之的“賣國賊”,后又“帶著自己的棺材”出訪歐美諸國。“一路追回去,盡管知道那是徒勞的”,但在“環游世界”之后,李鴻章更是對西方文明無限地向往。他在致晚清教育改革家吳汝綸的信件中說,“西方各國上下一心,齊心合作,無事不舉,積富為強;反觀中國,政事雜亂,多方掣肘,生財之法亦遠遠落后。”在《文明的變遷:巴黎1896·尋找李鴻章》中,作家沿著李鴻章1896年在巴黎的足跡,追尋每一個與歷史和人物交匯過的地點,“試圖打開已經閉鎖的時間大門”。
《文明型國家》
張維為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5月出版
對于為什么要提出“文明型國家”這個概念,張維為的解釋是,要真正讀懂中國,需要一種對中國的整體把握。《文明型國家》全書分八章,分別從概念、特征、制度、模式、理念和范式六個方面來闡釋“文明型國家”,然后在后兩章專門論述如何“告別西方中心主義”和中國“重返世界之巔”。從現實層面看,該書主要是為讀者從整體上把握當代中國提供一個整體性概念;從理論層面看,張維為提出的“文明型國家”是對文明理論和國家理論的一種探索和創新,是對中國話語的一種創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