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柄根
非電領域大氣治理將迎爆發
本刊記者 王柄根
2017年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第一階段的決戰之年,該計劃的具體目標為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區域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今年前7個月,京津冀區域PM2.5濃度為每立方米69微克,同比上升11.3%;PM10濃度為每立方米121微克,同比上升10%。北方秋冬季是燃煤集中季節,京津冀地區要完成目標,任重道遠,但同時也為大氣治理相關環保企業帶來機會。
大氣污染物主要是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源則主要來自工業,排放源按照不同工業行業劃分可分為電力排放和非電排放。總體看,電力行業的排放改造已經空間不大,而非電領域未來三年的市場將集中打開。
大氣治理主要由政策主導,2014年,發改委等部門提出“超低排放”,要求電廠的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電力行業煙氣治理迎來一輪提標改造,市場空間釋放。2015年12月,環保部等三部委聯合頒布《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方案》,該方案要求東部地區2017年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中部地區2018年前改造基本完成,2020年前西部地區也要完成改造,總體目標完成改造機組5.8億千瓦。
目前市場預計,我國電廠2020年前超低排放改造將遠遠超過5.8億千瓦。2015年底,全國已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6億千瓦時。根據能源局印發的《2016年各省(區、市)煤電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目標任務》,2016年全國完成改造目標2.54億千瓦時。如果按照這個速度,2017年全國將完成絕大部分改造任務。根據華泰證券預測,2017年底將完成90%左右的存量機組改造,對應改造量為2017年2.16億千瓦時,2018年0.56億千瓦時,2019年0.14億千瓦時。由于我國火力發電機組已經結束高增長期,每年新增機組受國家嚴格控制,因而增量有限,由此帶來的超低排放新建規模也有限,存量市場即將改造完成,后續市場空間呈現逐步下滑趨勢。如果按照2016年2.54億千瓦時對應457億元的空間,那么2017年至2020年的市場空間也只有750億元。
2017年5月出臺關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公告(征求意見稿),要求“2+26”城市,對于新建項目2017年6月1日起,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值;對于現有企業,對于火電、鋼鐵、石化、化工、有色、水泥以及鍋爐等排放標準中已有特別排放限值要求的行業,要求2017年10月1日起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值,對于鋼鐵燒結、球團工業,以標準修改單方式提高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要求,自2018年6月1日起執行;對于平板玻璃、陶瓷、磚瓦工業,以標準修改單方式提出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要求,自2018年6月1日起執行。2017年6月13日,《鋼鐵燒結、球團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20項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修改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發布,提出修改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提高了《鋼鐵燒結、球團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特別排放限值,新增平板玻璃、陶瓷、磚瓦行業特別排放限值。上述兩個雖然還停留在征求意見階段,但是預計今年底“2+26”城市的非電行業大氣治理需求將開啟,未來則有望推向全國,非電行業大氣治理的需求有望接棒電力行業大氣治理市場成為環保企業新的業務市場。
根據煤炭下游行業分布,火電占比50%,鋼鐵、建材、化工三行業合計占比38%,假設煙氣處理行業空間與煤炭消耗量成正比,考慮到單個非電項目總金額較小,單位治理投資額一般高于電力項目,因此非電行業大氣處理市場空間有望超過電力行業。假設全國提標到特別排放限值要求,考慮工業鍋爐、水泥、鋼鐵、磚瓦、陶瓷、玻璃行業,華泰證券預計2017-2021年市場空間合計1554億元。假設未來五年全國所有地區非電行業均達到特別排放限值的要求,測算出以下幾個行業大氣治理需求:工業鍋爐643億元,鋼鐵行業311億元,磚瓦行業268億元,陶瓷行業150億元,水泥147億元,玻璃行業35億元,預計京津冀2+26城市的非電大氣治理需求將在2017-2018年迅速鋪開,后面向全國蔓延,整體看,預計非電大氣治理需求的高峰主要分布在2018-2020年。
非電大氣治理與電力行業大氣治理在單個規模上具有很大的差別,電力行業規模大,而非電行業單個改造項目的規模將小很多,并且非電領域各細分行業的排放物濃度也不一樣,比如有的排放煙塵多,有的排放二氧化硫高,有的則是氮氧化物高,這就要求環保企業在治理事需要單獨制定處理方案,技術要求較高。
目前非電行業大氣治理的主要參與者包括大型企業集團下的環保國企、上市環保民企、未上市民企。相關上市公司包括大唐環境、遠達環保、龍凈環保、菲達環保、清新環境、永清環保等。大唐環境是中國大唐集團旗下發展環保節能產業的唯一平臺,2016年收入結構為環保節能74%,可再生能源工程24%;遠達環保是國內在煙氣綜合治理領域、核環保、催化劑制造等領域的領軍企業;龍凈環保是國內環保除塵行業的首家上市公司,綜合實力位居行業前列,電袋復合式除塵器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市占率超過一半;菲達環保是全國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的龍頭企業,環保產業中的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基地,電除塵器市占率全國第二;清新環境以大氣環境治理為主業,大氣治理業務收入占比97%;永清環保在鋼鐵、冶金行業脫硫技術及設施運營方面國內市占率第一。
目前非電大氣治理行業誰能勝出還不可知,但是從非電行業對技術及個性化定制要求來看,重視技術創新的上市民企有望在未來占據優勢。

表:大氣治理企業2017年中報重要指標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