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使用農藥延緩抗藥性的產生(二)
(一)換用新農藥品種。有害生物產生抗藥性以后,換用新農藥品種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換用新品種可以解決問題于一時,但如不合理使用,新品種會很快失去作用。另外,新農藥的開發難度大,時間長,往往跟不上抗性發展的速度,并且花費大,成本高。所以期待開發新的農藥品種來解決抗性問題不是有效的辦法。
同時,采用微生物及植物源農藥作為生物制劑,也被認為是解決有害生物抗藥性十分可行的方式,并且現有一些非常成功的先例,如Bt、阿維菌素和核多角體病毒等。但目前對這類殺蟲劑的開發還非常不夠,僅以這種方法還遠遠不能解決有害生物抗藥性問題。
(二)合理使用農藥增效劑和助劑。因昆蟲本能的新陳代謝和排泄行為可以阻止藥劑在其體內積累并達到中毒的濃度閾值,從而表現出耐藥性,即產生抗藥性。針對這一現象,在藥劑生產加工過程中,可通過加入某種助劑或增效劑,促進藥劑快速到達作用靶標,提高藥劑防治效果,達到殺死抗性個體的目的。因此在對農作物有害生物進行藥物防治時,可將適量添加助劑和增效劑到農藥中,作為解決有害生物抗藥性的方法之一。
(三)利用負交互抗性。所謂負交互抗性是指有害生物對一種藥劑產生抗性以后,而對另一種藥劑變得更為敏感的現象。具有負交互抗性的兩種農藥混用或輪用都能消除抗性個體,是防治抗性有害生物最理想的藥劑。然而具有負交互抗性的藥劑很少,因此在使用藥劑時應注意發現具有負交互抗性的農藥,然后應用到有害生物抗性的防治中去。
研究利用負交互抗性藥劑的反選擇壓力,可以使害蟲田間抗性的產生有效延遲。所以明確抗性種群的交互抗性譜對指導藥劑的合理使用、不同生物農藥的混用、預測不同藥劑的使用壽命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四)調整作物布局、完善耕作制度。有專家對于不同寄主植物誘導棉鈴蟲對藥劑敏感性變化做過試驗。結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棉鈴蟲對溴氰菊酯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其順序為:番茄>扁豆角>棉蕾>人工飼料>未知寄主植物。其中,對溴氰菊酯的敏感性最強的與敏感性最弱的相差162倍。說明寄主植物和棉鈴蟲對藥劑敏感性反應之間存在著一定關系。所以學者們認為研究寄主植物對昆蟲的誘導抗藥性,不僅可以從理論上進一步指導害蟲抗藥性的形成機制和變化規律研究,更重要的在于人們可以依據寄主植物對害蟲抗藥性誘導作用的強弱,重新制定完善抗藥性綜合治理策略。如調整作物布局, 完善耕作制度, 減少或杜絕種植強抗性誘導作物,套種或間種能使害蟲對藥劑敏感性增強的寄主植物,并對其害蟲不施藥防治,作為敏感個體的避難所,從而使作物上的抗性群體不斷得到稀釋,使害蟲始終處于一個對藥劑相對敏感的水平。
綜上所述,將各種防治方法有機地結起來,降低農藥對有害生物的選擇壓,盡可能多地保存敏感個體和害蟲天敵,利用敏感個體的反選擇作用,有害生物抗藥性的產生和發展是可以被延緩的。而注意換用新農藥品種、使用有增效作用的復配農藥和利用負交互抗性,則可以提高藥劑防治的效果。
最后,在農藥使用所帶來的問題中,抗藥性的產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正是由于抗藥性不斷增強,才使得人們不斷地增加農藥使用量,于是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其他嚴重的后果。所以,在農業研究中,對有害生物抗藥性的研究治理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工作。抗性治理不僅僅是藥劑混用、輪換使用或停用,最主要的是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采取合理的使用方法,一定要弄清楚重要害蟲的抗性發生發展規律,建立準確的預測預報技術和抗性風險分析方案及合理的治理方法,從源頭上降低抗藥性產生,從而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張國福 金巖 山東省農藥檢定所)

掃描二維碼可在線觀看山東省農藥檢定所藥效管理與試驗科農藝師張國福主講的本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