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殘志堅 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全國勞動模范、第四屆齊魯鄉村之星 王德紅
王德紅是鄒城市香城鎮王邱村農民,1967年1月生人。從2000年開始承包洪山,王德紅以非凡的膽略和勤勞的汗水,在200公頃的荒山上植樹造林、架橋修路、筑壩治水,昔日草木稀疏的禿山如今變成了綠樹成蔭、花果飄香的花果山。王德紅先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山東省勞動模范”“山東省自強模范”“濟寧市勞動模范”“濟寧市農業實用人才”“鄒城市十佳青年”等榮譽稱號。王德紅事跡先后在《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山東新聞聯播》等媒體進行了專題報道,引起了讀者強烈反響。
服務群眾,甘做“小米官”。1983年,王德紅中專畢業,作為王邱村里第一個“高才生”,他欣然接受了村“會計”一職,一干就是30年。村干部不是官,可是群眾離不開。擔任村會計30年來,村里大小事務,都離不開他。近幾年,由于承包洪山后,他更忙了,然而他堅持每天走巷串戶,與農戶連在一起,他帶頭宣傳政策、指導生產。為群眾提供各項政策,提供打藥治蟲,提供科技致富的信息,幫助村里的特困戶找項目。

帶頭承包荒山,走上播綠之路。2000年春天,洪山村里公開承包荒山,他一開口就承包200公頃,他認為承包荒山一方面可以改變山的面貌,可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財富,另一方面發展林果,可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在說服妻子后,他毅然決定承包荒山。2000年春,王德紅和妻子在荒山上搭了個窩棚,把家搬到了山上,以山為家,開始了治山事業。200公頃的荒山綠化如果由一個村分解到幾百戶幾十戶來完成,也許很輕松;可若由一個家庭的幾個人來做,卻顯得很吃力。為了加快荒山整治進度,盡快改變山色面貌,每天早上六點多鐘就起床,用锨翻,用镢刨,打炮眼,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后來他又租來推土機、挖土機,修路、筑壩、攔沙、整田,自己忙不過來,又聘用了5人幫忙。經過十多年艱辛創業,他創立了“山上林果飄香,山中垂釣休閑、山下特色養殖”的立體經營模式,大張旗鼓地發展生態林業,王德紅投資120多萬元,修筑道路3600米,建攔水壩5處,蓄水量達到6萬方,攔沙壩近50個,房屋26間;栽植桃、杏、梨、蘋果等林果7萬余棵,各種用材林38萬余棵,洪山的森林覆蓋率達95%。
一條胳膊沒了,他干勁卻更大了。但由于開始兩年天氣干旱,樹木的成活率僅在30%左右,大大增加了他的投資和勞動量。隨后的兩年,雨水基本充足,樹木成活率上去了,但加上道路、塘壩維修、工人工資等,投資依然上漲。面對逐漸加大的投資和遲遲不見效益的現實,王德紅和妻子太累的時候,也會想“放棄吧,就這樣了吧,別再干了。”可回頭看看蔥綠的小苗,想想以后的希望,心里有個小小聲音在提醒著自己:“開弓沒有回頭箭,已經投資了那么多,就沒有后退的余地!”于是又堅定了信心,因地制宜開辟荒田1.3公頃,種植花生、地瓜等農作物,三個塘壩全部撒下魚苗,發展漁業,并在塘壩里種上蓮藕。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6年夏天雨后,他不慎跌入路旁深溝里,摔傷了左臂,因交通不便耽誤了治療時間,失去了左臂。在他最困難的時候,當地市鎮黨委政府雪中送炭,給了他很大的關懷和支持,及時落實了荒山包保的獎補政策,累計給予了120多萬元的政策扶持。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予大力扶持,實施了進山道路建設,打通了與外界的通道;實施了水利等基礎建設,修建攔水壩,解決了水源的問題;在苗木上,給予優惠扶持,并免費提供桃、李、杏、栗子、核桃等樹苗6萬多棵,在技術上鎮林業技術人員多次到山上進行技術指導。政府的大力援助和扶持,堅定了王德紅干事創業的信心,之后,他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先后開墾種植花生、地瓜等農作物8公頃,利用5個塘壩,攔蓄水16萬多立方米,養殖各種魚苗5萬余尾,林下養殖笨雞3000只。2015年收入達80萬元,豐富的產業不僅為他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也為往日的荒山帶來了生機和人氣。他還注冊了“洪山谷生態園”,每到節假日到山上游玩的人不斷增多,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一心回報社會,帶富殘疾朋友。為回報社會,在濟寧市殘聯的扶持下,他成立了“洪山生態園殘疾人就業扶貧基地”,以洪山生態園為基地,為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提供就業平臺,現已長期安置殘疾人18人,季節工30余人,輻射帶動周邊殘疾人就業30余人,創年社會效益120余萬元,利稅20余萬元。
他經營的洪山曾被鄒城市、濟寧市組織部命名為黨員電教扶貧基地,連續六年被鄒城市、濟寧市殘聯命名為優秀殘疾人扶貧基地。王德紅榮獲“鄒城市十佳青年”“鄒城市優秀實用人才”“濟寧市勞動模范”“山東省勞動模范”“山東省自強模范”“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王明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