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松堂+魏歆睿
導彈有多種分類方法,根據作戰任務可分為戰略導彈和戰術導彈。本文只涉及裝備各國陸軍對敵地面縱深目標遂行火力打擊的、射程在1000千米(含)以內的戰術導彈(從發展系列角度點到個別射程為1500千米的導彈),主要是戰術彈道導彈,也包括少量的戰術巡航導彈(如印度陸軍“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和韓國“玄武”-3系列巡航導彈)和制導火箭彈(如美國陸軍M31制導火箭彈)。在正確的技術術語中,用于多管火箭炮系統發射的“制導火箭彈”應該屬于導彈。根據定義,“火箭彈”是一種沿彈道飛行的非制導自推進射彈,一旦加上不管是什么制導系統,它就變成了“導彈”,因為一些制導形式的存在是導彈的特征。雖然“制導火箭彈”是公認的不適宜的術語,但是這一叫法在美軍官方文件和軍工企業文獻中都有使用,也為我軍官方和學術界所接受。

發展概況
20世紀50年代是戰術彈道導彈的起步階段,美蘇研制部署的第一代戰術彈道導彈都采用液體推進劑,系統復雜,反應時間長,射程短,命中精度低,如美國“誠實約翰”“紅石”“下士”“中士”和蘇聯的“飛毛腿”-A等戰術彈道導彈。
20世紀60年代是戰術彈道導彈的提高階段,主要國家研制部署了第二代戰術彈道導彈,如美國“長矛”、“潘興”-ⅠA,蘇聯“飛毛腿”-B、“飛毛腿”-C和法國“普魯東”(亦稱“冥王星”)。這些導彈的特點是采用預儲式液體推進劑或固體推進劑,相應地縮短了反應時間,提高了命中精度。
20世紀70年代以后戰術彈道導彈進入成熟階段,主要國家發展了采用先進固體推進劑的第三代戰術彈道導彈,包括美國“潘興”-Ⅱ,蘇聯“圓點”(SS-21)、“薄板”(SS-22)、“奧卡”(SS-23)和法國“哈德斯”,特點是機動性好、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反應速度快,且抗干擾能力、全天候作戰能力和生存能力強。

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俄分別研制部署了更先進的第四代戰術彈道導彈——美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和俄羅斯“伊斯坎德爾” -M,特點是命中精度高、突防能力強、通用性好。它們是先進戰術彈道導彈的代表。

然而,歷史發展到今天,戰術彈道導彈不再為美俄等軍事強國所壟斷,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出于自身安全需要也爭相購買、仿制或自研戰術彈道導彈,如朝鮮、韓國、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特別是朝鮮和伊朗在俄制“飛毛腿”系列導彈的基礎上,分別研制裝備了“星火”-5、“星火”-6和“流星”-1、“流星”-2等戰術彈道導彈,朝鮮還研制了“勞動”系列和“大浦洞”系列彈道導彈。第三世界國家紛紛把目光轉向戰術彈道導彈是有深刻原因的。一方面,其經濟實力有限,技術落后,空軍難以與軍事強國相抗衡,戰爭一打響,制空權就幾乎喪失殆盡;另一方面,戰術彈道導彈技術要求相對較低,使用機動發射裝置時便于隱蔽偽裝,生存能力較強,能夠給追求“零傷亡”的強敵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和實際傷亡,使其成為對付強敵的“撒手锏”武器。為了相互威懾,印度和巴基斯坦于20世紀80年代末在南亞次大陸掀起了導彈競賽高潮,分別研制裝備了“大地”(Prithvi,亦音譯為“普利特維”)系列和“哈塔夫”系列戰術彈道導彈。印巴導彈試射“你方唱罷我登場”,至今仍“好戲連臺”,并仍將“精彩紛呈”。

另外,韓美于1979年簽訂的《韓美導彈框架協議》規定韓國不能發展射程超過180千米、彈頭超過500千克的彈道導彈,韓國于1980年列裝了最大射程為180千米、彈頭為500千克的“玄武”-1戰術彈道導彈。2001年,韓美修訂協議將射程上限調整為300千米,韓國于2008年列裝了最大射程為300千米、彈頭為500千克的“玄武”-2A戰術彈道導彈。2012年,韓美再次修訂協議,將射程上限調整為800千米、彈頭仍為500千克,但最大射程為550千米時彈頭可達到1000千克,最大射程為300千米時彈頭可達到1500~2000千克。韓國于2015年列裝了最大射程為500千米、彈頭為1000千克的“玄武”-2B戰術彈道導彈,并于2017年4月6日成功試射了最大射程為800千米、彈頭為500千克的新型“玄武”戰術彈道導彈(即“玄武”-2C),計劃2017年底列裝,使韓國具備了在相對安全的南部地區就能覆蓋朝鮮全境的能力(“玄武”-2B只能部署在危險的“三八線”附近才能覆蓋朝鮮全境)。韓國還分別于2006年9月、2006年10月和2010年7月研制成功“玄武”-3A(當時稱“天龍”巡航導彈)、“玄武”-3B、“玄武”-3C系列巡航導彈,射程分別為500千米、1000千米和1500千米,但由于缺乏相關地形數據,能否精確打擊目標尚未可知。
裝備現狀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陸軍裝備有戰術彈道導彈,其中近20個國家和地區有生產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截止到2010年底,除美國、俄羅斯、中國外,其他國家大約總共擁有5900枚彈道導彈和數百件發射載具,其中朝鮮擁有1000多枚,大多數(600~800枚)為仿制的“飛毛腿”系列戰術彈道導彈。俄羅斯和印度陸軍已分別裝備了R-500巡航導彈和“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國外陸軍戰術導彈的具體裝備現狀及主要性能見下表(表中未列出曾經裝備過但目前已中止裝備戰術彈道導彈的主要國家,如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等)。endprint
在歷次戰爭中的實戰使用情況

納粹德國在二戰中開導彈實戰使用先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向英國和比利時發射了上萬枚V-1和V-2導彈。由于這兩種導彈命中精度低——圓概率誤差(CEP)都在10千米以上,可靠性差,并未摧毀多少“反法西斯”同盟國軍事設施,但卻給平民造成了極大傷亡和心理恐慌。至1945年3月底,德國共發射了4320枚V-2導彈,其中1120枚襲擊英國倫敦,雖然僅有518枚擊中倫敦市區,但卻造成21380人傷亡、約60萬間住房被毀;約2500枚突擊歐洲大陸,其他約700枚用于試驗。為了攻擊德軍駐荷蘭的V-2導彈發射基地,“反法西斯”同盟國空降部隊死傷1.7萬人。為空襲V-1和V-2導彈設施和發射陣地,1943年6月—1944年9月,“反法西斯”同盟國共損失450架飛機和2900名機組人員。
“飛毛腿”-B導彈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首次“登臺亮相”,并在阿富汗內戰大量使用 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向以色列發射了約28枚蘇制“蛙”-7火箭(摧毀了以色列集結在縱深處的一個裝甲旅)和3枚“飛毛腿”-B導彈。為了挽救以色列反敗為勝造成的危局,1973年10月22日,埃及軍隊向西奈半島的以軍發射了3枚“飛毛腿”-B導彈,但均未命中預定目標,這是“飛毛腿”-B的首次實戰使用。

1989年6月—1991年4月,阿富汗政府軍向游擊隊共發射了近1600枚“飛毛腿”-B導彈,攻擊游擊隊集結地和所占村莊。另外,蘇軍從1980年起使用“奧卡”導彈對阿富汗游擊隊和抵抗組織的營地、村莊進行了數次精確打擊。
兩伊戰爭雙方導彈“大打出手”,伊拉克“侯賽因”導彈則“大出風頭” 在1980—1988年期間進行的兩伊戰爭中,交戰雙方互相用彈道導彈襲擊。伊拉克共發射了361枚“飛毛腿”-B導彈和“侯賽因”導彈(“飛毛腿”-B的改進型,1987年8月試驗成功,射程達到600千米),伊朗發射了117枚“飛毛腿”-B導彈。戰爭期間,伊拉克曾因其“飛毛腿”-B導彈打不到德黑蘭、伊朗“飛毛腿”-B導彈卻能夠襲擊巴格達想主動結束戰爭而遭拒。“侯賽因”導彈研制成功后,伊拉克于1988年2月29日凌晨開始對德黑蘭實施導彈打擊,德黑蘭一片火海,伊朗倍感壓力,3月4日主動表示愿意結束戰爭。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伊拉克反而實施了更為猛烈的導彈襲擊,并一直持續到4月20日方才罷休。在2月29日—4月20日的“導彈襲城戰”期間,伊拉克共向伊朗6個重要城市發射189枚“侯賽因”導彈(其中135枚擊中德黑蘭),共炸死近1800人,炸傷8200人,德黑蘭大批建筑物和一些影響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數十萬人逃離德黑蘭,導致伊朗人心惶惶,民怨沸騰。伊拉克猛烈的導彈襲擊成為伊朗政府于1988年7月18日正式宣布接受要求兩伊停火的聯合國598號決議、主動結束兩伊戰爭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伊朗同期共發射了77枚“飛毛腿”-B導彈。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戰術彈道導彈“一枝獨秀”,美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生逢其時,剛剛列裝就在戰爭中“耀武揚威” 在1991年1月17日爆發的海灣戰爭空襲戰中,戰術彈道導彈成為伊拉克唯一能主動出擊的有效武器。伊拉克向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共發射了88枚“侯賽因”導彈(其中38枚射向以色列),最多的一天曾發射15枚,主要襲擊兩國的首都和大城市。2月25日,1枚“侯賽因”導彈在突襲沙特阿拉伯的宰赫蘭機場時,歪打正著擊中了用做美軍宿舍的一座倉庫,造成28人死亡,100多人受傷。由于“侯賽因”導彈精度低(500~1000米)、威力小(彈頭裝藥190千克)、可靠性低,加之“愛國者”防空反導系統部分攔截成功,其作戰效果并不理想,但依然在政治、心理和軍事上給多國部隊造成較大威脅和一定傷亡。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當時曾說:“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是多國部隊的最大威脅。”
美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在海灣戰爭爆發前剛剛開始列裝(只裝備了20枚),并因海灣戰爭的爆發而加速了生產。戰爭期間,美國陸軍在沙特阿拉伯部署了105枚“陸軍戰術導彈系統”,作戰中共發射了32枚。第1枚“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在13分鐘內完成從行軍途中接到發射命令至點火發射的作戰過程。2分鐘后把950個M-74殺傷爆破子彈藥拋撒到85千米距離上的伊拉克“薩姆”-2防空陣地。有1枚導彈曾摧毀了準備過橋的200多輛伊拉克非裝甲車輛。該導彈在作戰中攻擊的伊軍高價值目標包括后勤中心、加油站、炮兵和導彈陣地、行駛中的車隊及軍用橋梁等。所有被攻擊的目標均被摧毀或喪失戰斗力。美國國防部海灣戰爭報告中稱,“‘陸軍戰術導彈系統打啞了被瞄準的防空陣地。敵陣地一遭到導彈攻擊,便不再發射電磁波。聯軍飛機在導彈開辟的飛行走廊飛行時,都報告無敵防空雷達活動。” 當美國空軍A-10攻擊機飛行員請求“陸軍戰術導彈系統”支援時,導彈在幾分鐘內便作出快速反應并摧毀目標。在海灣戰爭地面進攻作戰中,美軍第7軍曾組合運用“陸軍戰術導彈系統”、野戰火炮、近距離空中支援飛機和直升機,在10分鐘內擊毀了超過40輛伊軍裝甲車。據計算,1枚“陸軍戰術導彈系統”能消滅一個連或嚴重阻截一個營,4~6枚能殺傷一個坦克營。
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戰術彈道導彈再次“一枝獨秀”,美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則再顯身手,制導火箭彈首次實戰使用大獲成功 伊拉克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在海灣戰爭后元氣大傷,加之戰后美英等西方國家長達10多年的持續制裁和禁飛區軍事打擊,根據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伊拉克不得擁有射程超過150千米戰術導彈的有關決議,伊拉克最終被迫銷毀了所有射程超過300千米的“飛毛腿”-B、“侯賽因”和“阿巴斯”等戰術彈道導彈。但是,在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保留的一些射程在200千米以內的戰術彈道導彈仍是其唯一能主動出擊的武器裝備,只是作戰效果遠不如海灣戰爭。在以強凌弱的非對稱高技術局部戰爭中,美國最為擔心的就是對手裝備的少量戰術彈道導彈,并促使其把對空防御的重點由過去對付蘇聯空襲飛機為主逐步轉變為對付發展中國家的少量戰術彈道導彈威脅。薩達姆對美國的這根“軟肋”心知肚明,開戰伊始就向科威特的美軍基地發射了射程在200千米以內的“薩穆德”Ⅰ/Ⅱ和“阿巴比爾”-100等近程戰術彈道導彈。在大規模作戰階段,伊拉克共發射各種導彈24枚,其中9枚被“愛國者”攔截。雖然還有另外15枚沒有被攔截,但卻沒有給美英聯軍造成任何傷亡。根據美軍方戰后披露,這主要是因為“愛國者”防空部隊通過對這些導彈的飛行軌道進行解算,確定這些導彈根本不會構成威脅,從而主動放棄攔截。但是這15枚未被攔截導彈的情況并不全是這樣,美軍至少承認有1枚導彈突防成功,導致“愛國者”攔截失敗。2003年3月28日,伊軍從法奧半島發射1枚改進型CSSN-2“桑蠶”或CSSC-3“泡泡紗”反艦巡航導彈,該導彈低空飛行逃過了“愛國者”雷達的偵測,落在了科威特城一個購物中心附近,造成幾人輕傷。endprint

美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和制導火箭彈則在伊拉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大規模作戰階段共發射了456枚“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其中包括373枚Block I導彈、67枚Block IA導彈和16枚2002年開始少量裝備的M48 Block IA整體戰斗部(此處沿用慣用說法稱“戰斗部”,以下相同情況不再說明)快速反應型(QRU)導彈,用于打擊伊軍防空導彈陣地和指揮控制通信設施等高價值目標,尤其是天氣惡劣或需要緊急支援時更是凸顯了該導彈的全天候作戰能力和時敏目標打擊能力。2003年3月24日,第3機步師在巴格達外圍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交戰中向伊軍縱深目標發射了30枚“陸軍戰術導彈系統”。2003年11月16日,駐伊美軍在反擊伊拉克游擊隊的行動中,從巴格達郊外向伊拉克北部一處反美武裝據點發射了1枚衛星制導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導彈飛行220千米后擊中了位于基爾庫克以西25千米處的一個前政權大型訓練設施。美軍在反恐行動中使用“陸軍戰術導彈系統”,表明該導彈靈活精確打擊點目標和時敏目標的能力大大提高。
最大射程70千米的制導火箭彈由美、英、法、德、意五國聯合研制,包括M30雙用途改進型常規彈藥(DPICM)子母戰斗部制導火箭彈(“增量”1,因啞彈率高沒有裝備使用)和M31整體戰斗部制導火箭彈兩種類型。制導火箭彈因伊拉克戰后維穩作戰的急需而加速了研制,配用單一戰斗部的M31制導火箭彈稱為“增量”2,為滿足伊拉克應急作戰需求研制的過渡型“增量”2a采用雙模(觸發/延遲)引信,共生產約1200發,全部用于裝備駐伊美軍及盟軍進行作戰使用:2005年9月9日,“增量”2a首次投入實戰,共發射8發摧毀了50千米以外的兩個叛亂分子據點。配用三模(觸發/延遲/近炸)引信、具有彈道選擇能力的“增量”2b于2008年12月開始進行全速生產(目前生產仍在進行中),共有2500多發“增量”2b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進行了作戰使用,實戰使用可靠性高達99%。實戰表明,使用制導火箭彈摧毀目標所需火箭彈的數量可減少約80%。
戰術彈道導彈在其他武裝沖突和局部戰爭中的使用 1986年4月15日,為報復美國當天對其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空襲,利比亞向位于意大利海岸的一個美軍基地發射了2枚“飛毛腿”導彈。在1993年的波黑戰爭中,塞族軍隊曾用“飛毛腿”導彈襲擊穆族軍隊的重要軍事目標。1996年4月22日,俄軍用“圓點”導彈擊斃了車臣分裂主義武裝頭目杜達耶夫;在1999年底的第二次車臣戰爭中,俄軍也動用過“飛毛腿”和“圓點”導彈對車臣武裝盤據的數個據點進行了精確打擊。2001年4月19日,伊朗以伊拉克支持反伊朗的“人民圣戰者組織”為由,向分散在伊拉克境內的6個“人民圣戰者組織”營地發射了77枚“流星”-2導彈,至少造成數百人傷亡,6處營地都被破壞。此時的伊拉克經過海灣戰爭重創后又飽受10年制裁之苦,根本無力還擊,只能口頭譴責,伊朗總算為兩伊戰爭最后階段“導彈襲城戰”的慘敗報了一箭之仇。
利比亞在2003年放棄了大部分化學武器計劃,但依然擁有240枚“飛毛腿”導彈。在利比亞戰爭的最后階段,政府軍共發射了4枚“飛毛腿”導彈,但已回天乏力。2011年8月14日凌晨,利比亞政府軍從卡扎菲家鄉蘇爾特市附近發射了1枚“飛毛腿”導彈,攻擊反對派控制的卜雷加港,但導彈沒有擊中任何目標,落在了沙漠地帶;2011年8月22日晚間,利比亞政府軍再次從蘇爾特市向米蘇拉塔港發射了3枚“飛毛腿”導彈,但依然沒有擊中任何目標。
2015年3月26日,以沙特阿拉伯為首、包括10多個阿拉伯國家的阿盟聯軍,開始對也門“胡塞”反政府武裝進行空襲。實戰中,2015年9月4日,“胡塞”武裝發射的1枚俄制“圓點”戰術彈道導彈打死了67名阿盟聯軍,其中52人為阿聯酋人,阿聯酋隨后向也門部署了兩個“愛國者”防空反導連,并于2015年11月14日攔截了2枚戰術彈道導彈。
美國對付廣大發展中國家戰術彈道導彈的策略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發起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表明,弱勢一方唯一能給美軍造成一定心理壓力和傷亡的武器裝備就是其擁有的戰術彈道導彈。在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相對并不先進的“侯賽因”導彈迅速使以色列特拉維夫和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的街頭巷尾成為戰爭前線,1枚“侯賽因”導彈還曾造成28名美軍死亡。這使美國“仇恨”的弱小國家,如伊朗和朝鮮更加垂青于戰術彈道導彈的采購或研制,也使美國更加憂心如焚,并采用以下四個策略應對。
一是威懾。如果對手膽敢動用戰術彈道導彈,尤其是攜帶核生化彈頭的戰術彈道導彈,美國將進行毀滅性報復。在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宣稱如果受到攻擊就對多國部隊使用化學武器,美國則宣布只要伊拉克使用化學武器,多國部隊就將使用核武器,并在伊拉克周圍部署了約900枚核彈頭,有效地遏制了伊拉克動用化學武器的企圖。
二是采取一系列嚴厲的政治、經濟措施防止戰術彈道導彈、大規模殺傷武器及其技術的進一步擴散。1987年4月,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簽訂了《導彈技術控制協議》(MTCR),后來簽字國增加到23個。這些簽字國還在各自的商業法中加入一項特殊條款,要求各有關政府禁止任何與導彈有關的技術和材料的轉讓和買賣,否則將受到簽字國的聯合制裁。
三是實行外科手術式打擊,即對對方的導彈部隊營區、倉庫、組裝中心和工廠進行先發制人的突然空中打擊。
四是研制部署各種防空反導武器系統。一旦前三個策略失靈,就對戰術彈道導彈實施攔截。美國現役“愛國者”系列防空反導系統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成功攔截了伊拉克發射的部分“飛毛腿”-B及其改進型“侯賽因”戰術彈道導彈,已于2015年具備全面作戰能力的“薩德”(THAAD)末段高空區域防御系統將具備攔截最大射程達3500千米的中程彈道導彈的能力。其他國家陸軍部署的防空反導系統包括俄羅斯的C-300VM系列和日本、我國臺灣地區、一些阿拉伯國家購買的“愛國者”(多數裝備空軍),還有法國和意大利聯合研制并已列裝的SAMP-T陸基中程防空系統等,其中意大利陸軍裝備3個連套,法國空軍裝備10個連套。endprint
發展趨勢
繼續改進現役戰術導彈 美國陸軍目前裝備了Block I(射程25~165千米)、Block IA(射程70~300千米)和M48 Block IA整體戰斗部快速反應型(射程70~300千米)等型號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Block II型(射程35~145千米)、Block IIA型(射程100~300千米)等型號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雖然研制成功,但并沒有進行生產和列裝。另外,經過現代化改進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亦于2016年底成功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改進后的使用壽命將再延長10年。主要改進包括:使用改進型制導電子部件;降低瞎火率;提高快速換裝彈頭能力以提高作戰使用靈活性。以現役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為基礎的鉆地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P)仍在研制中。ATACMS-P可對現有彈藥無法打擊的深埋目標構成威脅,大大提高美國陸軍全天候快速摧毀加固和深埋目標的能力。該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使用與Block I和Block IA相同的發動機,在白沙導彈靶場的多次試射中最大射程達到140~170千米,生產型的最大射程將達到140~220千米,后續改進型配用新型發動機后最大射程將達到500千米。
目前仍在研制中的替代戰斗部(AWP)制導火箭彈稱為“增量”3,將用于取代M30制導火箭彈,于2014年7月使用M142“海瑪斯”火箭炮成功完成了發展試驗與實用試驗(DT/OT)階段的全部試驗。美國陸軍已經啟動研發射程更遠的制導火箭彈“增量”4計劃,還計劃研制能打擊機動目標的“增量”5。
印度三軍通用型“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于1999年開始研制,陸基型“布拉莫斯”于2007年6月正式列裝,最大射程290千米,飛行速度達2.8馬赫。2017年3月11日,印度首次成功從陸基機動平臺發射了增程型“布拉莫斯”巡航導彈,最大射程達到450千米,并透露還正在研發射程達800千米的增程型“布拉莫斯”,預計2019年中之前進行試驗。2016年6月,印度正式成為《導彈技術控制協議》(MTCR)成員國,因此射程300千米及以上的導彈技術轉讓不再受限,為最大射程僅為290千米的“布拉莫斯”解除了增大射程的國際條約約束。陸基增程型“布拉莫斯”的試驗成功將使印度陸上打擊能力進一步提升,而其技術一旦用于空基和海基“布拉莫斯”使射程達到450千米,將對航母編隊形成更大威脅,因為航母編隊或大型水面艦艇編隊的防御范圍通常在300~400千米,450千米射程則意味著“布拉莫斯”可以在防區外發射,大大提高了自身發射平臺的生存能力。
俄羅斯也在對“伊斯坎德爾”-M導彈進行改進,并于2011年12月上旬在演習中首次試射了1枚裝備新型制導系統的“伊斯坎德爾”-M。此次試射的新導彈使用圖像制導方式,使精度達到約2米,能更有效地應對美歐在歐洲部署的反導系統。
研制全新的戰術導彈 2016年8月,美國陸軍授予雷聲公司570萬美元、為期9個月的風險降低合同,就美國陸軍的新型戰術彈道導彈項目——遠程精確火力(LRPF)項目開展基本系統設計工作。雷聲公司透露,LRPF將是一種可用于打擊各種現代化目標的經濟可承受性更好、生存能力更強、體積更小、精度更高的戰術彈道導彈,其長度與現役“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相同為3.96米,直徑從ATACMS的584毫米減至406毫米或更小,采用整體式單一戰斗部,使用現役M270A1和M142多管火箭炮發射,每個發射箱可裝載2枚導彈(只能裝載1枚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具備在GPS 受到干擾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下的作戰能力。美國陸軍于2017年6月授予雷聲公司價值1.16億美元、為期34個月的LRPF技術成熟度評估與方案設計改進的風險降低階段合同。該階段將在白沙導彈靶場進行3次制導飛行試驗。雷聲公司已于2017年3月進行了LRPF戰斗部的測試。各子部件試驗完成后,將開展導彈與M270A1和M142“海瑪斯”多管火箭炮的發射器和彈藥箱的集成工作。著眼于未來,雷聲公司采用開放式、模塊化系統架構對LRPF進行設計,使其能集成不同的或新的導引頭,以打擊陸上機動目標和海上浮動威脅。最大射程不大于500千米(不違反美蘇《中導條約》)的LRPF將取代日趨老化的現役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為遵守《集束彈藥公約》(美國雖未簽署,但計劃從2018年開始實際遵守),2018年之后,“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將不能再使用攜帶子彈藥的戰斗部(即集束戰斗部)。
印度已于2011年7月21日對其已研制成功的全新型“普拉哈爾”(Prahaar)精確制導戰術彈道導彈進行了首次飛行測試。該導彈使用固體燃料,戰場反應速度快,緊急情況下只需2~3分鐘即可完成發射準備,并于2013年7月在位于奧里薩邦昌迪普爾的綜合測試靶場進行了飛行試驗。導彈采用四聯裝輪式發射車,彈長7.3米,彈徑420毫米,彈重1280千克,最大彈道高35千米,最大射程150千米,攻擊140千米外目標所需時間約250秒,能填補印度自制的“皮納卡”(Pinaka)多管火箭彈(最大射程40千米)和“大地”戰術導彈(最大射程250千米)之間的空白,用于打擊戰術和戰略目標。“普拉哈爾”導彈可配備多種彈頭,整個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每個發射箱可裝6枚導彈,可從不同平臺發射,非常適合運輸和儲存;其主要特點是可同時發射6枚導彈,全方位打擊多個目標。“普拉哈爾”計劃取代現役非制導火箭彈成為印度陸軍炮兵的主力戰術導彈,主要裝備邊境地區用于精確打擊敵方戰役縱深目標,可能使印軍在邊境爭議地區擁有火力優勢,隨時給對手“下一場導彈雨”。印度還以“普拉哈爾”為基礎研制了新型“普拉蓋蒂”戰術彈道導彈,并于2013年10月底在韓國首爾國際宇航與防務展上展出。“普拉蓋蒂”采用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60~170千米,精度10米(印度宣稱),與“普拉哈爾”有95%的硬件通用。
2011年年中,巴西投資2800萬美元,用于以“阿斯特羅斯” Ⅱ多管火箭炮為基礎研制能夠發射最大射程為300千米的AV-TM遠程制導戰術導彈的數字化“阿斯特羅斯”2020多管火箭炮。endprint
保持一定的戰略威懾能力 隨著美俄在東歐和中東對抗的持續加劇,俄羅斯2016年10月初在其與北約成員國波蘭和立陶宛接壤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地區(距美國在波蘭的貝斯基德導彈基地僅300多千米)部署了能攜帶戰術核彈頭和常規彈頭的最大射程為480千米的“伊斯坎德爾” -M1地地戰役戰術導彈系統。針對由此引發的美國、波蘭、立陶宛等國的警惕,俄國防部10月8日稱之為正常的軍事訓練部署。為應付美國和北約咄咄逼人的戰略圍堵,俄從2011年就一直威脅在加里寧格勒部署“撒手锏”裝備“伊斯坎德爾” -M1,并于2014年在俄西部軍區部署了2個“伊斯坎德爾”-M1導彈旅。由于美俄圍繞敘利亞和烏克蘭問題的軍事斗爭近來加劇,俄最終在加里寧格勒部署了“伊斯坎德爾” -M1。
俄陸軍到2018年共計劃部署10個“伊斯坎德爾”-M1導彈旅(至少裝備120套“伊斯坎德爾”-M1地地戰役戰術導彈系統):每旅編3個導彈營,每營裝備4套“伊斯坎德爾”-M1導彈系統,每套系統備彈4枚;全旅共裝備各種車輛51輛,包括12輛發射車(每車攜帶2枚導彈)、12輛運輸裝填車、11輛指揮車、14輛部隊與膳宿運輸車(即保障車)、1輛校準與工程車(即維護車)、1輛火控車(即數據處理站)及配備的導彈、彈藥和訓練裝備。俄國防部長紹伊古2017年5月24日在俄聯邦委員會說,俄陸軍所有導彈部隊有望2020年底前全部裝備“伊斯坎德爾”-M1導彈系統。
另外,2016年4月,俄陸軍“伊斯坎德爾”-M1戰術導彈部隊在靠近黑海的阿斯特拉罕地區的卡普斯京亞爾靶場進行實彈攻擊演練;10月20日,俄西部軍區的“伊斯坎德爾”-M1戰術導彈部隊在俄軍舉行的戰術導彈演習中,執行了從準備發射到單枚發射導彈、集群發射導彈等各種實戰動作,展示了在各種環境和條件下遂行作戰任務的能力,并成功摧毀了數百千米外的敵方指揮系統和通信系統。對美國及北約的戰略威懾意圖不言而喻。
采用多種彈頭提高殺傷能力 為適應打擊各種面目標和點目標的需求,也為取得更好的殺傷效果和提高作戰靈活性,各國將為現役戰術彈道導彈裝備多種彈頭,包括集束式子母彈、末制導子母彈、殺傷人員/破壞裝備的殺傷爆破彈、云爆彈(燃料空氣混合爆炸彈)、聚能穿甲彈、布雷彈、打擊地下目標的鉆地彈、攻擊信息系統的電磁脈沖彈以及核化生彈頭等。
啟示與思考
戰術彈道導彈是陸軍必不可少的“拳頭火力” 最大射程在500千米以內的各種戰術彈道導彈是陸軍必不可少的“拳頭火力”,原因有三。
第一,從戰術技術特點看,戰術彈道導彈具有獨特優勢:與對地攻擊機和武裝直升機等戰術空中力量相比,美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和制導火箭彈反應時間短(僅為陸軍航空兵的五分之二至四分之一),戰場環境適應能力強,受戰場沙塵、煙霧和惡劣天氣的影響小,而且使用成本低;與榴彈炮和迫擊炮相比,戰術彈道導彈射程遠,能夠打擊敵戰役縱深地面目標。
第二,從實戰使用效果看,戰術彈道導彈曾在多次戰爭和武裝沖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戰術彈道導彈是影響和決定兩伊戰爭進程和結局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在對決世界霸主美國的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戰術彈道導彈盡管實戰效果微乎其微,但卻成為戰爭進程中唯一能主動出擊的有效武器,并一度給追求“零喪亡”的美軍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戰略影響,不得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大力研制各種先進的防空反導系統對美軍和盟國進行全面防御;利比亞卡扎菲政府潰敗之時也把“飛毛腿”導彈當“撒手锏”做絕望掙扎。美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和制導火箭彈則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到2010年10月,美國陸軍共發射了516枚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實戰使用可靠性99%)。
俄“伊斯坎德爾” -M導彈則“不戰而屈人之兵”,僅威脅將在加里寧格勒進行實戰部署,便影響了美國在捷克和波蘭部署戰略反導系統的計劃。2011年9月以來,由于羅馬尼亞、波蘭先后同意美國在其境內部署陸基“標準”-3反導系統,土耳其同意部署尖端雷達,西班牙還同意在其海域美軍部署4艘裝備“宙斯盾”反導系統的驅逐艦,俄國防部2011年10月17日宣布,俄軍將在加里寧格勒部署1個“伊斯坎德爾”-M導彈旅,迫使美國于18日表示愿意以“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書面形式向俄羅斯承諾:美國在歐洲部署的導彈防御系統不針對俄羅斯,并最后將部署計劃縮水到俄羅斯能容忍的限度內——決定不在歐洲部署陸基中段戰略反導系統。
第三,從裝備現狀看,目前,美、俄、印等主要國家陸軍都裝備有用于打擊縱深目標的戰術導彈。其中,美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的最大射程300千米,并多次在實戰中成功使用。俄羅斯“伊斯坎德爾”-M戰術導彈的最大射程480千米,已成為俄威懾西方從地面進一步擠壓其戰略空間的“撒手锏”。印度陸軍SS-150“大地”Ⅰ戰術彈道導彈的最大射程150千米、“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的最大射程290千米(印度陸軍首批組建的3個“布拉莫斯”導彈團已部署在西部邊境對抗巴基斯坦,第4個“布拉莫斯”導彈團已于2011年中部署在中國藏南地區,即印度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已初步裝備最大射程250~350千米的SS-250“大地”Ⅱ戰術彈道導彈。雖然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等西歐主要軍事強國陸軍沒有裝備戰術彈道導彈,日本陸上自衛隊裝備的12式地地(艦)戰術導彈的最大射程只有240千米,但這些國家都裝備有美制227毫米多管火箭炮,戰時如有需求,通過改進227毫米多管火箭炮其陸軍很容易擁有對300千米縱深目標的火力打擊能力。
進一步提高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戰術彈道導彈的當務之急 目前,只有美國陸軍的整體戰斗部“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和制導火箭彈的精度達到了10米以內,并經過了實戰檢驗,屬“高檔”的精確制導武器。俄羅斯陸軍的“伊斯坎德爾” -M的精度也達到了30米以內,至少也能算上“中檔”的精確制導武器。而廣大發展中國家陸軍裝備的戰術彈道導彈的精度還很低,如很多國家裝備的“飛毛腿”-B導彈的精度為300米,還根本算不上精確制導武器。如果導彈精度明顯超過常規彈頭的殺傷半徑,則難以完成作戰任務。提高命中精度的主要途徑是:完善慣性制導系統,減少各類誤差,采用中段修正技術(雷達修正和GPS修正)和末制導技術(雷達區域相關技術和紅外、毫米波尋的技術)等。廣大發展中國家在重視提高戰術彈道導彈命中精度的同時,還應采用各種先進技術大力縮短作戰使用時導彈的系統反應時間,減少陣地準備時間,力爭做到像美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那樣,從彈藥倉庫拉出來就能裝,裝上去就能打,打出去就能中。
另外,由于美國的“愛國者”防空反導系統已在實戰中多次成功攔截了伊拉克的戰術彈道導彈(在伊拉克戰爭大規模作戰階段的攔截成功率約為30%),這將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相對并不先進的“撒手锏”武器的威懾效果和實戰效能大打折扣。所以,廣大發展中國家今后應注重采取一系列突防技術,包括欺騙、隱身、干擾、加固、機動、光電對抗以及有利的戰機、戰術等,大力提高其戰術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
發展中國家在造“利劍”的同時還要鑄“堅盾” 美俄等國之所以是軍事強國,就強在其軍事力量攻防兼備。就陸軍來說,其裝備的戰術彈道導彈精度高、數量多、威力大、突防能力強。與此同時,它們還具備強大的野戰防空反導能力,能夠攔截被弱小國家視為“撒手锏”的戰術彈道導彈。所以,廣大發展中國家陸軍在重視發展“撒手锏”裝備的同時,也要盡快建立以各種先進防空導彈為主、具備單炮自主作戰能力的自行式小口徑高炮為輔的遠中近程相結合、高中低空相匹配的一體化先進防空反導體系,具備中高空、中遠程一體化防空反導能力,爭取做到在掩護自身“撒手锏”裝備陣地的同時,防御對方各種飛機和導彈對重要目標的攻擊。
(編輯/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