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石
在很多人的眼里,起源于俄羅斯的“航空飛鏢”就是一場空對地攻擊為主的國際軍事比賽,最直觀的印象就是火箭彈的狂歡節,似乎談不上多少技戰術含量。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航空飛鏢”-2017即將來臨之際,本文通過解讀“航空飛鏢”-2016,帶您全面認識這一兼具技能挑戰和實戰韻味的航空競賽。

“航空飛鏢”-2016競賽于莫斯科時間2016年7月31日揭開帷幕,8月2日進行首次大規模對地目標打擊課目適應性訓練,截止到8月6日下午19點結束。比賽舉辦地在梁贊州嘉垓列沃機場,賽事所用靶場在機場30千米外的杜布羅維奇。比賽內容包括空中偵察、地面目標摧毀、特技飛行等課目,分為殲擊機組、轟炸機組、遠程航空兵組和武裝直升機組。俄軍參賽飛機型號包括蘇-25強擊機,米格-29、蘇-27、蘇-30戰斗機,蘇-24M、蘇-34轟炸機,圖-22M3遠程轟炸機,伊爾-76大型運輸機,米-8、米-24、卡-52直升機等。中國派出國產殲轟-7A戰機參加比賽,經過兩天三站空中轉場,飛行4100千米,于7月25日晚抵達俄梁贊州比賽場地,進入參賽準備階段。
起源篇:選拔賽衍生的國際比賽
“航空飛鏢”競賽全稱為俄羅斯“航空飛鏢”飛行機組空中技能競賽,旨在提高飛行機組特別是年輕飛行員的飛行訓練水平和技戰術水平,以及在復雜戰術情況下完成作戰任務的能力。這是在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大將倡導下開展的飛行競賽,每年度舉行一次,一般由俄空天軍部隊主辦。
首屆“航空飛鏢”競賽于2013年6月舉行,到2017年已經是第5次。目前,“航空飛鏢”競賽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其中第一至第三階段是俄羅斯空天軍的國內競賽——第一階段為師團級初選賽,第二階段為軍區級選拔半決賽,第三階段為全俄競賽也就是國內決賽,第四階段才是邀請外國空軍飛行機組參加的國際競賽。“航空飛鏢”國際競賽從2014年開始,參賽國最初只有白俄羅斯、中國和俄羅斯等三國,2015年增加到4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中國和白俄羅斯)。
為參加“航空飛鏢”-2016國內選拔賽,俄羅斯各軍區空防集團軍從2016年年初就開始做準備,在日常的飛行計劃中增加了與競賽有關的訓練課目,并組織所屬航空兵部隊展開相關訓練。在各軍區開展的不同層級的選拔賽期間,來自俄空天軍戰役戰術航空兵(殲擊航空兵和強擊航空兵)、陸軍航空兵、遠程航空兵和軍事運輸航空兵的600多個飛行機組及其550多件航空裝備在20多個航空靶場展開了駕駛技能、空中導航、作戰使用等課目的比賽。
第三階段全俄競賽于2016年5月28日至6月5日進行,在克里米亞的基洛夫斯科耶、別利別克機場和喬達角靶場以及塔甘羅格機場和恩格斯機場展開。全俄競賽的裁判組成員來自俄羅斯空天軍總司令部、各空防集團軍司令部、各飛行人員訓練中心的軍官,他們對各組參賽者每天的比賽結果進行評判。來自俄空天軍各個航空兵兵種的59個參賽機組展開了激烈較量,他們都是從競賽第二階段暨軍區級選拔賽中脫穎而出的尖子飛行員,只有獲勝的優秀機組才有可能參加“航空飛鏢”-2016國際競賽,真可謂層層選拔、優中選優。難怪“航空飛鏢”被俄媒體譽為“軍事競賽的奧運會”,俄軍飛行員也稱贊“航空飛鏢”是“學習飛行技能的學校”。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起,“航空飛鏢”國際競賽正式列入俄羅斯國防部“軍隊國際比賽”項目。“航空飛鏢”-2016與“坦克兩項”、“蘇沃洛夫突擊”、“航天飛鏢”、“海洋之杯”、“天空之鑰”等23個項目比賽一起,構成了俄羅斯“國際軍事比賽”-2016的主要內容。從項目組成看,比賽項目比2015年增加了近一倍,涵蓋了裝甲、炮兵、防空、偵察、工兵、防化、特戰、航空、空降等作戰專業,以及修理、炊事、衛勤等保障領域。

解讀篇:體能與技能的全面較量
“航空飛鏢”競賽顧名思義,以考核飛行員精準“攻擊目標”的能力和駕駛技能為主,主要考核參賽機組的高級特技飛行、目視空中偵察、突防、空戰、轟炸和空投物資等技戰術水平,同時還要考核飛行員的體能訓練水平。
體能考核包括籃球技能、引體向上和50米游泳三項測試,主要考核飛行員的體力、耐力、爆發力、身體協調性、反應能力等。籃球測試,要求參賽飛行員先運球繞過5個間隔2米的固定障礙樁,再穿過中場,3步投球上籃。比賽從哨聲響起開始計時算起至完成投籃結束。但下列情況要罰分:2次運球扣5分,帶球走步扣5分,帶球跑過扣5分,碰倒障礙樁扣5分,投籃未進扣 10分。
引體向上,要求飛行員雙手握杠伸直,身體垂懸,雙臂彎曲帶身體向上,下巴過杠才算合格,雙臂伸直至垂懸位置停住,按完成個數計分。允許雙腿無意識彎曲和分開或身體因懸停而下意識傾斜,但禁止猛拉和擺杠,每兩個之間要求間隔2~3秒,對飛行員爆發力和耐力要求都很高。
50米游泳,要求飛行員聽指令起跳,水中泳姿不限,游到泳池端25米處時,身體任何部位觸壁后,即刻游回起點。
每個項目考核前,俄軍體教官都會認真講解考核規則,進行情況說明和動作示范,明確哪些合乎規范,哪些屬于犯規行為,表現出很強的專業素養。這些軍體教官均來自基層單位,平時協助分隊指揮員組織體育訓練課,檢查各分隊體育訓練開展情況,具備裁判員資格并負責組織部隊的體育比賽。據了解,俄軍軍事體育訓練有專門院校、機構和專業人才,設有圣彼得堡軍事體育大學,俄軍事院校體育訓練由教務處和軍事體育教研室共同組織,總參謀部設有軍事體育訓練局,各軍區(艦隊)、集團軍、旅(團)設軍事體育訓練主任及相應職能機構,編配約2400名專職軍體教官。即使在信息化發展到高科技的今天,俄羅斯依然高度重視軍人的基本體能素養,戰斗民族之稱果然名不虛傳。endprint
技能競賽由多項專業飛行技能項目競賽組成。
駕駛技術考核飛行員特技飛行能力,裁判員主要考核參賽機組飛行員空域內的特技駕駛技術要素,包括自進入特技飛行區至退出該飛行區為止的完成任務時間情況、空域內特技飛行任務開始和結束時的占據位置情況(根據規定檢查點的偏差確定)、僚機保持戰斗梯隊編隊隊形情況。
空中領航考核飛行員準時到達能力,裁判組根據雙機進入各規定檢查點的位置和時間的準確度評分,每個規定檢查點的飛越都記入評分。第1個規定檢查點為進入目視偵察區的起始點,第2個規定檢查點為特技飛行區的起始點。
目視偵察考核飛行員在規定時間內空中搜索目標能力,裁判組根據雙機在偵察區內搜索發現地面目標的數量、形狀和坐標測量精度進行評分。在記錄坐標測量精度評分時取每個發現目標的平均分值。當坐標測量偏差值大于800米時視作未發現目標。設定的搜索目標為3個分別用白色、黑色和紅色布片擺成的十字、T字和V字圖形(各參賽隊抽簽選定的目標,其圖形、顏色及坐標位置各不相同)。各隊參賽機組在飛行結束后30分鐘內將所發現目標的數量、形狀和位置坐標等信息填寫在空中目視偵察結果登記表上,并提交給裁判組。

實彈攻擊考核飛行員武器使用能力,按照比賽規則,轟炸機組需要完成投擲1枚航空炸彈、發射4枚火箭彈,時間在10分鐘左右,低空特技飛行的時間也在這10分鐘內。也就是說,每個課目只能做一次,就得返航。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判定航線、完成攻擊、熟悉空域和靶場,貼近實戰,對飛行員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航空飛鏢”-2016對空中領航、特技表演及地靶射擊成績的評估主要是靠目視觀察判斷。雖然評估方法簡單,但是其公平公開的評估方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特技評估有各國的裁判代表在場,一位主裁判帶領裁判代表對參賽機組完成比賽的時間、編隊隊形的大小及穩定性進行現場評估,評估現場設置揚聲器,裁判討論的過程直接廣播出來,評估成績現場就判定,不做事后評估,體現了評估過程的透明度。
8月6日比賽當天,各國參賽隊進入對地目標作戰比賽,要求在規定的時間、空域,對地面指定目標進行綜合打擊,依據攻擊的精度評定成績。參賽的48個機組,按照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運輸機和武裝直升機順序實施。在當天下午的轟炸機比賽中,各國參賽代表隊飛行機組進入“航空飛鏢”-2016賽場空域,迅速建立攻擊航線,對地面目標凌空投擲炸彈,隨后再次進入,對準另一指定目標發射4枚火箭彈。12型、50多架飛機在34分鐘內先后進入退出,從不同方向、多個高度同時打擊地面目標,場面十分震撼,讓人過目難忘。東道主俄羅斯派出了3個飛行機組,其中2個蘇-34機組、1個蘇-24M2機組。最終,俄羅斯1個蘇-34機組發揮穩定、各個項目幾乎完美,最終獨占鰲頭、取得第一,蘇-24M2機組獲總評成績第四名。
中國代表隊駕駛殲轟-7A戰機參加轟炸組別5個項目競賽,可惜在體能和目視偵察中有所失分,在復雜特技中表現穩定,在空中領航和實彈攻擊項目中發揮出色。其中,體能測評成績87分(滿分90分),名列第三;駕駛技術考核成績161分(滿分170分),名列第二;空中領航考核成績100分(滿分100分),名列第一;目視偵察考核成績40分(滿分120分),名列第三;實彈攻擊考核成績260分(滿分260分),也是當時參賽機組中唯一4枚火箭彈全部命中靶心的參賽組,名列第一;總評成績648分,在所有參賽隊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
在參賽過程中,中國參賽代表隊的主力戰機殲轟-7A引起了俄媒的重點關注。俄新社、塔斯社報道稱,中國殲轟-7A戰機第二次參加“航空飛鏢”競賽。它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用來替代中國空軍的轟-5轟炸機和強-5強擊機。這次赴俄參賽的是改進版的殲轟-7A,公開消息顯示,該機配備了JL-10A機載雷達、瞄準導航吊艙和俄制AKR-8無線電偵察吊艙,新航電系統擴大了機載武器的種類。殲轟-7A在用途和武器上與俄羅斯蘇-24前線戰術轟炸機非常相近。蘇-24有8個掛彈點、載彈量7噸,殲轟-7A有11個、載彈量8噸。兩種戰機都配備有機炮、常規導彈和炸彈、空地和空空導彈。殲轟-7A的最大速度為每小時1800千米,比最大時速1600千米的蘇-24飛行速度更快。這些優勢可以用出產年代來解釋,畢竟蘇-24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而殲轟-7A誕生于80年代末。
俄軍事觀察家維克托·利托夫金表示,中國把本國空軍裝備帶到“國際軍事比賽”-2016,既是由于“不差錢”,同時,中國人也想在俄羅斯的自然條件和訓練場測試自己的裝備。同中國訓練場相比,俄羅斯的氣候環境更加復雜。利托夫金指出,“中國人想證明,不僅他們的飛行員技高一籌,就連裝備也比其他伙伴更好。這既有利于中國造裝備的出口,也有助于中國飛行員對抗裝備精良的現代化敵人時建立信心。”
感受篇:向民眾開放的軍事嘉年華
“航空飛鏢”-2016競賽的開放性不僅體現于“國際賽事”,還在于俄軍積極面向社會敞開大門,把其作為培育民眾國防意識、尚武精神和空軍情懷的宣傳活動,以開放自信的姿態充分展示形象、贏得民意,實現了政治、軍事、社會效益一舉多得,非常值得各國軍隊借鑒學習。
能開放的全部開放 比賽期間多次組織開放日活動,設置大量觀眾席,停放蘇-30、蘇-34、蘇-35等各型飛機,向市民詳細介紹裝備性能、飛行過程和任務細節。民眾“零距離”接觸軍人和裝備,婦孺老少任意上下飛機,親自進行體驗,除塔臺和飛機座艙外,還可以隨意拍照攝像。“航空飛鏢”-2016競賽開幕式當天,主席臺右側并排站立6名小學生,全程觀看了開幕式,以此作為對優秀學生的一項特殊獎勵。最后一天閉幕式時,俄普通市民全家出動,老兵穿著帶滿獎章的舊式軍裝,有序通過營門安檢,近距離參觀、親吻、撫摸俄軍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有的母親甚至抱著不會走路的嬰兒爬進座艙看飛機,真正做到了全民開放、全民參與、全民狂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