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張峰
山水田園 綠滿貴安
——貴安新區大生態戰略行動邁上新臺階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張峰
貴安新區牢牢守住“山青、天藍、水清、地潔”四條生態底線,保障青“山”依舊、實現綠“水”長流、推動茂“林”恒翠、引領良“田”永固、促進百“湖”常清。
8月,行走在貴安大地,惠風和暢,綠樹成蔭。
從紅楓湖到高峰山、松柏山到天河潭、貴安大道到滬昆高鐵沿線,一路碧綠。
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是貴安新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重要指示的具體實踐,也是貴安新區推動大生態戰略行動的有力寫照,更是貴安新區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必然要求。
構筑綠色屏障、發展綠色經濟、創新綠色機制,在努力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美好藍圖中,貴安新區有行動、有突破、有成效。
綠,是貴安新區的主旋律。
道路要綠,公園要綠,山頭要綠,河道要綠……近年來,貴安新區大力實施“綠滿貴安工程”,讓城市溢滿綠,讓群眾滿眼綠。
為此,新區制定完善五區八廊百園行動方案和十河百湖千塘行動方案,加快開展“環城水系”建設,積極推進“三清兩治”工程,著力實施“綠滿貴安工程”,做美萬水千山、做精旅游景區、做足城市特色。
今年1月6日,貴安新區成立3周年的日子,近萬人在新區4個直管鄉鎮種下櫻花、香樟、桂花、松柏、銀杏等樹苗3萬余株,綠化面積170余畝。
這是貴安新區落實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又一次“綠色會戰”。
成立3年多時間以來,貴安新區通過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方式,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總量,綠色主題日益彰顯。按照“一山一品”“一山一景”“一山一特”的要求,對直管區內的山頭進行綠化,進一步提升生態優勢。
有青山,就有綠水。為保護好水生態,貴安新區全面構建起新區、鄉(鎮)、村三級“河長制”,對13條主要河流(湖庫)明確了河長和各單位責任。
同時啟動對山水林田湖的綜合治理保護。瞄準陸域生態和水域生態兩大廊道,通過開發與保護并重、上游與下游并治、城市與鄉村并舉、整治與防控并行、工程與生態并用,保障青“山”依舊、實現綠“水”長流、推動茂“林”恒翠、引領良“田”永固、促進百“湖”常清。
2015年4月,貴安新區成功入圍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并成為唯一的非建成區試點。
圍繞“打造全國海綿城市貴安樣本”的目標,貴安新區率先探索將“滲”“滯”“蓄”“凈”“用”“排”措施落實到試點項目內,真正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
截至目前,貴安新區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共開工建設項目75個,其中已建成項目19個,在建項目56個;已完工面積5.99平方公里,在建面積13.56平方公里,海綿城市雛形初現。
“綠色貴安三年會戰”,構建三級河長制管理體系,推進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使“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大美貴安,在綠色屏障中望得見青山,看得見藍天,記得住鄉愁。
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是貴安新區的三大戰略定位之一。圍繞“山水之都、田園之城”的規劃定位,貴安新區念好“綠”字訣,大力實施“六個萬畝工程”,將自然之美變成生產力,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春天,萬畝櫻花盛開,萬畝茶園添綠,貴安新區成為貴陽市民郊游采茶賞櫻花的首選地;夏天,依托萬畝葡萄基地,舉辦葡萄節,引進酒莊,帶動888戶、3124人就業;秋天,萬畝稻浪翻滾、萬畝經果飄香,開展訂單農業、形成香稻品牌,帶動群眾脫貧致富,貴安新區的現代農業產業走上快車道。此外,新區還重點引進金銀草,發展肉牛養殖,打造萬畝牧場。

滿目皆綠的天河潭景區。(吳東俊 / 攝)
貴安新區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農業園區建設為平臺,積極探索“大數據+農業”發展模式,打造“一心兩云五平臺”(大數據農業指揮中心,云上牧場、云上農校,貴安精準扶貧云平臺、大數據農業監控平臺、視頻電商銷售平臺、脫貧小康APP、民生監督平臺),做到精準管理,實現溫飽農業向環保農業轉型、生存農業向生態農業升級,促進農業農村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
因地制宜選擇好產業重點,才能實現“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作為一個年輕的國家級新區,利用大數據產業發展綠色經濟,正是貴安新區走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近年來,貴安新區在發展大數據產業方面不遺余力。從富士康(貴州)第四代綠色產業園到三大運營商數據基地,從長江純電動汽車基地到華為七星湖數據存儲中心,隨著一個個重大項目落戶,貴安新區在實現“綠色崛起”的過程中逐漸搶得先機。
圍繞打造電子信息產業群,貴安新區加快高通芯片、騰訊互聯網+、浪潮大數據創新中心、IBM跨境電子商務、北斗衛星、東軟創新創業就業云等大數據項目建設,并于2015年獲批創建國家首個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
依托綠色引領性項目和現代綠色產業,貴安新區在踐行西部地區重要經濟增長極、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生態文明示范區三大戰略定位中綠色崛起。
作為貴州后發趕超的大平臺,貴安新區始終以高端化的城市業態、田園化的城市生態、特色化的城市文態、現代化的城市形態,探索建立安全的生態制度、發展綠色的生態產業、構筑可靠的生態屏障、弘揚健康的生態文化,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
精心編制實施各類規劃60余項,初步建立“多規融合”的規劃體系,并突出塑造“五位一體”的城市風貌、建筑風貌、道路風貌、生態風貌、文化風貌,充分挖掘提煉貴州17個世居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并加以現代表達,使貴安新區具有獨特的建筑風貌,成為一座有個性、有特色的城市。
為更好更快實現綠色崛起,貴安新區出臺《貴安新區直管區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實施方案》及《貴安新區直管區生態環境負面清單制度》《貴安新區直管區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等系列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政績考核、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審計等制度,為新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貴安新區直管區生態環境負面清單制度》從產業空間布局約束、行業準入限制、環境容量管控和環境質量管控四方面提出了新區直管區生態環境準入要求,將環境影響評估作為招商引資的前置條件,做到“項目要引進,環保先把關”。
《貴安新區直管區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制度》規定了禁止在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實施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設項目等13種行為。
《貴安新區直管區濕地保護制度》對新區的基本農田、飲用水水源地、濕地的劃定和保護作了具體要求,堅持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
……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3年來,貴安新區牢牢守住“山青、天藍、水清、地潔”四條生態底線,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加快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責任編輯 / 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