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銹病早預防
小麥銹病又叫黃疸,包括條銹病、葉銹病和稈銹病3種,是發生廣、危害大的一類病害。其中以小麥條銹病發生最為普遍且嚴重,也是我國冬小麥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對象。為了控制其危害,現簡要介紹其發病特點與防治方法。
1.危害癥狀。小麥感染銹病后,初期在麥葉或麥稈表面出現褪綠斑點,后長出黃色或紅褐色的粉皰,叫做夏孢子堆。后期又長出黑色的皰斑(條銹、葉銹)或粉皰(稈銹),叫作冬孢子堆。3種銹病簡易分辨特征是“條銹成行葉銹亂,稈銹是個大紅斑”。
2.傳播途徑。小麥3種銹病的病原菌都屬于擔子菌類,親緣關系很近,隨氣流傳播。孢子成熟遇到輕微氣流,就會向外飛散傳播,一般能漂浮到1500~4300米高空,吹送到幾百公里甚至更遠以外,造成極大范圍小麥受害。
3.發病條件。①小麥品種自身的抗病性強弱。②銹菌孢子的萌發和侵入要求葉面有水滴或空氣中濕度飽和,因此,結露、降霧、下雨有利于銹病發生,以結露最為有利。適于發病的溫度條銹為9~16℃、稈銹18~25℃、葉銹15~22℃。因此在春季,條銹發生最早,葉銹次之,稈銹較晚。③空氣中孢子初期數量多,易大發生。④小麥生育期的早晚,冬小麥播種越早,秋苗發病越早越重。

1.采用多基因型品種的合理布局。小麥銹菌的發生是小麥品種和銹菌群體在一定環境條件下互作的結果。如果采用生產品種的抗性基因多樣化,則不利于病原菌的定向選擇,從而減少病菌新小種產生和發展的機會,還能使抗病品種延長使用年限。這樣一來,使具有豐富多樣抗病基因的小麥品種群體與復雜多樣的病菌群體成為互作體系,保持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而不會因為某一新小種的出現和發展導致大面積病害流行。因此,我省應加快推廣不同基因型的抗病品種,以降低當前條銹病對小麥生產的危害。
2.在條銹菌越夏、越冬的關鍵地區,從源頭上控制小麥條銹病的菌源基地的菌量。越夏區:①徹底更換與內地相同基因型的品種的種植;②嚴格控制秋苗發病早的地區和周邊環境,除實行冬麥播種前深翻1~2次外,并用藥劑防治秋苗發病的中心病田及周邊田塊;③提倡冬麥播種前全部使用藥劑拌種,推遲菌源早發及減少菌量;④實施推遲播種期,將越夏區的播種時間推遲在10月中下旬;⑤對春麥區,必須實施藥劑保護。越冬區:在全省各地市,均有不同面積的越冬場所,除采用不同基因型品種布局外,對一些早發地區,可實施冬前早防早治,春后全面用藥保護,采取播前藥劑拌種。只有嚴格控制了冬前菌量,才能減緩春后發病程度的壓力,而且也降低流行程度。
3.采用物種多樣性防治條銹病。目前,采用物種多樣性防治新方法,對小麥條銹病的防治也收到了一定成效。制造物種多樣性的方法是多個作物品種混播,是對相同季節里生長的多種作物而言,比如與小麥能同季節里生長的有蠶豆、油菜、大蒜、馬鈴薯、蔬菜、藥材等。也就是說利用自然界共生的多種作物,來達到控制小麥條銹病大發生的目的。其原理是對條銹菌具有的特殊傳播方式(高空遠距離傳播)進行阻斷來達到控制小麥接受外來菌量的目的,并降低發病程度及再傳播的機會。
4.藥劑防治。目前市面上藥劑種類很多,有特效的百理通、粉銹靈等。但在實際操作上還應重視:①加強對農技干部的培訓,正確使用對路藥劑種類和使用方法。②要求條銹病菌源越夏、越冬的關鍵地區,播前必須進行藥劑拌種,加強冬季早防早治。③在冬前條銹病發生早的地區及其周邊地區,春后必須用藥防治,確保小麥后期正常生長,減少產量損失。
二、強化防治措施的落實
1.對越夏關鍵地區,除采用不同基因型品種布局外,應逐步減少小麥播種面積,以降低冬麥區條銹菌的壓力,減緩新小種產生的速度。
2.小麥銹病防治的最佳時間為播種前和春季返青后。①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0.03%(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克拌麥種150千克或12.5%特譜唑可濕性粉劑60~80克拌麥種50千克。②春季葉面噴霧:防治小麥條銹病的藥物一般采用三唑酮(粉銹寧)粉劑或乳油,每667平方米150克。也可選用先正達公司的敵力脫(Tilt)25%乳油,每667平方米25毫升;巴斯夫公司的歐博(opus)每667平方米12.50克。打一次藥可持效40天左右,效果很好。此外,國產的氰菌唑、烯唑醇、粉菌特等防治效果也不錯。小麥拔節至孕穗期病葉普遍率達2%~4%,嚴重度達1%時開始噴灑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譜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25%敵力脫(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與挑治相結合。小麥銹病、葉枯病、紋枯病混發時,于發病初期,667平方米用12.5%特譜唑可濕性粉劑20~35克,對水50~80千克噴施,既防治銹病,又可兼治葉枯病和紋枯病,效果優異。由于小麥條銹病的病原菌主要著生在小麥葉片的背面,故噴藥時應以葉背為主。為了提高藥液在葉面的粘著力,可在配藥時加少量洗衣粉,將藥液充分攪勻后噴霧,這樣效果會更好。
(鄒瑞紅 龍口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