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早枯及治理措施
近幾年,一種非侵染性棉花病害—早衰,已常年普遍發生,成為制約棉花生產的突出問題,一般年份減產10%,而重度發生的年份減產20%~40%。原因主要有:品種的遺傳特性、病蟲危害、營養失衡、氣候和水分、載鈴過早、庫源比例失調等幾方面。在開花結鈴盛期,提前進入衰老的現象,是一種典型的非侵染性病害。直觀表現為8月上旬開始,棉花葉片自下而上,開始黃化失綠,葉片正常的光合作用功能急劇衰退并喪失,從而導致棉花嚴重的落花落蕾,有鈴無葉,光桿秋桃少,后期成玲不能正常吐絮,對棉花產量造成很大的影響。
暴發性、普發性及不可逆性是棉花早衰的三個顯著特點,也是造成棉花產量影響的重要原因。早衰往往發生在棉花前期長勢喜人豐收在望的情形下,在短短1~2個星期之內,整個棉田中的棉株暴發性、普遍性地發生早衰,至發生后期,黃葉、枯葉遍布整個棉田,如同火燒般。一旦發現這樣的狀況,早衰引起棉花減產減收的趨勢已無法扭轉。
早衰成因分析
棉花早衰成因較為復雜,一些調查和研究結果顯示,早衰可能是棉花的品種特性之一,而病蟲害侵染、水分脅迫、溫度脅迫、營養失衡、載鈴過多均能夠誘發棉花早衰的發生。
1.品種的遺傳特性。中棉52在2013~2015年種植面積較大,而這三年也是棉花早衰表現比較明顯的三年。該品種對土壤和肥水條件要求較高,對外界的不利環境因素抗逆性差,開花,結鈴集中,有效鈴期短。因此,棉株內部養分在短時間內集中消耗較多,若花鈴期肥水條件跟不上,就易引起棉花的早衰。而魯棉18、中棉63、中棉72等品種抗病抗逆性強,生長后期葉色較深,葉片較厚呈現較好的抗早衰性能。2016年我們進行了36個棉花品種間抗早衰特性的比較試驗。結果發現,目前生產上的品種多數不抗早衰,不少品種在8月中下旬100%發生,早衰指數達到3級或4級。
2.病蟲危害。病蟲危害是棉花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棉花生長后期受到棉蚜、紅蜘蛛、育蝽等的危害,使棉花葉片功能衰弱造成棉花早衰;7~8月黃菱病隱性侵染直接破壞棉花養分吸收和傳導系統,使營養體的功能期較短,直接影響到棉花的養分與供應,從而導致早衰。特別是長期以來,一直沒篩選出抗黃萎病的抗源。還有一些棉田不清理病株,黃萎病菌侵染和危害的現象逐年加劇。田間大量棉株單從葉片觀察并不呈現黃萎病癥狀,而劈稈觀察,則發現幾乎所有的棉株維管束變褐,黃萎病菌侵染明顯。黃萎病菌隱性侵染是引起棉花早衰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營養失衡。營養失衡是引起棉花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老棉區長年連作,施肥不合理,偏施氮肥、磷肥,而忽視了鉀及微量元素的使用,有機肥使用很少。營養的缺失及失衡導致棉株抗逆性差,及易發生早衰。如目前廣泛種植的抗蟲棉對鉀肥十分敏感,特別是驟降暴雨后,缺鉀棉田往往大面積突發早衰。在目前生產實踐中,人們采用葉面噴施補充鉀肥和微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緩或減輕早衰的發生。
4.氣候驟變和水分缺乏。棉花早衰的發生往往和不良的氣候和水分環境密切相關,如7~8月天氣干旱,再加上后期遭遇相對低溫,則可能誘發大面積早衰,對棉花產量造成影響。近年來發生早衰情況看,干旱、水澇、高溫、低溫及溫度劇變等往往誘發棉花早衰的大規模發生。
5.載鈴過早、庫源比例失調。目前隨著抗蟲棉面積的逐漸擴大,棉花前期對棉鈴蟲抗性很好,伏前桃基本上可以成鈴,但此時棉花的根系發育尚未完全,過早地將同化產物轉為生殖生長,同時還要大量表達Bt產物,庫源比例失調,對棉花的根系發育是很不利的,致使根系發育不良,一旦棉花進入到大量載鈴時,根系的營養供應就跟不上,從而誘發早衰的發生。這在早熟抗蟲棉表現更加嚴重,在棉花生長后期過早衰老,出現大面積早衰現象,嚴重影響抗蟲棉的高產。
綜上所述,很多因素可引起棉花早衰的發生。目前對于棉花早衰發生成因的分析,多依賴直觀、經驗性的觀察和采取較為單一的措施來防治早衰,缺乏綜合、系統且實質有效的棉花早衰治理策略。一旦早衰發生束手無策。
棉花早衰治理策略
棉花早衰成因復雜,應采用綜合措施和葉面噴施管理相結合的方法。
1.種植抗早衰性比較好的品種。
2.在肥水管理上進行預防。增施有機肥(作基肥),加大鉀肥用量,每公頃施鉀肥450千克,同時增施磷肥。最好分基肥和后期葉面噴施相結合。葉面噴施在7月下旬或8月初,棉株打頂后重施花鈴肥,每公頃噴施12千克氯化鉀+3千克尿素+4.5千克磷酸二氫鉀+450千克水,或噴施一些葉面肥,隔5~7天一次,連續噴施4~5次。這樣可有效控制后期的早衰和紅葉莖枯病的發生,同時對黃萎病的發生和發展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對抗蟲棉應當控制其伏前桃的比例。最好去除下部1~2個果枝,控制前期結鈴,對下部果枝在2~3個鈴后即應將邊心摘除,保證其根系的正常發育。采取預防為先導,抗病品種和調節棉株抗性并重的綜合策略。
(田玉環 濟寧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馬集鎮農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