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長后期防早衰
玉米生育后期(灌漿期),容易出現穗位以下的葉片枯黃,莖稈干枯,過早地喪失光合作用能力,甚至倒伏,發現早衰現象。其結果導致玉米籽粒空秕,百粒重下降,造成嚴重減產。
玉米早衰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生理原因,生理原因由內因和外因兩部分。內因主要是作物體內養分失調、轉移、病害等,外因主要是土壤、氣候、蟲害等。由于這些因素的不同變化,導致了玉米正常生長受到抑制,產生早衰現象。
針對玉米早衰的原因,可采取以下方法措施防治早衰的發生。
1.培肥地力。在施肥時要考慮玉米需肥特性、土質、氣候、土壤肥力、肥料種類等因素。各產區情況不同,要因地制宜。施底肥能改善土壤結構,熟化耕層土壤,增加耕層養分,培肥地力,提高產量。底肥最好是農家肥與氮、磷、鉀肥配合施用。苗期多施草木灰或硫酸鉀肥,可以防早衰。對于不同地塊,酌情施攻粒肥,以速效氮肥為主,注意施肥后及時管理。如果是一次性施肥的,必須深施,播種時帶一定量的口肥,深施底肥有利于中后玉米對營養的需求,能夠使玉米根系發達,充分吸收養分和水分,后期不脫肥,保證充足的養分供應。
2.實行輪作,避免連作。實行合理的輪作,可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輪作可以改善土壤中營養不良情況,使玉米生長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并可以減輕病害的發生。每一種玉米病害都是有針對性的危害寄主植物,玉米病菌不浸染大豆,同樣大豆的某些病菌也不浸染玉米。這樣經過二到三年的輪作就可以有效地減少病害的發生。同樣玉米螟只危害玉米不危害大豆,大豆食心蟲危害大豆不危害玉米,通過輪作就可以減少蟲害的發生。
3.合理密植,保證單株足夠的營養面積。合理密植就是合理的種植密度或適宜的密度,適宜的種植密度,能協調好單位面積穗數、穗粒數和百粒重的關系,使三個產量構成因素乘積達最大值,應以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溫度、水分等來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一般來說,生育期長的、植株高大繁茂的、葉片近平展的、莖稈質量差的、根系不發達的品種類型不宜密植。相反,生育期較短、植株清秀、株形收斂的品種類型適宜密植。另外,種植密度還因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等而不同。即高肥力宜密,且適宜密度范圍相對較寬,低肥力宜稀,且適宜密度較窄。實踐證明,同一品種在同一種植區域,因肥力不同,其適宜密度最大相差可達25%左右。例如,稀植品種在高肥力條件下,適宜密度每公頃保苗4.5萬株,在低肥力條件下,每公頃這密度應在3.5萬~4萬株。大壟雙行、休閑免耕等都是很好的種植方式,能夠增強邊行優勢,增強田間通風透光,充分利用光能,使玉米生長后期光照充分,營養充足,能夠活稈成熟。
4.選擇抗逆性強、抗病的品種。選擇抗逆性強的品種是最有效的防治早衰的辦法。各種病害是造成玉米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減少病害發生,可減輕早衰的發生。尤其要選擇抗大、小斑病及青枯病能力強的品種。
5.葉面施肥。若出現早衰趨勢或葉片枯黃可以進行葉面噴肥,快速補給。在開花初期葉面噴施尿素溶液加磷酸二氫鉀溶液等,能夠明顯延長葉片功能期,使成熟期盡可能不提前。
6.及時防治各種病蟲害。玉米螟是造成玉米早衰的原因之一,因為玉米螟到玉米生育中后期一般都鉆入玉米莖稈中危害玉米,由于大風或大雨造成玉米折斷而引起早衰。利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特別是近幾年國家推廣的生物防螟技術,有效控制和減少玉米螟的危害,可以減輕早衰。另外玉米的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紋枯病、莖基腐病、根腐病等是造成玉米早衰的原因,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治玉米病害的發生是有效控制早衰的措施。
(張獻利 冠縣定遠寨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