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君
(滑縣人民醫院 耳鼻喉科 河南 安陽 456400)
經鼻內鏡下不同路徑治療上頜竇囊腫效果比較
王穎君
(滑縣人民醫院 耳鼻喉科 河南 安陽 456400)
目的對比分析經鼻內鏡下不同路徑治療上頜竇囊腫的效果。方法選取滑縣人民醫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7例上頜竇囊腫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3例)與觀察組(34例)。予以對照組經鼻內鏡下上頜竇自然口路徑治療,予以觀察組鼻內鏡下下鼻道黏膜瓣開窗術治療,觀察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鼻內鏡下上頜竇自然口路徑及下鼻道黏膜瓣開窗術治療上頜竇囊腫的效果均顯著,且鼻內鏡下下鼻道黏膜瓣開窗術治療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安全性更高。
鼻內鏡;不同路徑;上頜竇囊腫
上頜竇囊腫為耳鼻喉科常見疾病之一,由竇口阻塞引起,臨床多表現為面部脹痛、頭痛、鼻溢,嚴重者甚至誘發上呼吸道感染,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既往臨床多采用上頜竇根治術治療,取得一定效果,但該術式對患者機體組織損傷大,術后并發癥多,不利于預后,鼻內鏡下手術以其微創性、囊腫摘除徹底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2]。但不同手術路徑治療效果存在一定差異性,對何種手術路徑效果更佳,臨床尚存在爭議。本研究旨在觀察經鼻內鏡下不同路徑治療上頜竇囊腫的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滑縣人民醫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7例上頜竇囊腫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3例)與觀察組(34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20~50歲,平均(37.58±3.17)歲,病程3個月~4 a,平均病程(2.57±1.31)a;觀察組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22~47歲,平均(36.63±3.12)歲,病程5個月~4 a,平均病程(2.42±0.91)a。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對對照組實施經鼻內鏡下上頜竇自然口路徑治療:取仰臥位,全麻,氣管插管,于鼻內鏡下將鉤突切除,擴大自然口,若篩泡位置影響自然開口則切除篩泡前壁,于鼻內鏡下觀察上頜竇腔,確認囊腫位置、大小及其與周圍組織關系,以適宜長度黏膜鉗將囊壁撕除,刮除、吸凈囊腫根部黏膜;若囊腫處于上頜竇內側壁或底壁則結合電動切割器將大部分囊壁切除。對觀察組實施下鼻道黏膜瓣開窗術:于下鼻道外側壁約距下鼻甲前端1.5~2.0 cm處行一“L”形切口,以剝離子輕輕撥起黏膜,行上頜竇骨壁造孔(下鼻甲黏膜下),內窺鏡輔助下將造孔直徑擴大至1 cm,自不同角度對囊腫位置、大小進行觀察,以息肉鉗快速摘除囊腫,再次檢查有無囊腫殘留,復位下鼻道黏膜(完全覆蓋骨窗),術后鼻腔以高膨脹海綿填塞(2 d后取出)。均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1.3觀察指標①統計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評定標準:經鼻竇CT復查竇腔內未見異常軟組織影,鼻溢、頭痛等癥狀完全消失為痊愈;上頜竇內囊腫組織被徹底清除,癥狀大部分消失,CT顯示竇腔內有少量積液或軟組織影為有效;癥狀無改善,有較多囊腫殘留,清除不徹底,CT顯示有囊腫形成為無效[3]。總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觀察比較兩組面部腫脹、術后溢淚、面部麻木、鼻腔粘連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定性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并發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上頜竇囊腫主要包含黏液囊腫與黏膜囊腫兩種類型,其發病機制:①黏膜腺管阻滯,導致腺體分泌物潴留,逐漸膨脹增大所致;②鼻息肉、鼻竇術后粘連及鼻中隔偏曲等導致鼻竇開口被阻塞,升高鼻竇內二氧化碳分壓,降低氧分壓,加大囊內壓力,促使黏膜上皮發生變性、纖毛脫落、鱗狀上皮纖維化等改變;③腺體管口阻塞,導致黏液聚積,腺腔不斷膨大進而形成囊腫。故選取一種合理、有效手術方式,徹底清除病變組織,恢復鼻竇腔生理功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損傷患者鼻竇及鼻腔鄰近正常組織,為臨床治療上頜竇囊腫之關鍵。
彭向東等[4]研究證實,鼻內鏡下上頜竇囊腫摘除術效果顯著,可徹底清除囊腫組織,改善患者鼻竇正常功能,且其發現患者術中出血量均低于150 ml,術后1周左右即可出院。這可能是因為鼻內鏡手術具有微創、術野清晰、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可于鼻內鏡直視下切除囊腫組織,對患者鼻竇內正常黏膜影響小,可保留患者竇腔正常黏膜功能,利于術后恢復。但鼻內鏡是一種硬管鏡,張波等[5]指出其在狹窄鼻腔腔隙中,照明及角度存在一定局限性,對不同位置的上頜竇囊腫選取不同的手術路徑效果更佳。下鼻道黏膜瓣開窗術可徹底清除囊腫,保留中鼻道完整性,應用于上頜竇囊腫患者具有以下優勢:①無需擴大自然竇口及切鉤突,對患者造成創傷小,可保留竇口鼻道復合體正常結構及功能;②該術式可保留下鼻道黏膜正常功能,復位后可對骨性造孔進行封閉,避免下鼻道形成瘺口,避免與自然竇口間形成環流,減少或避免上頜竇反復感染的發生,促進良好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均較高,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對上頜竇囊腫患者予以上頜竇自然口治療與下鼻道黏膜瓣開窗治療效果均較佳,但后者并發癥發生率低,利于預后。
綜上所述,于鼻內鏡下經頜竇自然口入路治療與下鼻道黏膜瓣開窗治療效果相當,下鼻道黏膜瓣開窗并發癥發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蔣晉安,鄭國璽,徐大道,等.鼻內鏡下兩種路徑上頜竇囊腫切除術臨床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5,38(10):714-716.
[2] 孫煥吉,盧永田,羅興谷.鼻內鏡下多種入路手術治療上頜竇病變[J].山東醫藥,2014,54(23):74-76.
[3] 施曉瓊,韓小江,朱元奉,等.經鼻內窺鏡下改良上頜竇囊腫摘除術39例療效觀察[J].海軍醫學雜志,2016,37(3):270-271.
[4] 彭向東,褚玉敏,王金輝.鼻內鏡下三種不同路徑治療上頜竇囊腫的效果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46(11):1142-1144.
[5] 張波,許昱.3種徑路鼻內鏡下治療上頜竇囊腫150例療效分析[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3,29(8):496-497.
R 765.4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7.17.081
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