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貞
(登封市中醫院 河南 登封 452470)
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效果觀察
楊淑貞
(登封市中醫院 河南 登封 452470)
目的觀察新加陽和湯聯合西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登封市中醫院收治的10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給予對照組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新加陽和湯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ESR、CRP及IgA)變化情況。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93.3%比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ESR、CRP及Ig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ESR、CRP及IgA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新加陽和湯聯合西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效果顯著,可緩解癥狀,改善炎性指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新加陽和湯;強直性脊柱炎;中西醫結合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累及骶髂關節和脊柱的慢性免疫性炎癥疾病,患者早期多表現為晨僵、腰腿關節痛等,并逐漸向胸、頸部蔓延,若不及時治療將導致整個脊柱關節變性畸形并出現脊柱強直,發生關節融合,造成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AS可累周圍黏附組織如腱鞘、韌帶等發生炎癥反應,進而累及其他臟器。目前臨床治療AS尚缺乏特效藥物,主要采取功能鍛煉和非甾體抗炎藥、免疫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治療,短期內效果尚可,藥物毒副作用較大,長期使用容易出現不良反應。中醫通過辨證治療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延緩病情發展,減輕炎癥反應,但起效較西醫慢[1]。本研究旨在觀察分析新加陽和湯聯合西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效果,為治療該病指導用藥提供臨床依據。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登封市中醫院收治的10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時間≤3個月。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39例,女11例,年齡13~48歲,平均(27.2±6.3)歲;對照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15~47歲,平均(28.1±6.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同意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西藥治療,包括:柳氮磺吡啶(上海中西三維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450)口服治療,750 mg/次,2次/d;塞來昔布膠囊(Pfizer Pharmaceuticals LLC,國藥準字:J20120063),200 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新加陽和湯治療,組方為:熟地、桑寄生各15 g,秦艽12 g,鹿角膠、桂枝、白術、防風、川牛膝各10 g,白芥子、炙甘草各6 g,早、晚口服,1劑/日,治療4周為1個療程。
1.3評價標準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ESR、CRP及IgA)變化情況。參照《中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進行療效判定,具體如下。①顯效:實驗室指標改善率>2/3,中醫癥候積分降低程度≥90%,晨僵、疼痛癥狀明顯緩解;②有效:實驗室指標改善率為1/3~2/3,中醫癥候積分降低程度≥70%,晨僵、疼痛癥狀稍緩解;③無效:實驗室指標改善率<1/3,中醫癥候積分降低程度<30%,臨床癥狀無緩解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治療效果觀察組顯效23例,有效5例,對照組顯效17例,有效4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93.3%比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實驗室指標治療前,兩組患者ESR、CRP及Ig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ESR、CRP及IgA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SR、CRP及IgA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5;與治療前比較,cP<0.05。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的全身免疫性炎癥疾病,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其產生的炎癥因子可侵犯患者脊柱、腰腿關節、肌腱及周圍軟組織。AS早期臨床表現主要為關節紅腫疼痛、晨僵,實驗室檢查提示ESR、CRP等炎癥因子顯著升高,隨著病情發展可累及整個脊柱,導致脊柱強直[3]。臨床治療該病的常規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免疫抑制劑等短期效果較好,長期使用易導致患者免疫耐受,藥物毒副作用多。強直性脊柱炎在中醫屬“痹癥”“腎痹”“腰痛”范疇,多以肝腎血不足導致氣虛虧損,邪毒入絡,脈絡不通為特征,其病機主要為稟賦不足,素體虛弱,引起寒毒損侵襲筋脈,導致氣血不足,經脈失養。該類患者多為風寒濕邪痰瘀交結,虛實交雜,因此治療上應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中醫認為該病應以清熱利濕、補腎祛濕為治療原則,由于誘發本病的原因是腎氣虧虛,因此補腎治其本虛,祛風通絡治其標實。陽和湯多用于疽證、痰核等陰寒之癥,可溫陽驅寒,活絡補血,在其基礎上加減形成新加陽和湯,增強其補腎驅寒功效。新加陽和湯是由熟地、桑寄生、秦艽、鹿角膠、桂枝等中藥組成,具有補腎強筋、祛風除濕的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ESR、CRP、IgA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該結果提示新加陽和湯聯合西藥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延緩病情進展,緩解癥狀,效果優于單純西藥治療,臨床應用價值高。
綜上所述,采用新加陽和湯聯合西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效果顯著,可緩解癥狀,改善炎性指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邢真.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療效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6,12(3):97-98.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73.
[3] 翟佳羽,呂青,趙敏菁,等.甲氨蝶呤和柳氮磺吡啶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5,36(1):42-54.
R 593.23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7.086
2017-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