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廣志
(信陽市中心醫院 兒童康復科 河南 信陽 464000)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綜合干預和康復治療的效果觀察
曹廣志
(信陽市中心醫院 兒童康復科 河南 信陽 464000)
目的探討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綜合干預和康復治療的效果觀察。方法選取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信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70例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研究組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實施早期綜合干預和康復治療,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發育商(DQ)變化以及預后。結果研究組腦損傷率為5.7%,低于對照組的28.6%(P<0.05)。治療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平均DQ值分別為(58.3±4.7)、(58.8±4.9)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平均DQ值為(79.5±7.3)分,高于對照組的(62.6±5.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早期綜合干預和康復治療效果確切,可有效提升其DQ水平,并改善其預后。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綜合干預;康復治療;發育商
近幾年來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的提高,新生兒的病死率明顯降低,可隨著高危兒存活率的提高,嬰兒腦損傷的發生率呈增高趨勢,新生兒腦缺血、缺氧是構成圍生兒腦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為確定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早期綜合干預和康復治療效果,將70例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隨機分組,分別采取常規藥物治療、常規藥物治療聯合早期綜合干預和康復治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選取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信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70例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均存在嚴重胎兒窘迫,分娩時窒息嚴重,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通過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1]。排除合并顱內出血、宮內感染、產傷、先天畸形、代謝性疾病以及遺傳所致腦損傷者,新生兒家長均知情同意。將70例患兒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5例。研究組中男18例,女17例;胎齡36~40周,平均(38.7±1.1)周;病情:重度15例,中度20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8例;胎齡37~40周,平均(38.8±1.0)周;病情:重度16例,中度19例;兩組年齡、胎齡、性別以及病情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包括營養腦細胞、抗感染等;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早期綜合干預和康復治療,具體如下。①撫觸。指導新生兒家長對其進行正確的撫觸干預,撫觸位置包括上下肢、背部、腹部、頭部、下頜以及前額等,5~10 min/次,3~5次/d。②視覺刺激。指導家長以晃動彩色球方式吸引新生兒注意力,加強其與家長的目光對視、交流,增強其視覺刺激。③聽覺刺激。為新生兒播放輕松、柔美的鈴聲、音樂等,對其進行聽覺刺激,3~5次/d,15~30 min/次。④運動刺激。指導家長適當晃動患兒肢體,幫助其進行肢體被動伸展訓練,加強其運動刺激訓練。⑤新生兒:根據新生兒發育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指導,包括視覺訓練、觸覺訓練,對于運動發育相對較差、合并肌張力以及反射異常者,需配合以物理康復治療。
1.3觀察指標①采用格賽爾發育評價量表,評估兩組新生兒治療前后的發育商(DQ),其評價項目包括適應行為、言語行為、運動行為和社交行為,評分高者表示其DQ高,反之則低[2]。②根據兩組新生兒的DQ值,分析其預后,其中DQ≥120分者為優秀,90~119分者為正常,70~89分者為邊緣狀態,70分以下者為智力低下。腦損傷率=智力低下者例數/總例數100%。

2.1預后研究組腦損傷率為5.7%,低于對照組的2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3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預后比較(n,%)
2.2DQ值治療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平均DQ值分別為(58.3±4.7)、(58.8±4.9)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36,P=0.664>0.05);治療后,研究組平均DQ值為(79.5±7.3)分,高于對照組的(62.6±5.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795,P=0.000<0.05)。
目前,關于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發生機制,臨床上尚無明確認知,腦細胞能量代謝異常、腦血流變化以及再灌注損傷等均可引發該病[3]。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發生再灌注損傷時,其體內氧自由基、興奮氨基酸、神經生長因子、細胞鈣離子濃度等均可改變,致使其神經細胞凋亡[4]。早期細胞凋亡具備可逆性特征,此時恢復新生兒正常的能量代謝,可阻滯或減少其再灌注損傷,并降低神經細胞的死亡率,緩解其病情,減少后遺癥[5]。
據報道,2歲前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相當快,可塑造性較強,予以早期綜合干預和康復治療,有助于促進其神經纖維生長,并加速其腦細胞自主修復速度,從而重新建構信息通道,改善其腦組織功能[6]。在新生兒最關鍵的腦發育期,有效刺激可促使其釋放突觸遞質,強化其神經纖維髓鞘化,從而改善其腦組織結構、功能正常發育[7]。其中,觸覺、視覺、運動、聽覺等方面刺激訓練,可促進新生兒神經功能發育,并改善其肌張力,提升其DQ[8]。本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新生兒腦損傷率低于對照組,且其治療后DQ高于對照組,可見早期綜合干預和康復治療方案用于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效果滿意,可改善新生兒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唐榆.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6,8(10):52-55.
[2] 李慧麗,錢剛,鄒丹玲,等.早期干預對33周以下早產兒2~3歲時神經發育影響的隨訪研究[J].海南醫學,2016,27(23):3865-3867.
[3] 婁玉霞.單唾液酸神經節苷脂注射液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中的臨床價值[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4):635-637.
[4] 錢慶燕,童仁香,王菊,等.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診斷價值[J].重慶醫學,2016,45(18):2516-2517.
[5] 曹長青,李宇寧,楊學梅,等.亞低溫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遠期臨床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5,17(2):122-127.
[6] 賈系群,劉翠青,夏耀方,等.振幅整合腦電圖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診斷及預后評估中的意義[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5,30(14):1102-1105.
[7] 曾慶煌,曾仁和.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外源性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治療重度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6,31(20):1582-1583.
[8] 崔彥存,李洋,姚麗麗.阿莫西林鈉克拉維酸鉀聯合頭部亞低溫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伴肺部感染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16,27(20):2798-2801.
R 722.1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7.043
201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