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函
2017年7月底,陜西省政府聯合各相關部門在北京舉辦了“第五屆陜南綠色循環經濟項目合作交流活動”。在這次活動上漢中、安康、商洛引起了與會者的高度關注,三座城市介紹的項目市場前景被業內看好。
漢中 綠色循環引領科學發展
說起漢中很多人并不陌生。這里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是漢王朝的重要發祥地。現轄漢臺區、南鄭區、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9縣2區及一個國家級漢中經濟開發區。位于陜西省南部,秦嶺、巴山之間,形成漢中盆地,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和“魚米之鄉”。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城鎮”、中國最美油菜花海。是南水北調、漢水進京(津)的源頭。
在本次活動上,漢中市共組織31家企業六大類共83種展品參展,雖然參展數量和參展類型不是最多的地級市,但漢中的參展項目和參展介紹是最具現代化氣息的。這在漢中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謝京帥的演講中就可以看到。在PPT中她植入了多種表現手法,其現場演示效果堪比科技企業的產品發布會,短短十幾分鐘,讓與會者明白漢中這座千年古城同樣擁有著最現代的魅力。
提問:漢中市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謝京帥:漢中是陜甘川毗鄰地區區域中心城市和陜西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位于關-天、成渝和江漢經濟區的交匯地帶,是連接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通道,區位優勢日益凸顯。漢中作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和“引漢濟渭”工程核心水源地,境內生態環境良好,漢江、嘉陵江等水系發達,擁有個8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森林公園、3個國家水利風景區,是長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態保護屏障,素有西北“小江南”和“秦巴聚寶盆”之美稱,被譽為“地球同一緯度生態環境最好的區域”。因此,綠色生態優勢和日益顯現的區位優勢,是漢中最大的競爭力。

提問:漢中“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如何?
謝京帥:“十二五”以來,全市經濟持續較快發展,主要經濟指標位于陜甘川毗鄰城市前列,增速穩居全省第一方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9%,實現翻番。2016年生產總值增長12.2%,達到1156.49億元,總量由全省第7進到第6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9.2%,2016年達到1145.07億元;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5.2%、2016年達到105.6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9%、2016年達到45.19億元。今年第一季度追趕超越指標完成情況列全省第一。綜合來看,漢中對全省經濟拉動作用明顯增強,綜合實力實現整體躍升,綠色循環已成為漢中科學發展的主題。
提問:目前制約漢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謝京帥:環境保護任務艱巨。漢中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引漢濟渭”工程水源區、秦巴生物資源多樣性保護區和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區,生態建設壓力大。產業關聯度偏低,主導產業的龍頭帶動作用不明顯,大都呈現“小、散、低”的特點。
提問:漢中市對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有哪些政策和制度保障?
謝京帥:2002年市委、市政府已出臺了《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綠色漢中的決定》,2009-2015年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漢中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發展規劃》、《漢江循環經濟產業帶規劃》及《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各縣區先后編制了《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規劃》、《循環經濟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和《工業集中區發展規劃》等,為我市的循環綠色發展確立了產業支撐和制度保障。
提問:漢中在綠色循環經濟項目合作方面有無成功案例?
謝京帥:僅在2016年陜南綠色循環活動上,我市就成功簽約合同項目62個,總投資額221億元,其中大部分項目已經完成前期工作,正在加緊建設。例如在2016年簽約的中國漢中電子商務產業園暨創業創新基地一期建設項目,項目規劃建設面積12087平米,完成購置核心處理設備、網絡基礎設施、服務平臺存儲及監控、辦公設備等1456臺(套),建設電商綜合服務平臺、眾創空間等8個功能區,已完成累計投入資金1.1億元。同年簽約的美年大健康管理服務中心建設項目,現已建成管理服務中心1.8萬平方米;健康管理服務信息平臺,及五個服務網點;購置體檢等專用設備275臺(套),其中小型設備250臺(套),重型設備25臺(套)。
提問:現在綠色循環經濟項目很多都存在資金缺口,在金融方面,地方有無良性資金支持?
謝京帥:今年,為了轉變政府資金支持經濟發展的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為來漢投資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我市將原政府平臺進行了市場化整合,組建了漢中市投資控股集團,創新招商及金融合作模式,市政府與農業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構建了“優勢資源或特色產業+龍頭企業+金融資本+精準扶貧”,“六大重點產業+龍頭企業+投融資機構+上下游配套企業”,“產業園區+ 金融資本+核心要素”等多種金融合作機制。并將逐步設立政府引導基金,以及圍繞我市優勢產業,陸續設立裝備制造、農業發展、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產業子基金,為來漢投資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
安康 地理資源優勢帶動產業發展
安康的新材料及富硒食品項目受到廣泛好評。在本次活動上,安康組織20余家企業共5大類40余種展品參展,而且其項目含金量非常高。安康市招商局局長亢歲潤表示,安康憑借獨特地質地理環境,在發展富硒食品方面有得天獨厚優勢。
提問:安康在自然資源上有哪些優勢?
亢歲潤:安康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富硒區。安康由于獨特的地質地理環境,形成了以紫陽縣為中心,覆蓋全市范圍的富硒帶,其地質巖層、土壤及水質含硒量明顯高于全國其它地區。特別是大巴山東段早古生代的某些復雜巖層,含硒量達2.5—6.9ppm(毫克/每公升),富硒地層厚度達40-50米,富硒濃度適中,易于被植物吸收,不含有毒元素。同時,還伴生鋅、鍶等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被專家一致評價為“優質、環保、安全”的富硒區域。安康54.2%的國土面積、2/3的土壤、70%的農作物富硒。所以安康發展富硒食品有得天獨厚優勢。endprint
提問:安康市開展綠色循環經濟的基礎如何?
亢歲潤:“十二五”期間,安康市經濟增長平均速度達到13%以上,2016年,全市生產總值852億元,增長11.3%,高于全省3.7個百分點.

安康突出生態優勢和富硒特色,圍繞構建綠色循環產業體系,抓工業補“短板”,轉方式調結構,強化園區承載、科技支撐和重點幫扶,支持和引導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力促新業態、新模式、新經濟加速成長。生態立市、循環發展形成共識,循環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提問:安康市對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有哪些政策和制度保障?
亢歲潤:安康以“三區兩園”和“飛地園區”為依托,狠抓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園區功能,加強人才、資金、項目聚集,提升承載能力與發展活力。
2016年安康招商引資項目276個,到位資金458.6億元。深化財稅金融改革創新,安康被確定為國家四個政策性金融扶貧實驗示范區之一和省級金融精準扶貧示范區、綠色金融示范市,平利縣“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獲得全國人大法律授權;高新金融服務聚集區啟動建設,13戶企業在股權交易市場掛牌,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增長13.5%和14.6%。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新增注冊企業4878戶,增長40%。
提問:安康市在綠色循環經濟項目合作方面有無成功案例?
亢歲潤:2016年陜南綠色循環經濟項目合作交流活動,安康市精心組織29戶企業、120余種展品參展,在“陜南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成就展區”面積200平方米,“區域特色產品貿易展區”標準展位5個。市政府分管領導帶隊參加活動并在會上做推介。會上,漢中、安康、商洛三市簽訂了深化合作框架協議。安康市重點推介循環產業類項目60個,總投資338.54億元;成功簽約合同項目28個,引資63.14億元。在漢中期間,代表團赴漢臺區參觀了陜南億豐國際商貿城、漢臺區漢江產業園區、漢中大秦機械有限公司、漢中燕航機械有限公司、漢中興元漢文化旅游示范區等合作項目,相關部門考察了漢中特變電工有限責任公司、陜西安中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陜西漢王藥業有限公司等漢中市重點工業企業。
商洛 循環經濟惠及大眾
在本次活動上,商洛市組織30余家企業6大類共28種展品參展,雖然參展數量和參展類型不是最多的市區,但商洛的參展項目充滿了地域特色。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商洛市政府副市長陸邦柱認為,商洛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是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的最佳路徑。
提問:商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都做了哪些工作?
陸邦柱:商洛成立了市材料科學工程院、陜西省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中國尾礦技術商洛研發中心,組建了鉬、釩、氟、鋅、新能源、新材料、黃姜皂素、尾礦技術研發及礦山設計、電子商務及物聯網等11個研發中心,加入了中國尾礦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當選為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常務理事,啟動了技術研發和咨詢服務工作。
提問:商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的總體布局是什么?重點將引入哪些項目作為具體支撐?
陸邦柱:我市發展綠色循環經濟要著力構建四大體系:循環工業體系、循環農業體系、循環型服務業體系、社會層面循環發展體系。
按照以上總體布局,我市將重點引入四類項目:一是抓好以太陽能光伏制造及發電、電子元器件、金屬材料、化工材料、生物醫藥、資源產業化利用、節能環保等為主的循環工業項目;二是有序推進以核桃、板栗、葡萄、花生、生豬、肉雞、農業廢物產業化利用為主的循環型農業項目;三是加快建設以循環型旅游、綠色消費、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循環型服務業項目;四是全面實施以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及產業化利用、綠色建筑、循環經濟基礎保障為主的社會層面循環項目,確保規劃布局的四大循環體系項目全部建成。
提問:商洛地區對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有哪些具體政策和制度保障?
陸邦柱:商洛在發展循環經濟中創造出了“十個一”的工作亮點,即在全國地級市中,第一個編制了《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規劃》;第一個出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決定》和《關于扶持發展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第一個成立了循環經濟行業協會;第一個成立了專門行政機構;第一個形成了尾礦利用技術研發體系;第一個創建了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專業網站;在省內地級市中,第一個成為國家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創建市、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市;第一個出臺了《加快光伏發電產業發展的意見》并建成光伏發電體驗中心和分布式光伏發電管理服務平臺;第一個把尾礦資源綜合利用作為礦山采選項目核準的前置條件;第一個把循環經濟和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納入縣區考核并率先建成了一批產業化示范項目和示范單位。
提問:商洛發展循環經濟主要取得哪些生態效益?

陸邦柱:在引入循環經濟后,我市大力實施“碧水、藍天、清潔、增綠、循環”五大工程,在全省率先啟動了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污染防治項目102個,丹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為“一江清水供京津”作出重大貢獻。積極創建全省清新空氣先行區,加快建設大秦嶺清潔空氣走廊,嚴格落實減煤、控車、抑塵和禁燃等措施,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成效明顯,空氣質量位居全省首位。大力推進農村清潔和生態建養工程,深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加快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造林綠化32.5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702平方公里,在全省率先入列“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