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華
弟子冉伯牛生重病,孔子去看他,站在窗外握住他的手與之訣別。歸后,孔子說:“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一般的解釋是,孔子惋惜伯牛其人其才:“一個活生生的人就這么沒了。這都是命啊,這樣的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病!”痛心疾首狀呼之欲出。
但在我看來,孔子雖是性情中人,卻不一定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以其凡事問心的態度,或可理解為:“沒了就沒了吧,這都是命。是什么樣的人就會得什么樣的病,是什么樣的人就會得什么樣的病!”
孔子一生并不提倡所謂的抗爭,他更愿說天命。冉伯牛雖賢良,若回天無力,也只好尊重自然規律。
高中時與同學師晨鐘在醫院門口閑坐,見人急匆匆送來一個滿臉是血的幼童,醫生宣布人已死亡,無搶救必要,舉家嚎啕。原來,孩子好好地在路上走著,忽然落下一根折斷的粗樹枝,砸在他的頭上。
我悄悄說,這都是命啊。晨鐘說,別吱聲,人家聽見,會跟你拼命的。
好事落在頭上,說他命好,他多會笑著默認;禍事降臨,說是命,就好像說活該一樣,任誰都不會接受這樣的說法。只有溫言安撫之,才是人之常情。
但孔子說“命”,貌似強調因果,后世多從此處做文章,乃至天有異象,災荒頻仍時,皇帝便要下罪己詔。但細究之下,圣人也許強調的是規律——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得了這樣的病或那樣的病,亦屬不可避免。如果死了,節哀順變就是了。
不跟命較勁,不跟規律較勁,很多事情就風輕云淡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