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生
補氣方
中醫認為人體之氣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父母的先天精氣,二是食物中的水谷精氣,三是自然界的清氣。人體之氣在體內通過升降出入運動產生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的作用,來保證機體的生理協調。由于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許多人存在氣虛的癥狀,從而導致面色蒼白、身體虛弱、氣短自汗等癥狀。那么補氣常用些什么方子呢?
代表方劑: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人參、炙甘草、茯苓、白術組成,人參為君,甘溫益氣,健脾養胃。臣以苦溫之白術,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滲濕,茯苓白術配,健脾祛濕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四種藥材都是中和性質的補藥,所以稱為四君子湯。本方用于脾胃氣虛證,臨床應用以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數為辨證要點。在后世的中醫師手里該方劑根據不同體質不同癥候又出現了許多加減方,在原來的四種藥材基礎上適當添加其他藥材,使其針對性更顯著。該方劑通常以水煎服,而家常烹煮該食療藥膳可以用砂鍋,將藥材與羊肉等同煮,脾肺氣虛的患者可以多喝,健脾補氣,既美味又健康。
補血方
血液是維持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統于脾,布于肺,根于腎,在人體中循環起營養滋潤。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補血的前提是脾胃的運化吸收功能良好,才能將虧虛的血氣補起來。那么血虛進補用什么方劑呢?
代表方劑:四物湯。
該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熟地、當歸、白芍、川芎組成,熟地滋陰養血為君藥,當歸補血活血為臣藥,白芍養血斂陰,川芎活血行氣,補血活血共調,針對血虛、血瘀之證,為調經的良方,也被稱為婦科圣方。因有活血功能,孕婦慎用。在此基本方基礎上,也有許多加減亢,將藥材以水浸泡過后,水煎服,趁溫熱時飲用,療效更佳。家庭日常烹煮可以與鴨肉、排骨等同煮,淡化藥物的苦味,常飲此湯可使面色紅潤。
補陰劑
傳統中醫認為陰陽失衡是疾病發生的基本機制,而陰陽消長的變化就是疾病發展變化的根本。陰與陽是兩個互為對立互為消長,當陰虛的時候則容易出現臨床可見手足心熱、午后潮熱、盜汗、口燥咽干、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等內熱癥狀。都市女性陰虛癥狀常見,應適當服用以滋陰養陰為功效的食療藥膳。這次就介紹兩個補陰方劑。
補陰方劑的代表:六味地黃丸。
該方出自《小兒藥證直覺》,以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組成,熟地黃滋陰補腎為君藥,山萸肉補養肝腎、山藥補益脾陰共為臣藥,此為三補,澤瀉利濕、牡丹皮清火、茯苓利脾濕,此為三瀉,且補重于瀉,肝脾腎三陰并補,為補陰劑之代表方。但是服用此方劑需在正規的中醫醫生處辯證后,根據癥候進行選擇服用。另一常見的補陰劑:生脈散。
生脈散特別適合在燥熱的夏天制成飲劑服用,適用于口干舌燥、自汗汗多的人。該方出自《內外傷辨惑論》,以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人參益氣生津為君藥,麥冬養陰清熱為臣藥,五味子斂肺止汗、生津止渴為佐藥,三藥合用,一補一清一斂,藥性平和,共同發揮益氣生津的作用。夏天多飲用此方可以預防中暑,以及燥熱汗多導致的陰虛。將麥冬和五味子以砂鍋或陶鍋燒開后再文火慢煮一刻鐘,趁熱放入人參片蓋上鍋蓋浸泡20分鐘后即可飲用。該方甘甜可口,可在夏天常飲,讓炎炎夏日三伏天不再燥熱。
補陽劑
陽氣主外,在外起鎮守預防病邪入侵的作用,而在內起溫暖肢體、臟腑的作用,如果陽虛則機體功能減退,容易出現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沉微無力等癥狀。陽虛主要由于先天不足或者后天起居失常,勞逸失度有關。在人群中這類癥狀也常見于中老年人。那么常見的補陽方劑是什么呢?
代表方:金匱腎氣丸。
出自《金匱要略》,以干地黃,山藥,山萸肉,澤瀉,茯苓,丹皮,桂枝,炮附子組成,本方是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以附子、桂枝溫補腎陽,全方陰陽并補,陰中求陽。金匱腎氣丸雖較六味地黃丸只加了兩味藥,但是功效完全不同,陽虛的病人服用六味地黃丸后癥狀非但不緩解,反而可能會加重。因此在選擇合適的補益劑時應在中醫醫師指導下,對自己的體質進行辯證,再施以適當的調理,才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