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宗躍風 廈門英才學校


魏麗湘 十一歲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民族文脈的精華。”自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中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以來,中國正式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十余年。在2011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明確地指出:“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本文即以浙版美術教材第8冊第2課《茶香四溢》一課教學實踐為例,探討在美術課堂中,立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開展課前、課后的美術單元課堂教育,巧用地域文化資源特色,進行課堂教學實踐的體會。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边@就要求教師要在工作中立足文化的理解,分析教學的內容,關注優秀的傳統文化,把美術教學的“改進”落到實處。


廈門英才學校學生的有關喝茶環境的調研

品茶圖 陳徐語康 10歲

來喝茶 余凡 9歲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精神體現與文化象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實施《茶香四溢》一課教學實踐中,關注美術人文學科的性質,立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覺開展教學,以課識“非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眾多,制茶技藝是我國傳統制造技藝“非遺”種類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葉的發源地,從國家到省級地方“非遺”保護名單中,至2014年止,有9個涉及茶制造技藝的傳統技藝制造的項目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其中包括了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安溪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永春佛手茶、北苑茶福建烏龍茶制作技藝以及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工藝技能及習俗。這些以茶入“非遺”的項目不僅種類多,方法技藝有別,并且還涉及了茶的習俗文化。課堂教學中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茶為研究內容,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感悟衣食住行平常事物中的“非遺”傳統文化,參與學習本課。
教學中以課本為載體,結合“非遺”文化,選擇補充教材進行教學設計,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實踐?!恫柘闼囊纭芬徽n教學,原課本教材編排所涉及的茶文化較廣,包括茶的歷史,茶的采摘與制作、茶的種類、陸羽《茶經》、古代的斗茶文化、現代的泡茶禮儀以及商品社會中茶的銷售與茶葉罐的包裝等等,原教材課題教學可從造型與表現、設計與應用兩個方面進行實踐。在實際的教學實施中,則立足“非遺”視覺以美術單元課堂教學進行。即由課前的生活調查,課堂的創作實踐,課后的延伸拓展三部分組成。
任何文化創造和文化產品都必須依賴社會,必須有相當規模的接受群體才能正常地生存與傳承。非物質文化的傳統制造技藝的傳承中,必須要關注與之相關的使用者及未來的使用者對事物的認知與培養。為了幫助學生認知茶與社會生活的關系,課前開展了以問卷調研為形式的學習,分別選擇了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廈門市及區縣、福建省漳州市的不同地市共四所學校進行教學調研實踐。(表一P41)從問卷回收的反饋來分析,因學生的學習環境、學習基礎的不同,體現出對這一學習完成程度的差異性。通過這一調研,也促進了學生不同程度地對茶文化的認知。學生通過課前采訪制茶者、茶店銷售人員,以及對家人生活行為的觀察,網絡信息收集等多種渠道初步了解茶的制作技藝過程,認知制茶的程序與技藝,體會每一包茶葉背后制作的辛勞。成為潛在的非遺茶文化的認同者與使用者。為課堂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都有由國家政府部門認定的傳承人,課堂教學條件受限,無法把非遺傳承人請進課堂傳授該項目的制造技藝與方法,則可以運用美術學科的特點,以學生能力可及的學習方式與表現方法參與到這項非遺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中。教學中,通過學生體驗托物寄情繪茶的實踐,組織學生對有關茶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識讀與辨析,幫助學生發現與茶的本體有關的事物的美麗。例如:茶壺造型,茶具表面的花紋圖案、品茶、繪茶的作品等,學生通過對茶的制作、品飲等事物表面的欣賞和贊美,聯想到生活中與茶文化有關聯的美,產生審美聯想,打動心扉,從內心感受到茶的價值與意義,并把感受轉化為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動力。通過描繪茶的實踐活動,解析茶的制造技藝,樹立學生對“非遺”茶文化的尊重,在內心深處根植未來對茶的“非遺”傳承的參與意識。

茶桌上畫畫 龍佳雯 10歲

飲茶圖 白書行 11歲

飲茶圖 徐佩杰 10歲

表一

喝茶圖 張琪 11歲
本課以水墨畫的形式進行教學實踐,通過培養學生自主交流討論,聯系已有的水墨畫造型表現基礎,理解畫茶壺的基本用筆、調水、用色的方法,并舉一反三,總結水墨畫自主創作的方法,在個人認知與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水墨畫探究造型學習。在課堂中感悟水墨繪茶的文化意境,并與淡泊名利、靜心細致的做人處事的態度相聯系,獲得自身素養的提高,進行本課的水墨主題繪畫創作。
課堂上,首先通過組織學生畫以茶壺為主體的花鳥小品畫習作初步體驗茶的“非遺”文化,接著通過對品茶的環境、泡茶茶具的認知以及茶桌的陳設,感受到品茶更是品味生活。以品茶的態度對待生活,對待學習,構思品茶主題創作,學習用題材的組合借物寓意、以物傳情,以茶繪意的方法自主選擇山水、花鳥、人物的題材進行創作。感受中國傳統水墨畫藝術的博大精深,體會茶的“非遺”精神,解析茶制造技藝背后所蘊含的生活美。
四、品茶傳遺
課后,借助家校資源平臺,開展了少兒品茶、少兒茶道的拓展延伸課后教學,讓學生學習茶道的禮儀,在泡茶、品茶實踐中,理解茶的制作工藝的精湛與辛勞,并樹立對制茶工作者的尊重,對品茶禮儀的認同,從單純地對茶的非遺制造技藝本體的欣賞,延伸到以美術學科為本體的對茶的美學的綜合欣賞。
通過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課堂內外的綜合體驗大課堂實踐,植根課堂,放眼課外,學生在教學中的學習與體驗不僅是單純的技法學習與表現能力的提高,還能夠從表現體驗的活動中更好地表達自己對茶“非遺”文化的認識與了解,通過課前、課堂、課后巧妙的教學設計,從學生體驗多元教學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與人文素養的能力,體驗茶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傳承非遺文化精神。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學科教學的潛移默化地滲透與實現中獲得提高,這一過程就如同茶道之法,有“道”才能“品”,立足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覺中品味《茶香四溢》的課程教學亦是基于核心素養的本位目標,實施美術大課堂教學之道,雖很漫長,但終會在道法中品茗香韻。

飲茶圖 鄭毅佳 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