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啟芳
摘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工具學科,更是一門情感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講,又是一門德育教育學科。要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習、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師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材料、善辯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外,閱讀教學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078-01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有些教師不知道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什么能力,怎樣培養和提高這些能力,仍然是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如師生讀幾遍課文,弄清生字、新詞后,就著重給文章劃分段落層次,概括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而這些知識,也大都是老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默不作聲地記錄的"一言堂"中獲得的,忽視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1.師生互動的課堂閱讀教學
初中生的課堂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文本教學是主要的,但除了教材與此配套的教學參考書、補充讀物一般比較開放和靈活,允許教師在一定范圍內作些選擇。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定的范圍內進行選擇,使選則的讀物既符合教學目標同時又符合個人興趣愛好以達到較好的閱讀效果。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也很難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意識的接受,更何況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思想也會一如既往,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臣服于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記事本"。 要求語文課堂教學在力求學好教材的基礎上,還應該把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把學習之根扎在廣博的土地上。豐富學生的閱讀空間,教師和學生相互協助,共同學習,使閱讀的內容能具體化,形象化。正確引導學生閱讀,通過教學、教法的改進,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階梯式的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的對象是文章,閱讀的主要目的是讀懂。它包括閱讀主體對語言的認知,對文本負載的重要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對文章內容與表達方式準確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簡單的說就是認讀與解讀這兩個環節。作為文學作品,還要進行鑒賞和評價。
認讀雖簡單,但也會受學生選擇不一的干擾,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導歸納,將學生的疑惑歸結到一個焦點上,然后順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層次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這個被認準了得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大眾化"的。解讀,必須做到準確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達的內容。就像寫文章一樣,閱讀也該有一個整體思路,這個思路即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在這一輪回環中,教學要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由認讀到鑒賞,甚至到評價與創新,應體現出梯度。
在閱讀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程度不同,可以選擇不同的讀物,是自己的閱讀水平不斷提高。此外,面對大量的參考教材和課外讀物,學生還必須善于結合學習目標,擇優而讀,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3.選擇正確的閱讀方法,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加快積累的進程閱讀教學訓練模式是:初讀感知語言――再讀品味語言――三讀領悟語言――四讀運用語言,讓整個課堂充滿瑯瑯的悅耳讀書聲,在讀中還語文以生命活力。學生通過閱讀來感知語言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文筆之美與思想之深。學生通過閱讀理解也能夠進一步發揮自己的思維想象能力,對閱讀文本內容進行思考拓展延伸,以培養自己的閱讀創新能力。
閱讀文章以語言為載體,文章語言形象作用于讀者的視、聽等感官,給讀者以暗示和召喚,激發讀者的興趣,引起讀者的注意和反應,讀者根據自己的主觀條件和審美需求、知識積累,對對象進行感知、體驗、聯想、想象,并按照既有的尺度對對象作出一定的評價。在實施新課標的今天,利用好閱讀教學,給學生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想象、聯想尋求新答案是很有必要的。
4.加強聯系,克服閱讀教學的功利主義思想
要克服閱讀教學中急功近利的思想,首先要對閱讀課優劣的評價有個明確的指導思想。閱讀課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各種閱讀的方法,培養靈活運用各種閱讀方法的能力,達到學會閱讀、學會分析、學會鑒賞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要讓學生能深入文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閱讀他人的作品,來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增加對生活感受的積累。
因此,要讓閱讀教育回歸其本位,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施閱讀教學。把課程標準中對閱讀的要求逐項落實到位。
綜上所述,閱讀是語文之根,是學習之母,是現代化學習生活所必備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是提高人的整體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是培養現代人的奠基工程。教師要合理引導,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利用教材,創設情境,讓學生去讀,去思考,積極主動、自由自在地遨游在閱讀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