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喬
2015年7月,87歲的辛奶奶在子女的陪同下來到了青島福山老年公寓。
“我們比較過很多家養老院,這家在勁松一路,位置好,公寓里環境也很不錯,我們征求了母親的意見,她也喜歡這里,所以就來了。”辛奶奶的大女兒石女士說。
福山老年公寓為辛奶奶準備了簡單而周到的歡迎儀式:院長、醫生、護士、護理員、廚師等院內人員分別與老人握手,歡迎她的到來;醫生對老人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得出判斷,在飲食、日常護理、文化活動等方面給出了個性化建議。
“我們老年公寓的最大特色是醫養結合,從老人入院那天起,就有醫療上的評估與干預。”青島福山老年公寓院長王偉說。
醫養結合之先行者2013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其中指出,“要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推動醫養融合發展。”自此,“醫養結合”概念正式提出。
而早在2011年,那時的青島福山老年公寓還只是一紙規劃圖,圖上,一個二級醫院躍然而現。“可以說,從建園的初期開始,我們就具備了醫養結合的雛形。”王偉說。
先行需要魄力,更需要精準定位。青島福山老年公寓主要服務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為他們解決醫院不能養,養老院不能醫,家庭無法護的困難。老年公寓所配備的二級醫院——福山康復醫院有醫護人員110位,其中的16位24小時專門服務于老年公寓,讓老人不出房間就能夠得到治療;剩下的醫護人員服務于周邊社區居民,減輕附近市立醫院東院、齊魯醫院等三甲醫院的壓力,最大程度實現醫療資源共享。
先發優勢下,福山老年公寓一步步走得慢卻很扎實。起初,它還處于老人有病才就醫的初級階段,三年半后的今天,醫療作為最根本的保障,已經貫穿在了養老的每一個細節當中。每位老人進來,醫生會專門對其健康狀況進行評估,為護理員的日常護理、廚師的個性化配餐與社工的娛樂活動安排給出指導性建議;每日,醫生帶領護士、護理員例行查房,一一記錄查房結果,對老人進行個案護理。
“家里如果有條件,把老人送到這里來,肯定比在家里好。”石女士說,幾乎每天早晨,她都會來到這里陪伴母親一兩個小時,向護理員詢問母親的情況,護理員總是忙忙碌碌,卻把母親的生活起居照料得井井有條,“俺媽在這里真是享福了。”她說。
白發浪潮下須精準養老
據青島市民政局統計,截至2015年底,青島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161萬,占總人口的20.6%;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達26.5萬,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6.5%。青島市是全國老齡化發展速度快、基數大、程度高、高齡化態勢突出的少數城市之一。
隨著白發浪潮不斷涌進與頂層設計不斷加大,養老市場也不斷成熟,愈發向著細分市場、精準定位、切實滿足老人所需的方向邁進。
什么是老人及其子女所關注的問題?答案無外乎住、養、吃、樂四個字。除了普遍性需求,老年人口中的特殊群體也應被關注,老人的需求更應被細分。全國老齡辦、民政部、財政部三部門10月9日發布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成果顯示,全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4063萬,占老年人口的18.3%。針對這個群體的養老脫離不開一個重點——醫養結合。
受觀念及養老機構床位限制等影響,居家養老仍是目前的主要養老方式。然而,由于家庭少子化和人口流動等因素,家庭內部解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壓力較大,不僅給子女留下了沉重的精神與身體負擔,更令疼愛子女的老人產生“拖累孩子”的心理枷鎖。雙重壓力下,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勢必要轉向社會,尋求社會服務。面對這最需要社會予以幫助的特殊困難群體,福山老年公寓承擔起了社會責任,率先而行,以“醫療”為根本元素,串起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衣食住行,讓他們享有體面的、備受呵護的晚年。
個性化服務發力高端養老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時節,暑氣漸消,天氣轉涼,是為老人添置厚衣服的時候。青島福山老年公寓19樓的護理員譚美麗提前半個月給房間里辛奶奶的子女打了個電話,告訴他們可以為老人添置些素色的新衣服了。“辛阿姨喜歡素色,提前告訴他們,到了白露給辛阿姨穿上,她也會高興。”譚美麗說。
細心周到的個性化服務是青島福山老年公寓的另一大特色,未來,它將繼續向高端個性化養老院發力。“未來,我們一定是要繼續提高服務品質,減少每個房間里的床位數量,為老人實行個性化配餐,提供管家式的高端個性化服務。”王偉說。老人過去在家里得不到專業的養護、及時的醫療與子女充分的陪伴,在福山老年公寓,體貼周到的管家、專業盡責的醫生與細致熱心的護理員給予老人的不僅僅是家庭般的溫暖,更是勝過家庭的周全養護。
快速發展的“銀發社會”下,養老產業無疑是一座待采的“寶藏”,能夠在其中尋得異寶奇珍的,必定是那些懂得細分市場的人。“我們要為失能、半失能老人創造一個高端養老品牌,讓老人有幸福感、滿意感,讓他們覺得,這里就是他們的家。”王偉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