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漢城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213-01
畫水彩也不短時間了,從記憶中的涂抹到拜師馬百齊、王明華老師,前后也有二十來年了,可到如今我反而不知道該如何畫了。
不著邊地的瞎畫,這一時期最長,前十幾二十年都是這樣在瞎琢磨。自從認識國內乃至世界知名的水彩畫家之后,才知道冷暖、虛實、黑白、節奏等等,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似乎終于看到了水彩的大門朝向那兒開了。
如今我知道,我看到的大門只是墻角旮旯里的側門而已。 (江西婺源寫生)
我崇尚過英國古典的水彩技法,膜拜印象派的絢爛的色彩,也熱衷于左拉茲高超的寫實技藝,更是孜孜不倦的追求過外光原理下的水彩效果,我也喜歡現代意象水彩形式美。極力去學習、模仿,徜徉在水彩藝術田園里。滿滿的收獲,讓我欣喜,也使我激動。
然而最近導師的評語--什么都有了,但檔次不夠,缺少趣味性,得從水、色、筆法、形式感重新來過,啊!豈不是從頭來了嗎?!老師的一席話讓我又一次沉下心來。
我想起王維新老師的話--
當前中國水彩藝術,需要在廣泛的基礎上提高,需要有更多的藝術家沉下心來多做研究。藝術是情感的產物,是真誠之火燃燒而呈現的一種精神食糧。藝術之本質是被觸動了的情,詩化了的意,是情感深化的屬人們精神上的產物。如能以此高度去對待藝術,方能推動中國藝術向前邁進。因此,我們要認清絕不是簡單地反映自然和生活,而是在他一生中走進自然,走進生活,觀察,感悟,理解并在理解的學習和思考過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提升,從而形成他自己最原始的藝術積淀,而這種積淀最終厚積薄發,表現出他自己的情感,思想,技術的融積物--形成只具有他個人的靈魂的,具有真正核心價值的獨一無二的作品,而我們今天需要的正是這種獨立獨行的最基礎的原始積淀。
藝術絕不是簡單地反映自然和生活。藝術家的天才就在于創造中改變,發現那嶄新的藝術層的感知世界而形成的美感。正如歌德曾說過,"藝術作品的內容人人都看得見,其含義則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大多數人是秘密。對藝術的革新,或杰出藝術作品的出現,便不一定是在具體內容上的突破或革新,而完全可以是形式感知層的變化。這是真正審美的突破,同時也是藝術創造"。這些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有些藝術家對于形式感的重要性,并不完全理解和認識,而這種對自然形式的規律,在寫生中,在創作中通過觀察,理解,分析,從而形成自己創作中的某種符合規律性的活動,這是又一種極為重要的藝術積淀,是對藝術的提升并審美的積淀,使作品以簡練的造型,線的概括力度,色彩的對比……,力求表達出畫面的韻律和節奏。形式感是極其多樣化的,對此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因為,關于形式美,在我國一直被輕視,甚至是被批判的。國際上早自1969年的"當形式成為態度"的時代已經開始。重視藝術形式的敏知度大大強化,對形式的敏知度是藝術家的天分。我們必須加以研究而且重視形式感的時代性和社會性。
關注水彩畫的技法問題。我們常說,"藝中有技,技中有藝"技與藝是不可分割的。水彩畫的技法是如此豐富,水與色的結合,可以產生十分豐富的藝術效果。技法卻又離不開表達如此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那種用單一的色調,程式化,格式化的技法手段來表現不同的地貌,千遍一律的不一樣的時空變化下的環境,那就容易使作品產生流俗的現象。因此,對于技法同樣是需要有藝術的高度,有多方面的修養和實踐性的積淀。
研究藝術發展的規律和藝術創造的原理。堅持不疏離大自然的優良傳統,謳歌生活,發揮水彩畫的特性和形式美感的追求,以富有詩情畫意的水彩藝術語言,以更開闊的視野和胸懷,融匯中外專業特質,不拘一格的來盡情抒發,感受,創作出更新更美的中國水彩藝術作品來,而今的中國水彩藝術,其成功完全是確立于基于自身價值的民族文化之上。
有了堅持與訓練還遠遠不夠,趣味性是水彩肩負的任務,富有詩情畫意的形式美,才是水彩的歸宿。水彩無需與油畫爭長短,也不必與國畫比高低,她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導師的話--玩水、玩色、玩筆法、玩形式感,時時在我耳邊回蕩。
水是媒介,彩是載體,造型是架構。抓住趣味點,細微精致的刻畫,其余部分虛化,同時把握節奏;水,大水的把玩需要高度的概括,在扎實基本功基礎上理解如何概括;顏色則是深色盡量一步到位,趁濕可以無窮疊加,干了再疊加就容易臟了,而濕加就沒有問題了,整體同時干,既不焦也不臟。用筆注意多用筆的側鋒,不要老是用筆尖,要保留飛白,不要輕易去涂掉,到后來根據畫面的需要再處理。留白也是如此。亮斑到最后都要收拾掉,上色。有了這些具體而實用的方法,我相信以后只要我勤加練習,進步會不斷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