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尹伶+羅紅安
【摘 要】鳳鳥紋飾是荊楚地區古代的一種圖案和符號,反映了幾千年楚風裝飾的歷史積淀,體現了古代楚國人豐富多彩的想象力。本文從構圖、造型、色彩三個方面對鳳鳥紋飾的美學藝術特征進行了分析和探討,闡述了鳳鳥符號的現代運用及文化象征意義。本文將發掘鳳鳥紋飾的美學藝術價值,總結探討其美學規律,傳承和創新鳳鳥紋飾的美學藝術精華,不斷豐富和升華鳳鳥紋飾藝術的文化價值和現代意義!
【關鍵詞】鳳鳥紋飾;美學;藝術特征;現代運用
1 鳳鳥符號的美學藝術特征
經過數千個春秋歲月的不斷更替以及楚鳳裝飾的歷史積淀,使其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審美特征,本文將圍繞三個主要方面對楚風鳳鳥裝飾美學特征進行分析,它們分別是:1)構圖;2)造型;3)色彩。這些特征都深深的體現了楚人獨特的視覺審美標準和所處地域的特點,以及浪漫情懷的強烈抒發狀態。
1.1 構圖
楚鳳在裝飾藝術中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對稱性與韻律性,強調審美原則的運用,注重對稱性、秩序感和形式美的形態。
1.1.1 注重對稱性和秩序感
注重外輪廓線的圖案及圖案的形象,如輪廓形狀是“荊楚”文化在早期的設計特點,同時也更加注重圖案的對稱性。特別是用鳳凰組成出現了2個對稱的鳳凰圖案,以一組與雙方的持續模式形成一個圓圈,使用一個曲線交錯輪廓,圖案美麗,具有無限的魅力。在控制線的主圖案邊緣,線密度的剛性靈活,顏色深,打破空間限制,結構完全和諧,設計美觀,風格獨特,但缺乏三維感,只追求二維平面的視覺沖擊。
1.1.2 注重圖案的形式美感
楚文化鳳鳥紋飾在構圖中充分的體現了當時楚國人的豐富多彩的想象力,通過以闡述楚文化特有的屈原所作的《離騷》中的浪漫主義情懷,并在打破了時間單一前進性和空間三維立體性的普遍局限性上,對具體內容進行系統化的組合布局規劃,并達到和諧均勻的效果,集聚了圖案的韻律和節奏感。鳳紋圖案形式優美,使用流暢而又婉轉綿延的曲線,抑揚頓挫和有密有疏是其具備的重要特點,強有力的繪畫性使畫面內涵得到充分的闡述。同時,在創作的深入思考過程中巧妙運用夸張的修飾手法,將最初源自于生活中禽鳥的鳳凰,經過后期的藝術加工又使其最終高于生活,似鳥似獸,在像與不像之間找到了不一樣的超凡脫俗的藝術形象創意點。
1.2 造型
鳳紋的造型經過人們的觀察和審美等藝術活動,大膽地利用連綴、對稱、重疊等構成方式賦予紋飾以濃厚的形式美感,將多種禽鳥的特征進行了再創造。
“虎座鳥架鼓”(見圖1)出土于湖南長沙,座底是一只可坐人的臥虎,虎背上站立著兩只俏麗優雅的單腳鳳,鳳鳥翹首張啜,自信挺拔,兩只鳳鳥兩兩相背,形態逼真自然、造型頗為神異,吊懸鼓身的薄弱雞冠齒似乎隨時處于搖搖欲墜的險境之中,極具浪漫主義的情致。雖然鼓身是模擬虎紋形態進行變形獨創,但又非完全模擬虎身。而褐色的鳳鳥嘴巴以禽鳥喙為藍本,經過藝術加工,表現了足夠的堅硬質感。頸項上的圈圈裝飾,翅膀的照直描繪,象征羽毛的隱隱花紋,皆極具精妙之味,整個造型以“S”形曲線完美呈現。
1.3 色彩
楚人崇尚火鳳凰,喜歡鮮艷的顏色,向往東方的日出,顏色的使用是非常簡單的,主要是紅色,黑色與黃色,綠色,藍色和白色的顏色。顏色雖然不多,但要注意微妙的顏色變化,強調色彩對比,不混合的顏色,及色彩的華麗感,體現出非常好的裝飾藝術美。作為一個國家的色彩楚人崇尚的是紅色,紅色是主色調,紅色代表高貴。
藝術來源于生活。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多種復雜因素的作用下,人們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是楚藝術的概念源泉。從古代楚人的圖騰和祭祖意識概念中可以發現,火紅色是南方的象征,那是生命的顏色;黑色是指北方,是北方的象征,表達了陰陽平衡的紅色和黑色的意義。這是神和人的眼睛,是分不開的美麗。華麗的色彩成為吳楚的一種重要形式,現在的楚風裝飾中仍然大量使用紅色和黑色,說明古代楚人的崇尚色彩仍對當代色彩設計有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鳳寓愛情幸福之意,鳳能給人們帶來太平和吉祥,其中也包含了對愛情的祝福之意,鳳凰也成為了愛情的象征符號,表達了祝福婚姻幸福美滿之意。
2 鳳鳥符號的現代運用及文化象征意義
2.1 鳳鳥符號的現代運用
現代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以高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時代,在一定程度上即影響了傳統藝術的傳承,也給了新的發展帶來了契機。過去的設計很少對傳統文化的某些元素進行重新設計,現在新概念、新思維、新材料讓大家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元素的新思維視角。
鳳凰的符號意義已經被許多公司的標志設計所使用,鳳凰的符號意義意味著希望和積極進取,也表達了公司將充滿活力的愿望。
作為一個圖騰的楚鳳凰,包含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白云邊白酒類湖北楚天系列酒的包裝設計(見圖2),就提煉了湖北傳統文化元素—鳳凰,將傳統的鳳凰元素進行了改變,整合或夸張它的姿勢形成一個新的現代圖形和圖案,同時保留了古代楚人崇尚的紅黃黑的色彩元素,并最終形成鳳舞楚天系列酒包裝設計。白云邊酒瓶頸從酒葫蘆造型畫上產生出靈感,而一壺耳形的飛天鳳令藝術被簡化,并增加了“舞”的運動和輕盈,壺身設計與鳳凰誕生出的架子鼓,鍋座一般只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素描,簡單卻優雅。
“雅天妮”首飾的經典鳳凰系列包裝設計(見圖3),其設計靈感源自傳統鳳凰。鳳凰展翅高飛的形態以傳統首飾為基礎,但有一些細致的點綴是鳳凰的鳳頭和翅膀,特別是在鳳尾特殊造型上更偏向于簡單的藝術簡潔、生動的活力,優雅的環中不缺乏節奏感,所以嵌瑪瑙首飾珠寶,它添加的整體性能的豪華感,明亮美麗的鳳凰,富有和高貴。鳳凰的尾巴,則變形添加了維多利亞風格的裝飾,以華麗與精致的材料進行鑄造,“鳳凰”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圖騰符號珠寶系列,但它的設計結合了傳統與現代,中國和西方,進行了大膽創新,展現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endprint
2.2 鳳是和諧和美的象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是代表倫理道德的象征,鳳凰自古以來在民間就有著和諧和美的寓意。人們總是在不斷的認知、摸索和思考中將自己所崇尚的所謂的“和”的精神與實體的現實物質建立某種載體的關聯性,由此巫術與家禽鳥在人主觀臆斷的特定結合下誕生了鳳凰這種獨具中國風的產物,其中融合了不同時期的不同歷史背景和地區部落地域唯我獨尊的圖騰。在這些多重背景的影響下,鳳凰已經脫離原先的僅僅只是代表自然和諧的本體性,更是闡述著對社會更加和諧、更加和美的至高向往,是中國古代社會和諧安定傳統思想觀念的象征性吉祥物。
成語鸞鳳和鳴出自《左傳莊公二十二年》{1},“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中 。鸞鳳互鳴,是指鸞鳥鳳凰彼此互相鳴叫應和,后用來比喻夫妻美滿幸福。“丹鳳朝陽”比喻賢才趕上好時機,是中國傳統文化吉祥標識圖案之一,也是雕刻中好運的象征,剪紙和公民新年的重要主題,融合和諧、吉祥,光明、未來的意義。(見圖4)
2.3 鳳是民族文化的化身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鳳的象征意義也經歷了相應的不同變化,不再是傳統的專制君主政體,而是已經成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脊髓的統一化身。從我國出土的距今約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彩陶中,就可以看到鳳鳥雛形的出現,而出土的商代的青銅器中也有了鳳紋的出現。自那時以來,鳳凰紋飾式樣成為中國傳統藝術的典型歷史代表,中國歷代裝飾工藝品和日用品創造了無數的鳳凰為主題的藝術寶藏,這也反映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龍的藝術形象一樣,鳳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象征,給予廣大人民以強大的精神支柱。
經過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沉積,不被忘記的本質已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文化符號是有一些特殊意義或特殊符號,有一個強大的抽象,豐富的內涵。文化符號是一個企業、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獨特抽象的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
最具代表性的楚文化是什么?到底是那已綿延數千年的古代編鐘,還是要算那流傳在荊楚大地的故事呢?在這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上千年來其實有太多的事情或人能代表楚文化,成為荊楚文化的象征。
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歷史和文化符號,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它本身包含一個國家強大的內部凝聚力。荊楚文化符號代表了高度集中的楚文化形象,楚人前衛文化概念、“先天下人之憂而憂”的情感感受,漫無邊界的想象力和深刻博大的思想內涵體現在其不可預測、浪漫不羈的審美追求里。通過神秘的和不可觸碰的圖騰或圖案,向我們生動地顯示了荊楚文化今天的輝煌文化,從中對荊楚文化產生深遠的感覺。然而,隨著中國城市的快速演變過程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越來越多的楚文化正在被不同程度的損傷,荊楚文化符號是陷入被忽視和逐漸喪失的危險當中。
但是在危險之中,仍然還存在一絲絕處逢生的微妙轉機所在。比如,在1992年的時候,湖北荊州古城就運用鳳鳥的基礎造型狀態為藍本,并加以現代的美學元素,呈現展翅鵬飛的耀眼金鳳在光芒璀璨的朝陽之上的大氣又存在生機的整體形態作為城市地標。經過這25年的風霜沉淀,她已然成為楚國古城的一個對鳳凰崇拜的完美象征之物。(見圖5)
3 結論
本論文所探討和研究的鳳鳥紋飾,只是萬千楚文化元素中的一個細微的分支,都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寶貴文化結晶,注入在他們中的廣泛的題材和豐富的藝術文化內涵,使他們具備了順利躋身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入場券”,重要性當然也是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不可替代的。藝術之所能成其為藝術,就在于極強的生命力和那細水長流的延續性。當然,這兩點同樣也是文化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講荊楚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文化方方面面的應用中,傳播那已經沉入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深海海底中被沙土已層層掩埋許久的楚文化,將傳統的楚式式樣紋理重新放在現代人欣賞的水平下,重新考究發掘和創新開發,能夠復興那被記憶封存已久的傳統歷史文化,從實際上豐富和升華設計作品的文化藝術內涵,將荊楚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更多的嘗試和后期補充,這些后來開發和增添的信息量具有比原本圖樣更有存在的現實意義和文化藝術價值!
注釋:
{1}左丘明.左傳.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參考文獻】
[1]馮健親.色彩[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2]趙國志,孫明.色彩設計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邢慶華.色彩[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4](美)潘泰克,(美)羅斯.美國色彩基礎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5]李廣元.色彩藝術學[M].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1.
[6]王娟.色彩[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7]翟音.色彩設計[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
[8]宋建明.色彩設計在法國[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9]黃群.色彩設計基礎與應用[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10]席躍良.色彩與設計色彩[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1]王建芬.色彩與設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12]張潔玉,孟娟,孫志達.色彩設計與表現[M].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田吉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