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雪婷 倪雪萍 常熟市塔前幼兒園
“以游戲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張口即來。在課程實施中,要實現幼兒游戲與教師教學的優化組合,就要平衡好“教”與“玩”,讓幼兒在“玩”中“學”。我園以藝術領域為特色,從多方面入手,處理好順應—促進、練習—創造、愉悅—發展的關系,在游戲與美術活動的結合中學玩交融,取得了明顯成效。
我園地處古城區中心,近處與巍巍方塔相望,和淙淙琴川河相依;遠處虞山敞開懷抱相迎,與新顏人居輝映,和古城風貌成趣。孩子們每天都能開啟美輪美奐的旅程,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種美的享受。我們將自然環境融入美術活動中,讓幼兒的美術活動發揮其最真、最質樸的特性,回歸到最純真的狀態。
集體活動之樂——“寶塔和亭子”
師:“你見過寶塔嗎?”
宸宸:“老師,你看,我們窗口就對著方塔呢!”
說罷,孩子們都轉頭看向窗外,此時方塔正屹立在我們眼前。如此好的自然景色點燃了幼兒的創作欲望,孩子們有的站在窗前、有的趴在桌上、有的來到平臺,三兩成群,與方塔對話。有了這樣直觀的感受,孩子們筆下的寶塔各式各樣,有抽象的、有卡通的、有寫生的……
集體活動之趣——“浪漫櫻花”戶外寫生
每到三月底四月初,環城河畔櫻花綻放,各個年齡段的孩子們都會去那參觀、留影,而大班小朋友們則會帶著畫板去寫生。孩子們仔細地觀察著櫻花、櫻花樹、柳樹、迎春花、石拱橋、老房子、駐足觀賞的人甚至遠處的方塔。在如畫般的美景中,孩子們自由地和同伴討論著構思、方位、取景、布局,他們三三兩兩坐在櫻花樹下,有的選取了眼前的一棵樹,細膩地表現了櫻花的柔軟;有的則把小橋流水、垂柳飄飄也加了進去,構成一幅江南美景;還有的孩子不僅畫了櫻花樹,還加上了自己的想象,畫風各異,用色大膽,各有特色。他們也許不懂寫生,但他們把看見的美、心中的美、想象的美都畫下來,這便是他們最開心的事。
把自然環境融入美術活動中,為幼兒創設體驗的情境與機會,讓幼兒積極地參與到美術活動中,在“玩”與“學”中喚醒幼兒獨特的體驗。
兒童的智慧來源于操作,幼兒是在擺弄的過程中獲得經驗,發展能力的,多樣化的工具和材料讓幼兒想學想做。我們觀察幼兒的興趣需要,投放他們喜歡的材料,開展各種富有想象力的美術活動。
蛋盒中的游戲樂趣:
鏡頭一:小班幼兒在蛋盒上隨性地涂鴉,在快樂涂鴉中感受用蛋盒這個材料作畫的特性,感知凹凸不平,粗糙紋理。
鏡頭二:中班幼兒和老師奇思妙想,把蛋盒玩一玩、剪一剪、拼一拼,改裝成了一條條小魚,象征著“年年有余”。
鏡頭三:大班孩子們更是腦洞大開,進行了蛋盒創意秀。他們先構思,后設計,再動手,儼然是一個個小小設計師,剪取適當大小,涂上適合的顏色,還很“專業”地配上毛根和紙片,小蜘蛛、小雞、毛毛蟲在他們手里活靈活現。
紙盒中的游戲情趣:
家里各種大大小小的快遞盒,在做做玩玩中開啟了變廢為寶的歷程。
鏡頭一:小班寶寶拿起排筆,為紙盒穿上五彩新衣,變成他們自己的百寶箱,既是圖書袋又是儲物袋,一物多用。
鏡頭二:中班孩子把紙盒拼拼搭搭,他們還找來了各種瓶蓋,把紙盒變成了一個個機器人;
鏡頭三:大班小朋友剪開紙盒,做起了“小裁縫”,開起了服裝店,他們自我分工:女生先負責設計衣服、畫圖樣,男生則負責裁剪和粘貼,然后繼續由女生加工半成品服裝,有的貼上了花邊,有的粘上了珠子,有的則用蠟筆畫上了好看的花紋,最后成衣做好了,則由男生負責上架。一道道工序培養和體現了孩子們較好的美術素養和同伴間的合作能力。
紙芯中的游戲智趣:
紙芯的利用來自一次《動物玩偶》的美術活動。孩子們收集了各種款式的紙芯,將自己繪制的動物頭像剪下粘貼在紙芯上方,將紙芯作為動物的身體,再根據自己的意愿增添四肢和尾巴。在制作過程中,調皮的昊昊用剪刀在紙芯上剪了許多口子,當我和他交流時,他說:“開花啦!”我想何不順應幼兒,試試能不能變成更好玩的東西。孩子們你言我語,最終決定涂上顏料進行拓印。起初孩子們給這個活動起名為煙花,后來幾個手巧的孩子發現,把紙芯壓扁之后,印出來的就是愛心花。
孩子們一次次地讓材料煥然一新,在美術活動中,我們秉承著“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教育理念,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順應追隨幼兒的需要,生成幼兒喜歡的活動。在美術活動中,孩子們愉悅著、滿足著、創造著……這不正是我們教育所要追求的目的之一嗎?
每一個節日的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節日環境、節日飾品、節日主題等都蘊涵著豐富的美術內涵,利用節日活動滲透美術教育,讓幼兒在節日玩中樂,樂中學,學中求創新。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之際,我們除了和孩子們了解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等習俗,還開展“賽龍舟”的游戲。在游戲中,孩子們了解到龍舟的構造,比賽的成員、各自的職責等。游戲之余,孩子們意猶未盡,用美術手段再現“賽龍舟”。
創意繪畫組:
孩子們用夸張的線條、多彩的顏色大膽展現龍舟比賽的場景。
創意泥塑組
孩子們用很粗的泥條表現人的四肢,體現了龍舟賽中人物的強壯,從側面反映賽龍舟的激烈。
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地學習、感受、表達和表現,使孩子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會的主人。
媽媽和孩子,是世界上最密切的關系,很多孩子都想借“母親節”向媽媽表達愛意,溫馨的爸爸和孩子親手給媽媽制作小禮物的活動就這樣誕生了。
節日活動之真善美——“父子DIY—獻給媽媽的禮物”
爸爸們帶來了許多材料:彩色塑料片、風車葉片、雪碧瓶、鐵絲等等。在制作時,孩子受爸爸的啟發,大膽地選擇豐富的制作材料,和爸爸一起運用各種工具進行制作,充分體現了爸爸們構思巧妙、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孩子們情緒高漲,極大地激發了想象力和創造力,特別是在制作過程中爸爸手把手地教他們嘗試用各種材料與工具進行制作,更是拓展了幼兒創作的空間,給了孩子們一次全新的體驗,進一步增進了父子親情。
國慶節帶給幼兒的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更是一次有意義的美術創新活動。
節日活動之樂玩創——大班自制國旗
大班孩子們自發制作國旗,他們構思了要用的材料,有的說用繩子、有的說用吸管、有的說用花瓣……我們帶領幼兒去材料庫中選取他們需要的材料開始個性化制作國旗。瞧!他們真的是用了各種不同材料,衍紙做的、花瓣做的、絨線做的,而且制作的不再局限于中國國旗,有用布和紙制作的美國國旗,有用絨線制作的韓國國旗等等,寬松的環境讓幼兒思維踴躍,創意無限。
滲透于美術活動中的傳統節日,給孩子們帶來觀感上的強烈印象,在創作和欣賞同伴作品的過程中,歸納和拓展了美術創作中有益的經驗,獲得提升與發展。
藝術來源于生活,回歸生活。在“四大發明”的活動中,大班孩子們對“活字印刷術”很感興趣。他們在感嘆和佩服畢昇用膠泥刻字,經過多道工序發明印刷術的同時,表現出強烈的想“穿越”到過去的愿望,也要來試一試印刷。
游戲中的美術活動——小小印刷工
第一階段:拿來主義印刷工:
孩子們找來各種能拓印的材料:切開的菜椒、有好看花紋的貝殼、各種形狀的積木,還有塑料瓶的瓶底,他們在這些材料上刷上好看的顏色,拓印在白紙上。
第二階段:加加減減印刷工:
孩子們已不滿足用現成的材料,他們找來粗細不一的繩子、串珠項鏈、紐扣串繞在積木上,再次拓印。由于材料的加加減減,孩子們不知道拓印出來是怎樣的效果,因此,每一次拓印都帶給他們驚喜和驚奇。
第三階段:自我創新印刷工:
孩子們表示希望能自己動手進行拓印
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不斷改變印刷的材料,在一次次嘗試中,他們在亦玩亦學中感受不同階段印刷游戲帶來的樂趣,經驗得到了提升。在幼兒的主動探索中,我們發現每個幼兒能力的差異,采取針對性的指導,使每個幼兒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游戲對于美術活動的貢獻不止于它對于美術學習與發展的價值,更是使得美術活動成為幼兒享樂性的存在,體驗到創造的快樂。


游戲與美術的無縫對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我園的“自由地”里種上了各種蔬菜,青菜、蘿卜、茄子、番茄等,一到春天,那里金黃一片。每次孩子們來散步時,都會駐足觀看,走過去聞一聞、摸一摸,然后用自己的小畫筆將這幅美景畫下來,環境是激發幼兒美術表現創造的催化劑。
除了“自留地”,每個班級都有自然角,或格局清新,或錯落有致,每時每刻給孩子們帶來種植觀察的快樂。特色別樣的觀察記錄本體現出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繪畫特點,或簡約、或卡通、或個性。孩子們對植物的愛無不體現在對植物無微不至的照顧與每日記錄的觀察本上。
“一處一風景”是對我園最好的形容。走廊、櫥窗、弧形墻處處呈現各種幼兒作品,孩子們每每散步經過,都不禁駐足觀看。在工藝廊里,有一片大大的涂鴉墻。這里,孩子們有的各自作畫,有的合作進行長卷畫,有的合作繪制連環畫,還有的玩你說我畫的游戲,孩子們在涂鴉中自由充分地表達感情,傳遞想法,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美術室根據空間大小劃分成了繪畫區、泥塑區、手工區等,孩子們在繪畫區繪畫、手工區剪紙、泥塑區捏泥……為孩子營造了有序的學習空間。孩子們還設計了物品擺放標記,在擺放材料的柜子、整理箱、籮筐上貼上相應的標記,明確各種材料擺放的位置,并逐步養成自己拿取、有序歸放的良好習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知識背景、職業、興趣愛好等,都能成為幼兒園的課程資源。因此,我園通過“家長開放日”和“家長助教月”活動,充分利用家長的潛在資源,助力幼兒健康發展。
為倡導環保理念,促進親子情感,在家長開放日,我們舉行報紙時裝秀親子活動。家長們以各種報紙和廣告紙為原材料,自主設計、大膽構思、變廢為寶,普通的報紙在他們手里變成漂亮的衣服、帥氣的鎧甲、可愛的裙子、酷酷的帽子、看起來很厲害的武器等等,孩子們穿著由家長和自己一起精心制作的報紙服裝登臺,開啟精彩紛呈的視覺盛宴!
“親手烘焙,有吃有玩!”這對孩子們來說是多么吸引人的口號啊!當得知“媽媽老師”要和他們一起進行“餅干DIY”活動時,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圍坐在桌邊,躍躍欲試。
五顏六色的糖漿、彩色小糖珠、巧克力碎片等送到了孩子手中,讓他們在餅干上自由創作出漂亮的裝飾。不一會兒,絢麗的圣誕樹、花哨的姜餅小人、七彩的星星出現了……在寓教于樂的烘焙活動中,浮現出孩子們的獨特創意。
中三班的“媽媽老師”為孩子們帶來了布、滴管、染料粉、繩子等材料。孩子們看見這些在日常活動中都未曾接觸過的材料,嘰嘰喳喳熱鬧開了:這是做什么的呀?這個派什么用場呢?孩子們不知道“媽媽老師”會帶給他們什么驚喜。帶著神秘,孩子們跟著“媽媽老師”動手開始制作:用橡皮筋把白色棉布或扎成人字形,或扎成小香腸狀,或在布上扎出好幾個小球,然后進行印染。用滴管吸入顏料后進行作畫,等到解開橡皮筋,一幅幅別開生面的印染畫呈現在孩子們面前,帶著驚喜和震撼,孩子們感受到美術創作的寬度和廣度。
在美術活動中融入和滲透游戲精神,把游戲的自由性、愉悅性、體驗性和創造性深入到美術的方方面面,讓每個孩子在游戲的情境中感受與發現美,表現與創造美。這樣的美術活動讓每個孩子的心里都有一個純凈、特別的世界,讓每個孩子的眼中都有一個美麗、豐富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