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李凌
■肚子里有貨,學識深厚的專家越講越少,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專家越講越多。
——有感于師訓
■因為喂飯,所以孩子不會吃飯;因為喂水,所以孩子不會喝水;因為你教孩子畫,所以孩子不會畫。家長越行,孩子越不行;家長強勢,孩子就弱勢。
■孩子因“無知”才可愛,因不懂才純真,如果孩子像大人一樣什么都懂,就不可愛了。不要盼著孩子什么都“知”,在知的同時,“真”也失去了。
■嬰兒一出生就帶來了兩種能量:一是精神,二是潛力。也帶來兩種技巧:一是道道,二是圈圈。還帶來兩種表情: 一是哭,二是笑。雖然哭和笑不是畫法,情緒卻能參與其中,影響繪畫。
——嬰兒誕生自帶繪畫工具
■往往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庸,期望孩子與眾不同,擁有超人智慧,但同時又害怕孩子成為另類。
■兒童一旦被愛的需要得到了最大的滿足,使自己處在了一個輕松自由和完全放松的環境中,就會從內心主動尋找自己感興趣和喜歡的事情,而且沒完沒了。這時孩子的注意力也形成了,這不是家長強加給他的,不是嘮叨成的。這樣的注意點多了,反復地做這樣的事情,孩子的想象、自主創造的潛力就非常大,靠控制和紀律下的聽話、乖,只能讓家長一時心態平復了,以后會有更大的不乖,更多的不聽話在等著你呢!這在兒童畫畫的事上非常普遍。
■兒童美術是一個有“分寸感”的藝術,不說不行,說過了也不行,把握細節,掌握火候,也許就是分寸感吧。
——兒童美術教育感悟
■評介一個兒童美術教師的課教得怎樣其實不難,你無須搞清楚孩子畫的是什么,只要你確認從來沒見過,別人沒這樣畫過,這個美術教師就是可信的。哪怕是孩子畫得一點兒也不像或亂七八糟,仍然是優秀之作。
■我給孩子輔導畫并不“平均用力”,有的學生我關注得多,有的學生關注得少,這個少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這個學生不值得我多關注,就是關注了,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不能說,你隨便給我一個學生我就能給你培養成一個有想象力的人,我沒那個本事。也許,有人說,你做事不公平,我倒以為很公平。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從一個學生跟我學畫起,我就注視著這個孩子,觀察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在實踐中我有我的一套評價路子,那些看起來畫畫漫不經心的,有點兒“不用功”的,顯得懶散的孩子,卻在內心有一團火,只是沒“明著燒”,只要是他愿意干的時候,他是非常用心的,什么事也干擾不了他,他要是不愿意畫,你就是說干了嘴巴也沒用,就是他最崇拜的老師說也沒用。這樣的孩子有想法,有個性,有興趣,有熱情,而且這樣的孩子“心地”非常純凈、真誠,不懂得人間世故,看起來很陽光,特別是這樣的孩子家長懂你、知你、相信你,我對這樣的孩子總想多“調侃”他幾句。而在表面上很用功很聽話的,“心眼兒”比較多的,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的,畫一張成一張的,從來就沒畫毀過不知道什么是失敗的,我就“懶得說”了。特別是再遇上表面上“慕名而來”實際上做事不行,拿你“當保姆”,不尊重老師,經常“找你茬”的家長,更是提不起精神,“不想多說”。也許是我的境界不高,但我就這樣做了。日本壽司大師小野二郎說,他對關注壽司做法,懂得尊重人,尊重技藝和第一時間專心品嘗的“吃貨”關心有加,把最好的工藝、最好的魚段留給這樣的顧客。對表面上慕名而來,而實際上對壽司的做法不關心,不懂得在最佳時間里享用,眼睛只盯著手機的顧客,用一般的魚段、材料也就可以了,因為他們不重視這些。小野二郎的處事觀與我對不同孩子不同家長采取不同的態度不謀而合。我覺得小野二郎啥客啥待,對花同樣的錢買他壽司的顧客予以不同對待是對的,好像有失公平,而實際上是最公平。平等對待了反而不平等。你對沒感覺、沒熱情、“找不到北”的孩子和“吹著浮土找裂縫”的家長,都和尊重你的學生、家長一樣對待,那得多大的胸懷,我做不到,我還得等再進步一點兒。

2.《盛開的花》 林千然 8歲

3.《石頭牌坊》 曲知晨 6歲

4.《老房宅院》 劉 晗 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