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肉雞前期成活率的措施
肉雞前期成活率的高低,不但直接影響肉雞出欄時的成活率,還關系著整個肉雞生長過程。初生雛雞對環境的適應性差,對疾病的抵抗力弱,在第一星期內死亡數占全期死亡數的比例較大,甚至占全期死亡數60%或更多。引起肉雞前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不當和雛雞患白痢造成的,所以提高肉雞前期成活率,要做好以下幾點:
冬春寒冷季節最好用保溫的籠子、箱子或保溫車裝進雛雞進行運輸,運輸時間最好能盡量縮短,最好是48小時內到達目的地,時間過長對雛雞的生長發育會有較大的影響。裝雛宜稀不宜密,防止雞苗壓傷壓死;運輸途中除要防寒外,還要防熱、防曬、防雨淋、防顛簸;保溫籠(箱、車)的溫度以28~30℃為宜;路途遠、條件差的運輸還應隨時注意觀察雛雞的動態,以防止發生意外。

剛出殼的雛雞體小嬌嫩、羽毛少、抗病力弱、神經系統和生理機能還不夠健全,蛋黃吸收慢,不活躍,對外界溫度適應能力差,適當溫度有助于雛雞抵御寒冷,促進蛋黃盡快吸收。溫度過低直接影響雛雞生長發育,易得病,過高影響食欲甚至正常代謝。一般要求育雛舍內溫度第一周為35~32℃,第二周起每周下降2℃,直至降低至27℃為止,晚上溫度應比白天高1~2℃。觀察雞群的狀況可以知道溫度環境是否合適,如雞群扎堆成團,則是溫度過低,應加溫;雞張嘴呼吸則是過熱,應降溫;雞群均勻分散,頭頸伸直,貼地而睡,則屬正常溫度。保溫期的長短也應隨季節不同而不同。夏秋季氣溫高,保溫時間可以縮短,3周齡可以脫溫;冬春寒冷季節保溫時間可適當長些,6周齡方可脫溫。
育雛的濕度是影響雛雞健康的重要因素,一般1~10日齡育雛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0%~70%,11日齡以上50%~60%;如果濕度過高,室內過于潮濕,易引起消化不良、痢疾、大腸桿菌病、球蟲、法氏囊病等。
如果密度過大,會造成通風不良,室內氨氣、硫化氫和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易引起多種疾病感染及增加死亡率;密度過小則不能充分利用有效面積造成浪費。一般是0~3周齡每平方米30~40只,4~6周齡20~30只為宜。
光照能使小雛雞身體中的維生素D源轉變成維生素D,參與新陳代謝促進發育,對提高雛雞的成活率是非常有利的。入雛前2周要晝夜光照,晝夜光照可增加育雛舍內的亮度,刺激雛雞活力,增加攝食量。

雛雞進舍后應盡快供給飲水,最好在雛雞出殼后24小時內能飲上水。特別是經過長途運輸的雛雞,雛雞本身貯存的營養物質已不能維持其正常代謝需要,靠消耗機體內的營養物質來滿足;如不及早補水易造成雛雞腳干、精神不振、羽毛松亂、生長受阻甚至死亡。經過長途運輸或冬天的雛雞,頭一天要喂給5%的葡萄糖水,或“開食補鹽”水,能迅速有效地補充體液消耗,提高抗應激力和抗病力。在寒冷季節,要提前把飲用水放入育雛室預熱或飲溫水,其溫度要求與舍內溫度基本一致。
由于肉雞生長發育快,消化機能并不十分完備,所以要供應易消化、營養全面的全價配合飼料。肉雞的飼養現在一般分為三個階段:0~20日齡為育雛前期,21~38日齡為中期。
雞腸道內容物呈微酸性,有利于腸道有益微生物繁殖。在飼料中定期添加益生素,可提高飼料利用率5%~8%;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防止一些疾病的發生;可降低糞便中非蛋白氮的比例,減少氨氣的產生,有利于改善雞舍環境,減少呼吸道疾病和腹水癥的發生。
雞白痢病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是雛雞前期死亡的主要疾病因素。雞白痢的發病時間一般在進雛后第3天開始,第4天至第12天死亡率較高,耐過雞部分可形成僵雞,生長緩慢。雞白痢的主要癥狀為消瘦、白色石灰樣下痢、脫水、死亡,但一些患雞白痢的病死雞死亡時沒有明顯癥狀。雞白痢屬于垂直傳播疾病,避免雛雞因白痢死亡的最有效方法是從凈化程度高的種雞場引進雛雞。低溫也可誘發雞白痢暴發,所以進雛后第一周內,尤其應當保持適宜的溫度,并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抗沙門氏菌的藥物如土霉素、氨芐青霉素、喹諾酮類等,有利于在疾病高發期控制疾病暴發,最大限度減少死亡,提高雛雞前期成活率。在雞群發生雞白痢時,使用上述藥物,同時適當升高雞舍溫度,能盡快控制死亡,并有利于維持帶菌雞的生長速度。

由于種蛋、孵化環境控制等因素的影響,剛出殼的雛雞有一少部分為病弱雛,如卵黃吸收不良、弱小、臍炎、癱瘓、瞎眼等,這些雛雞通常在1周內死亡。病弱雛雞生產意義不大,而且常常是疾病的傳播源,所以進雛時或進雛后,應當將病弱雛剔除,以保證育雛的順利進行。
由于雛雞前期的環境適應性和運動能力差,管理不當就可能導致雛雞死亡;因此,為提高雛雞前期成活率,應防止其溺死、壓死、凍死、熱死或渴死等。
(李現亞 鄆城縣畜牧獸醫局27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