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琴,張學萍
(1.南通大學附屬東臺醫院心臟呼吸科,江蘇 鹽城 224200;2.徐州市中心醫院心內科CCU,江蘇 徐州 221000)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對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功能鍛煉的影響
吳冬琴1,張學萍2
(1.南通大學附屬東臺醫院心臟呼吸科,江蘇 鹽城 224200;2.徐州市中心醫院心內科CCU,江蘇 徐州 221000)
目的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對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功能鍛煉的影響。方法 80例患者為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術的患者,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模式下護理措施。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心功能改善情況,并就患者起搏器起搏功能感知障礙發生率、肩關節功能評分進行評價。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心功能較術前均有明顯改善,且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起搏器起搏功能感知障礙發生率為5%,肩關節功能評分為(56.45±15.32)均顯著優于對照組15%、(41.63±12.4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術的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下的護理措施可提高工作效率,幫助改善心功能,有助于術后功能鍛煉,值得推廣。
臨床護理路徑;起搏器植入術;功能鍛煉;心功能
永久起搏器植入術主要用于慢性或間歇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療。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放置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已經成為治療心臟起搏障礙或傳導障礙最有效的方法,而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證手術療效,改善術后功能鍛煉的目的[1]。本次研究以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患者為例,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對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功能鍛煉的影響。
80例行首次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患者均為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間收治,其中23例為心律失常、21例為心臟起搏障礙、36例為心臟傳導障礙。隨機將其分為兩組,每組40例。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在50~69歲,平均(58.3±6.7)歲,觀察組40例患者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在52~70歲,平均(59.4±7.2)歲。排除手術禁忌、合并惡性腫瘤等疾病者,所有患者均簽署同意書,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在圍手術期接受常規護理措施,在患者入院、術前、術后、出院前接受功能鍛煉護理指導[2]。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臨床護理路徑下的護理措施,嚴格按照臨床護理路徑模式進行護理。具體流程如下:首先要建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由1名護士長、責任護士、護理人員組成護理小組,以時間為橫軸,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護理路徑表。責任護士每天需要按找路徑表的內容指示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已經執行的護理操作應做好標記。術前按照常規進行心理護理、輔助檢查、術前備皮、做好健康教育,手術當日遵循醫囑做好術前體位、心電圖、靜脈通路、心電監護、病情觀察等任務[3]。術后1天,指導患者臥床,適當幫助其改變體位;術后第2天開始每日更換切口敷料,加強巡視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偶血腫的情況[4]。術后7~10天對傷口進行拆線,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評估患者的病情治療情況。出院當天實施出院指導,告知患者簡單的心臟永久起搏器置入知識和使用注意事項。術后1、3、6個月囑患者定時到醫院復診,以后每年一次復診,隨時保持與起搏器監測醫生的聯系,避免出現意外情況。根據患者術后康復情況進行術側肢體康復指導,一對一師范,患者與責任護士均采用自然放松姿勢,每天上下午均進行一定量的練習[5]。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心功能改善情況,包括二尖瓣口血流速度(MV)、肺動脈瓣口流速(PV),射血分數(EF)等指標;并就患者起搏器起搏功能感知障礙發生率、肩關節功能評分(Constant-Murlry)進行評價。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數據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心功能較術前均有明顯改善,且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
觀察組患者起搏器起搏功能感知障礙發生率、肩關節功能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在我院患者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術后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也表現出了其優于常規護理措施的優勢。以時間為橫軸,在術前、術后及出院前后均給予了優質的護理措施,保證了患者手術的正常進行。尤其是術后的康復指導,更有利于患者術后功能鍛煉,減少了術后肩痛及肩關節活動障礙等并發癥。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心功能較術前均有明顯改善,且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起搏器起搏功能感知障礙發生率為5%,肩關節功能評分為(56.45±15.32)均顯著優于對照組15%、(41.63±12.4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也顯然說明,針對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術的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下的護理措施可提高工作效率,幫助改善心功能,有助于術后功能鍛煉,值得推廣。

表2 兩組患者起搏器起搏功能感知障礙發生率、肩關節功能評分情況
[1] 丁 研,蘇瑞英,劉春霞,等.臨床護理路徑在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1):1228-1230.
[2] 熊 敏,許少娜,郭維英,等.臨床護理路徑結合個案管理模式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21(3):306-309.
[3] 晏曉莉,黃艷英.臨床護理路徑對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3,34(20):4168-4169.
[4] 丁雨紅,邢健紅.臨床護理路徑對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術后康復的干預效果[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6,44(12):24-25.
[5] 花巧華.臨床護理路徑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術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3,20(9):1166-1167.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7.25.02
吳冬琴(1981-),女,江蘇東臺人,主管護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心血管內科護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