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紅,曹 輝,丁 燕,李愛萍*
(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泰州 225400)
顱腦全麻術后頭高臥位的護理探討
任 紅,曹 輝,丁 燕,李愛萍*
(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泰州 225400)
目的 探討顱腦全麻術后最適宜的臥位。方法 選取2016年06月~12月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收治的重型顱腦全麻手術患者4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全麻術后立即給予床頭抬高≥30°角臥位,頭偏向健側20例;對照組給予傳統方法:全麻術后去枕平臥6 h后床頭抬高≥30 °角臥位。觀察兩組患者生命體征、顱內壓變化及嘔吐頭痛癥狀的變化。結果 術后即刻采取床頭抬高≥30°角臥位的患者癥狀好轉,顱內壓低于術后去枕平臥位,有利于腦組織灌注和顱內血供,可促進腦功能康復。
顱腦手術;全麻術后;床頭抬高≥30°角臥位
神經外科顱腦手術患者由于腦循環的改變,導致腦灌注不足,腦血流量減少,腦組織缺血缺氧,代謝紊亂,往往會加重手術引起的腦腫脹,腦組織處于嚴重缺血缺氧狀態。重型顱腦手術往往采取全身麻醉的方法,傳統方法是在全麻術后為防止嘔吐,窒息,生命體征不穩定采取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6 h后改為床頭抬高30°角臥位。我科重癥監護室采用術后即刻床頭抬高30°角健側臥位的方法,能有效促進腦脊液回流至脊膜腔,使腦血流量減少,可有效降低顱內壓和骨窗壓力,有利于腦組織功能的恢復。
選取2016年06月~12月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收治的重型顱腦全麻手術患者40例。納入標準:(1)重型顱腦手術患者;(2)全身麻醉;(3)無循環系統疾病;(4)心肺功能良好;(5)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非全麻手術;(2)心肺功能不良;(3)循環功能不穩定;(4)有休克癥狀。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
對照組術后采取去枕平臥,頭偏向健側臥位,待麻醉消退,
觀察組術后即刻采取≥30°角健側臥位,同時每2小時翻身拍背1次;并做好皮膚護理,以平臥位與健側臥位交替執行,避免患側臥位,骨窗受壓,引起局部腦組織灌注不良,影響腦組織功能恢復;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顱內壓、骨窗部位壓力。骨窗壓力標準為I級:觸唇感,骨窗張力低;II級:觸鼻感,骨窗張力中等;III級:觸額感,骨窗張力高。
觀察兩組患者不同臥位的生命體征、顱內壓、骨窗壓力及嘔吐、頭痛等并發癥發生率。
應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采取不同臥位后生命體征無明顯變化,嘔吐發生率無變化,床頭抬高30°角臥位的患者顱內壓、骨窗壓力明顯低于平臥位患者,且頭痛引起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平臥位患者。見表1~表3。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生命特征檢查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生命特征檢查比較(±s)
組別 n 收縮壓(kPa) 舒張壓(kPa) 脈搏(次/min) 體溫(℃)對照組 20 15.29±3.31 9.97±2.31 77.26±5.216 36.67±0.20觀察組 20 15.06±2.81 9.68±3.54 78.15±4.51 36.43±0.25 t 0.318 0.253 0.421 0.784 P 0.762 0.802 0.683 0.487
表2 兩組患者術后顱內壓、骨窗壓力比較(±s)
骨窗壓力(I級百分比)對照組 20 17.24±0.826 50觀察組 20 14.53±0.817 80 t 0.253 0.205 p 0.002 <0.05組別 n 顱內壓(mmHg)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Wong等[1-2]研究發現,顱腦損傷患者頭部每抬高10°角,ICP可降低1 mmHg,這是通過腦脊液重力下行作用實現的。顱腦手術患者腦水腫明顯,術后3天往往是水腫的高峰期,腦組織水腫引起顱內壓增高,加重了腦灌注不足,引起腦梗塞,影響腦組織功能康復。盡早采用床頭抬高≥30°角健側臥位,有利于腦脊液回流,顱內壓下降,抬頭床頭,由于重力作用,顱內靜脈回流增加,頭部血供減少,減輕顱腦術后出血[3-4]。同時有利于胸廓擴張,呼吸功能的恢復,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保證生命體征的平穩[5]。患者術后采用頭高位,可使血心鈉素明顯增加、血壓下降,有助于創傷早期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促進頸靜脈回流,預防并發癥。心鈉素(ANP)是心房肌細胞合成和釋放的一類多肽,正常值為33~151 pg/mL,具有強烈的利尿和利尿鈉作用,使血管舒張、血壓降低。能使腎素、血管緊張素Ⅱ和醛固酮的分泌減少,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釋放受到抑制,與抗利尿激素起相互制約的作用。頭高位時回心血量減少,心臟負荷減輕,ANP大量釋放,其利尿和利尿鈉作用大大增強,表現為尿量增加、血壓下降,有助于降低顱內壓,恢復腦灌注,防止出現顱內繼發損害。
由于床頭抬高臥位,使患者皮膚剪切力與骶尾部壓力增
通訊作者:李愛萍
高,壓瘡風險增高,及時評估與有效的護理措施尤為重要,使用30°R型翻身枕,采取健側臥位與平臥位每2小時交替執行1次,本次研究中未發生壓力性損傷。所以神經外科全麻術后床頭抬高30°角臥位,可減少患者發生并發癥,減輕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 Wang FW. Prevention of Secondary BrainInjury[J]. Crit Care Nurse,2000,20(5):18-27.
[2] 劉國華,路迢迢,王艷華,等.腦外傷患者心鈉素監測與體位護理相關性研究[J].中國基層醫藥,2007,14(2):338.
[3] 金 瑛,葉 丹,俞 黎.顱腦術后45例患者顱內壓監測期的觀察與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4,5(23):454-456.
[4] 郎黎薇.實用重癥監護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3):195-196.
[5] 魯 林.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最佳頭高位的臨床實證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6.
本文編輯:張 鈺
R47
B
ISSN.2096-2479.2017.37.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