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玲,張 璐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心內科,重慶 400037)
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傷口管理的護理研究
游 玲,張 璐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心內科,重慶 400037)
目的 探討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傷口管理的有效方法。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經橈動脈穿刺成功的冠脈介入治療患者986例,將其分為觀察組(494例)和對照組(492例)。對照組繃帶加壓12 h,觀察組8 h后逐漸拆除繃帶1~2圈。結果 觀察組水皰、肢體腫脹及肢端缺血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繃帶加壓8 h后逐步放松有利于減少介入術后傷口并發癥。
冠心病;介入治療;傷口管理
冠狀動脈造影術(CAG)、經皮冠狀動脈球囊成形術以及支架植入術(PCI)是目前診斷和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方法[1],既往手術途徑多采取股動脈穿刺法[2]。1989年首次成功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1993年首次成功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近年來隨著心導管器械的小型化,經橈動脈行冠脈介入診療已逐漸成為一種常用途徑。對于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傷口管理,我科進行了相關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經橈動脈穿刺成功的冠脈介入治療患者986例,其中男521例,女465例;年齡29~86歲,平均年齡(57.5±28.5)歲;單純冠狀動脈造影術299例,冠狀動脈造影術及經皮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671例,經皮冠狀動脈球囊成形術16例。入選標準:①Allen試驗陽性;②經橈動脈穿刺成功的冠脈介入治療;③術前凝血酶原正常,行冠狀動脈球囊成形術或支架植入術術中使用肝素量均為100 U/kg;④術后無菌紗布塊壓迫傷口,繃帶環形加壓包扎8~10圈。⑤排除嚴重營養不良患者。按手術日期的奇偶數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94例)和對照組(49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相關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及吸煙史)及冠狀動脈病變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傷口管理方法。觀察組繃帶加壓包扎8 h(術后2 h拆除繃帶1圈,術后4 h拆除繃帶2圈,術后6 h拆除繃帶2圈);對照組繃帶加壓包扎12 h。
1.2.2 傷口觀察。抽取心內科工作2年以上大專學歷護士6名作為觀察員,在觀察前對其進行規范培訓,由觀察員對經橈動脈穿刺成功的冠脈介入治療患者術后傷口進行管理,記錄傷口出現的相關并發癥,并進行護理干預。
①穿刺點出血。本研究以滲血紗布重量增加20 g為陽性。②皮下血腫。以皮下血腫直徑超過2 cm為陽性。③水皰。以皮膚直徑超過1 cm為陽性。④皮膚青紫。以皮膚青紫直徑超過2 cm為陽性。⑤手部腫脹。輕度,與對側手相比體積略有增大;中度,與對側手相比體積明顯增大,顏色暗紅;重度,與對側手相比體積明顯增大,顏色暗紫色,并有痛麻感覺。本研究以手部重度腫脹為陽性。⑥肢端缺血并發癥。術側肢端出現青紫、皮溫下降、疼痛、麻木、出血點。
研究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患者傷口并發癥情況
經橈動脈穿刺行介入治療后大多數患者術后即可下床活動,且橈動脈表淺容易壓迫止血,與經股動脈穿刺方法相比,經橈動脈穿刺方法是進行介入性和診斷性冠狀動脈治療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替換途徑。但是由于橈動脈較細,壓力過大或壓迫時間過長可以導致迷走神經反射、橈動脈閉塞、腕管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壓迫時間過短會出現出血。我科通過觀察發現,術后加壓包扎時間在8 h適宜,既不增加出血、血腫、皮膚青紫發生率,又可以減輕患者皮膚水皰發生率及肢體腫脹、肢端缺血并發癥的發生。
PCI患者更易出現穿刺點出血、血腫,或與術中及術后使用抗凝藥物有關。護士應了解術中橈動脈的穿刺情況,患者術中肝素用量,術前抗凝藥物的使用,術后抗凝藥物的使用、PCI相關情況等,做到有針對性的護理。
傷口管理要點主要包括:①術后保持腕關節伸直,術肢下墊軟枕,以促進靜脈回流。②觀察傷口時要同時觀察前壁有無腫脹。③術肢腕關節制動8 h,觀察點包括穿刺點部位有無滲血、皮下血腫;術側皮膚顏色、溫度;術側手有無腫脹、麻木。④注意觀察壓迫點近、遠端的橈動脈搏動,如出現搏動強度減弱,及時匯報醫生。⑤傷口觀察頻率;術后1 h內,15 min觀察1次;2~4 h內,每30 min觀察1次;如病情穩定,4 h后每1 h觀察1次。⑥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潔,防止感染。⑦禁止在術肢靜脈穿刺、測量血壓、提取重物。⑧指導患者做握拳-放松運動,3~5次/h。⑨術后患者如廁不受限制,讓右腕關節保持伸直狀態,手臂墊高或上舉。⑩嚴格做好交接班。如出現突發的急性出血,按壓住穿刺點的同時進行匯報。
綜上所述,術后加強傷口管理,并及時發現、處理異常現象,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舒適度。
[1] 胡大一,馬長生.心臟病學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21-623.
[2] 馬長生,蓋魯粵,張奎俊,等.介入心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424-435.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37.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