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青,張秀麗
(徐州市口腔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改良冰敷方式在微創拔牙術后的應用分析與研究
杜 青,張秀麗
(徐州市口腔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目的 探討改良冰敷方式在微創拔牙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月~12月在頜面外科行微創拔牙的患者120例,將2016年1月~6月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冰敷方法,2016年7月~12月治療的患者作為觀察組,采用改良后的冰敷方式,比較兩組術后24 h、48 h、72 h后的局部腫脹、疼痛程度和開口度情況。結果 觀察組24 h、48 h、72 h局部腫脹、疼痛程度均低于對照組,開口度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改良后的冰敷方式,能有效增加局部冰敷面積,減輕術后的癥狀,減少患者的痛苦,且操作簡單,使用方便,患者樂于接受,依從性好,能有效縮短住院時間,節約住院費用。
改良冰敷;微創拔牙;疼痛;腫脹度
微創拔牙是臨床治療阻生齒的主要治療方法[1],但術后腫脹、疼痛、開口受限是其主要并發癥,術后及時給予冰敷是減輕局部腫脹、疼痛的有效方法,但傳統冰敷方法冰袋不能與面部很好的貼合,進而影響冰敷效果。我科對術后患者采用改良的冰袋和自行設計的冰袋固定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12月在頜面外科行微創拔牙的患者120例。納入標準:能積極配合治療,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對冷刺激能耐受者;傷口在口內,面部皮膚完整,無破損、無炎癥;無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雷諾綜合癥等。將2016年1月~6月符合條件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齡34.5歲,2016年7月~12月符合條件的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齡36.2歲,兩組患者的手術醫生、責任護士均相同,兩組在性別、年齡、手術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⑴傳統冰袋制作:將使用過的250 ml輸液軟袋消毒后注入150 ml純凈水和1 ml碘伏,在包裝袋上注明“冰袋”字樣,放冰箱冷凍24 h后備用。
改良冰袋制作方法:將用生理鹽水稀釋的15%的酒精150 ml注入消毒后的輸液軟袋內,在包裝袋上注明“酒精冰袋”字樣,放冰箱冷凍24 h后備用。
冰袋固定袋:為內外兩層長方形棉質布袋,規格88㎝*15㎝,兩端為子母搭扣,便于根據病人頭部的大小進行調節,中間有一長橢圓形小洞,使病人下巴可放于橢圓形小洞內便于固定,兩側分別有一個長方形口袋,規格20㎝*14㎝,應于裝制備好的冰袋。
⑵兩組患者術后均立即給予冰敷,持續冰敷72 h,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冰敷方法,即冰袋外包無菌包布放于手術部位,根據患者對冷的耐受程度選擇包布的厚度,冰袋用枕頭固定或家屬協助托扶。觀察組采用自行設計的冰袋固定袋,將改良的冰袋放入固定袋兩側的口袋內,固定袋的橢圓形小洞卡在患者的下巴處,扣上子母扣,根據患者對冷的耐受程度,在冰袋與皮膚之間插入薄插片,薄插片為18㎝*12㎝的海綿片。兩組患者在應用冰袋期間注意詢問患者的感受,根據患者的主訴及時調整,避免凍傷。冰塊融化后及時更換冰袋,以免影響冰敷效果。
冷敷后24 h、48 h、72 h觀察患者局部腫脹、疼痛及患者的開口情況。判斷指標:①疼痛度:根據主訴疼痛的程度分級法(VRS法)0度為無疼痛;Ⅰ度(輕度疼痛)為有疼痛感,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不受影響;Ⅱ度(中度疼痛)為疼痛明顯,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擾,要求用鎮痛藥;Ⅲ度(重度疼痛)為疼痛劇烈,不能忍受,睡眠嚴重受干擾,需要鎮痛藥;②腫脹度[2]:術前測量一側耳垂經上前牙或下前牙至另一側耳垂之間的距離,并作好記錄,術后第24 h、48 h、72 h用同樣方法進行測量,腫脹度=術后測量數據一術前測量數據。Ⅰ級(輕度腫脹),差值≤4 mm,外觀正常;Ⅱ級(中度腫脹),差值5~7 mm,外觀輕度腫脹;Ⅲ級(重度腫脹),差值8~14 mm,外觀腫脹明顯;Ⅳ級(極重度腫脹),差值≥14 mm,張口受限;③開口度[3]:Ⅰ°(輕度張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緣間距僅可置入兩橫指,約2~2.5 ㎝左右;Ⅱ°(中度張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緣間距僅可置入一橫指,約1~2 ㎝左右;Ⅲ°(重度張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緣間距不足一橫指,約1 ㎝以內;Ⅳ°(完全張口受限):完全不能張口,即牙關緊閉。
采用SPSS 14.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腫脹、開口度情況分別見表1、表2、表3。

表1 兩組患者術后24 h、48 h、72 h疼痛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后24 h、48 h、72 h腫脹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術后24 h、48 h、72 h開口度比較
口腔頜面部血液循環豐富,組織疏散,拔牙術后局部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出血、疼痛和腫脹,影響傷口愈合,有的甚至出現開口受限,臨床上常采用冰敷的方式來減輕局部癥狀。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在做好防凍的情況下,持續不間斷的進行72小時冰敷可達到良好的減輕疼痛及腫脹的效果[4]。但在臨床工作中常出現冰敷效果不理想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與冰敷的方法、部位、時間和患者的配合度有關。傳統冰敷因為冰袋硬度較大,患者感覺不舒服,而頭面部特殊的解剖結構,造成冰袋與手術部位不貼合,冰袋容易移位,需要患者或家屬協助將冰袋固定在手術部位,導致冰袋使用的隨意性較大,達不到滿意的冰敷效果;改良的冰袋冰凍24 h后呈柔軟的冰霜狀態,能根據面部的解剖結構進行隨意改變形狀,使之與面部吻合,增加接觸面積。而自制的冰袋固定袋能很好的將冰袋固定在手術部位,解決了冰袋易移位的問題,方便患者的使用,另外改良后的冰敷方式便于更換冰袋,且能根據患者對冷刺激的耐受程度,在固定袋內插入薄海綿插片,預防凍傷,增加患者的舒適度,使患者樂于接受。大大提高患者使用冰袋的依從性。
冷敷在拔牙術后應用的效果是肯定的。表1可見,改良冰敷方式后,隨著冰敷時間的延長,觀察組的疼痛程度、疼痛例數明顯優于對照組。其發生機制:冷刺激作用于機體,使局部溫度降低,使感覺神經的反應輸出變慢,減慢神經沖動傳導的速度,減少神經終板的興奮性,提高痛閾,從而減輕疼痛,達到止痛的效果[5-6]。
表2表3可見,采用改良冰敷方式后,觀察組的腫脹程度輕于對照組,開口情況好于對照組,其原因為冷刺激促使血管收縮,減少組織出血的情況,冰敷還可以降低局部血管的通透性,減輕皮膚的炎癥反應,從而減輕腫脹和開口困難的程度[7]。
采用改良冰敷方式對拔牙術后患者進行護理,克服了傳統冰敷方法的缺陷,提高了患者遵醫的依從性,增加患者的舒適度,利于患者術后恢復,縮短住院時間,節約了住院費用。另外冰袋固定袋使用簡單,操作方便,使用后可進行清洗、消毒反復使用,節約了成本,減輕患者負擔,值得臨床推廣。
[1] 張興輝,陳巨漢,莫倫桂,藍芬芳.微創拔牙與傳統拔牙的臨床效果比較[J].當代醫學,2015,21(3):94-95.
[2] 李 娜,涂曉蕓,黃滟淅,冷蕓坤.改良冰敷法在前牙引導骨組織再生同期種植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6,3(31):31-33.
[3] 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第6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
[4] 鄧立梅,田 莉,何 苗,宋 蕾,白沅艷,辛利瓊.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術后術區冰敷溫度的監測和分析[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6,,43(2):140-142.
[5] 吳明瓏,田 薇,劉洪娟.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最佳冰敷時間及頻率的研究[J].骨科,2015,6(3):159-161.
[6] 馬麗紅,張 玲,吳秋霞.冷療機持續冷敷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2,26(10B):2739-2741.
[7] 鄧寶貴,全小明.冷療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出血量、疼痛、腫脹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4,28(4B):1311-1313.
本文編輯:吳宏艷
R782.12
B
ISSN.2096-2479.2017.37.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