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邦 鄧淏云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100875)
北京市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現狀與對策研究
趙邦 鄧淏云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100875)
伴隨著時代的進步整個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大學生的體育生活方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大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這直接影響到了中國未來的綜合實力的發展。如何讓大學生走出宿舍、放下電子游戲、走進運動場來改善大學身體育生活方式,提高大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是當下相當重要的一個問題,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分別在北京師范大學等5所高校分發收集共計200份問卷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調查分析北京市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并提出針對性對策。
北京市 大學生 體育生活方式
體育生活方式涵蓋在身體活動的生活方式概念范疇之內,是指體育活動行為融入生活中的一種特殊生活方式,規律性、持續性是構成體育生活方式的前提基礎,個人需求是體育生活方式建立的動機[1]。受到整個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影響,大學生的體育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大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本文通過對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的調查,發現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以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通過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對本文的研究方向、調查問卷設計、結果分析進行指導。
使用問卷星平臺設計并且發布調查問卷,收調查問卷200份,其中有效調查問卷200份,調查問卷有效率為100%。
根據表1每周參加體育運動次數所占比例從高到低排列順序為1~2次、3~5次、幾乎不參加、幾乎每天參加。1~2次體育運動的人數最多占到了總人數的43.5,參加3~5次體育運動的人數占到了總人數的24%,幾乎不參加體育運動的人數占到了總人數的17%,幾乎每天運動人數占到了總人數的15.5%。能夠每周堅持運動的人數占到了83%,可見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積極態度。

表1 每周平均參加體育運動次數(n=200)
表2數據中沒有時間時間占到了總比例的62.5%,定期的體育運動是擁有一個健康身心的保證。25.5%因為“懶惰”不能夠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大學生在生活中受到的監督和管理較小,逐漸形成了懶散的生活作息。學校缺少器械和缺少場地各占到了15.5%和16.5%,北京市土地資源的緊張導致部分高校體育場地、運動器械不足,棒球等體育運動場地稀缺,大學生的體育運動需求并不能全部滿足。

表2 不參加體育運動的原因(n=200)
表3數據中身心健康占到了81.5%,高校大學生輕生頻發,體育運動能夠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更好的挖掘左右大腦半球的潛力,促進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特別是中、長跑和足球等一些耐力性較強的運動項目效果尤為突出[2]。油脂攝入導致大學生肥胖人數增加,通過運動達到形體減重目的的學生比例占到了64%,體型是身體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態特征,又稱身體類型,是評定人的體格和身材大小的重要指標[3]。體質測試占到了36%,大學生在體質測試前1~2個星期運動量突然增加造成運動損傷的幾率。獲得技能為目的比例占到了總人數的35%。籃球、排球、足球等集體性項目更能夠極大地鍛煉和培養人融入集體的能力,以增進交往為目的的比例占到了18%。

表3 參加體育運動的目的(n=200)
(1)每周參與運動3次以下人數占到了60.5%,且運動量和運動強度較小,運動產生的效果不足以明顯的增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2)大學生因為沒有時間、體育資源不足、自律能力差導致不能夠積極地參與體育運動。
(3)傳統的體育項目跑步、游泳、籃球、足球等因為流行時間較長、學習成本相對較低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喜愛和追捧,與之相對應得田徑場、游泳館、籃球場等場館的使用率也較高。
(1)參與運動但是不能夠達到訓練標準的大學生,學校應該進行科學運動知識的普及。
(2)針對大學生不能積極參與運動三點建議:調整課表將大學生充足的體育運動時間考慮進去;高校投入專項資金完善學校的體育資源;學校利用廣播、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對積極參與運動、提高自律能力的宣傳。
(3)以學習成本較低的跑步、游泳、籃球、足球等體育運動宣傳為主,以學習成本相對較高的羽毛球、棒球、健美操等體育運動為輔來實現體育運動的多元化,讓大學生能夠有更多的選擇性。
[1]李文川,肖煥禹.體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疇結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33-37.
[2]楊灼芳,梁麗輝.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及其機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6):138-140.
[3] 潘書波,潘文麗,杜立峰.中日兩國大學生身心健康調查結果比較與分析[J].體育與科學,2003(2):71-74.
G807
A
2095-2813(2017)09(a)-019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