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明 劉昌亞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蘇州 215021)
中外景觀體育賽事發展探析①
雍明 劉昌亞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蘇州 215021)
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中外景觀體育賽事的發展脈絡進行了分析與梳理。在此基礎上,對景觀體育賽事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探究。研究發現,大眾參與和觀賞體育賽事需求的結構升級,催化景觀體育賽事的興起;人們追求體育賽事新體驗,推動了景觀體育賽事的勃發;塑造和彰顯舉辦區域形象,則是景觀體育賽事產生的動力源泉。
景觀體育賽事 發展 研究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dscape sports events. On this basis, the causes of landscape sports events were explor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upgrading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watch sport demand, the rise of catalytic landscape sports;people's pursuit of new sports experience, promote the sports landscape blooming; shaping and highlight the image of the region is held, Landscape Sports produced by the power source.
Key Words: Landscape Sports Events; Development; Research
景觀體育賽事最早出現于歐美發達國家。這類在優質的景觀環境下開展的體育賽事,產生伊始便受到歐美民眾的追捧,賽事規模和影響力也日益增大。景觀體育賽事從無到有、賽事影響力由小變大、參賽民眾數量日益增加等現象的出現,必定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深入了解景觀體育賽事產生的歷史背景、正確把握賽事產生的主要動因,對于揭示景觀體育賽事的本質特征、明晰賽事自身價值,進而推動賽事的向前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景觀體育賽事的發展在國外歷史悠久。據現有文獻資料顯示:每年在泰晤士河上舉辦的英國牛津、劍橋大學8人劃艇對抗賽、穿越阿爾卑斯山脈的環法自行車賽、美國夏威夷馬拉松賽等,都是景觀體育賽事的表現形式[1]。其中,發起于1856年的英國牛津、劍橋大學8人劃艇對抗賽應是國外景觀體育的發端賽事。這項賽事源于在牛津大學就讀的英國著名詩人威廉·沃茲沃斯的侄子查爾斯·沃茲沃斯一次突發奇想,向劍橋的學生查爾斯·梅里瓦勒寫下挑戰書,在泰晤士河上進行8人艇挑戰賽。每年比賽期間,泰晤士河兩岸都會會聚25萬以上的觀眾,數以百萬計的觀眾通過電視收看直播。
國外景觀體育賽事的另一經典賽事當屬穿越阿爾卑斯山脈的環法自行車賽。產生于1903年1月29日的第一屆環法自行車賽,至今已走過了111年的歷史,它與顧拜旦倡導和發起復興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僅有7年的差距。環法賽于每年7月舉行,賽期23天,分為21個賽段,平均賽程超過3200公里。到2011年,環法賽已經舉辦了98屆。環法賽的路線設定每年都會有變化,但不管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方向安排賽段,都是環繞法國一周,最后回到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2]。賽事主辦方通過對賽事路線的精心設計和對賽事流程的精密組織,“匠心獨運地將賽事與法國人文、自然景觀巧妙結合在一起,為賽事本身增添了不少亮點,形成了賽事的特色賣點,豐富了賽事的文化內涵。環法賽引導人們熟悉了法國的自然、人文景觀,而這些自然、人文景觀又豐富了環法賽的賽事內涵,互為依托,相得益彰[3]。”
除上述賽事外,美國芝加哥開展的“野洋蔥都市越野賽”、紐約開展的“帝國大廈爬樓賽”、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舉辦的“黃金海岸馬拉松賽”等,均將其標志性的城市景觀作為開展體育運動的新場所,吸引著全世界數以萬計的游客和體育愛好者,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

表1 我國部分省、市開展的主要景觀體育賽事一覽表

續表1

續表1
“景觀體育賽事”一詞在國外,早已被人們耳熟能詳。但對于大多數中國人,包括體育領域的人們而言,“景觀體育賽事”仍是一個陌生的“體育學”概念。景觀體育賽事的舉辦,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
經過查閱相關文獻,大多國內學者將2001年2月17日在上海城市中心南京西路梅隴鎮商場舉行的“世界花劍系列賽”作為我國景觀體育的發端賽事[4]。誠若如此,我國的景觀體育賽事的興起,應該只有不到15年的歷史。在這短短的年月里,我國景觀體育賽事,已經從國際大都市的上海起步,發展成為遍布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普遍開展,到中西部地區擇優開展并逐步形成品牌賽事的態勢。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如今的景觀體育賽事正處于一個井噴式發展態勢(見表1)。分析表1可以發現,景觀體育賽事在我國的開展存在區域差異和項目差異。開展區域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和經濟水平發展較高的地區,呈現“東密西疏”之勢;而在項目設置上,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開展地較為全面,而其他省市開展地較為單一。景觀體育賽事在我國興起10余年,各地陸續進行實踐性的探索,均取得一定成績。然而,如何推動景觀體育賽事在全國更大的范圍開展,如何進一步豐富景觀體育賽事的主要內容,是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
就城市馬拉松一項賽事而言,近年來的發展就是我們始料未及的一種文化現象。有文獻顯示,“從2010年全年12場開始,大陸地區城市馬拉松賽以平均每年擴容10場的速度,增加到2013年的31場”[5],“2014年中國田徑協會官方網站公布的由不同城市舉辦的全、半程馬拉松賽事和長跑賽事,就增加到53場之多(這是被政府行政管理部門審批的正規化賽事)”[5]。據《城市馬拉松賽文化特點的研究》[5]一文研究結果顯示,馬拉松的比賽城市選擇和時間節點更是“星羅密布”與“貫穿年度”。舉辦城市可以說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舉辦時間從年頭到年尾,持續不斷,從1月份的廈門國際馬拉松賽開始,最后持續到12月份的珠海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的收官。各種數據表明,城市馬拉松賽事正成為各種類型城市爭相舉辦的主要賽事之一。
與此同時,自行車賽事、輪滑賽事、龍舟賽事、皮劃艇賽事、登山賽事,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賽事等,也正在成為“傳統競技體育賽事”之外的熱門賽事,被各種類型的城市開發、引進和推廣。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體育需求開始出現新的發展趨勢。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眾參與性體育需求處在持續的總量擴張階段,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運動健身休閑的行列;二是大眾觀賞體育需求處在結構升級的階段,人們不再滿足于每4年觀看一次奧運會,或者是僅僅觀看中國運動員的比賽,而是要每天都能觀賞到各種各樣的高水平體育賽事。
傳統的體育賽事大都是在室內外體育場館中進行,人們逐漸對體育產生厭倦感和審美疲勞,降低了體育的觀賞性和推廣價值。人們更渴望從封閉、半封閉的體育場館中“逃逸”出來,在一個嶄新、開放、綠色的公共空間開展各類體育活動,尋求體育新體驗,追求新鮮感,以達到愉悅身心、增強體質的目的。因此,景觀體育賽事迎合了人們追求體育新體驗的時代訴求,是其勃發的主要動力源。
城市形象是城市吸引人們的內在動力,只有具備特色鮮明、獨一無二的城市形象,才有可能形成一定規模的形式多樣的人類活動。舉辦景觀體育賽事對塑造并彰顯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競爭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景觀體育賽事依托舉辦城市的特色景觀開展體育賽事,通過大眾傳媒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大規模的宣傳及其所引發的廣泛社會關注,能夠使更廣泛的公眾通過傳媒或實地參與和參觀對舉辦城市保留深刻記憶,可對強化城市形象產生短期效應。
景觀體育賽事的出現,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是多種因素共同催生出的一種體育賽事形態。該項賽事的組織與管理,在歐美國家日臻成熟,而在我國卻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國景觀體育賽事若要謀求更好發展,應深入鉆研該類賽事的特征與規律,正確把握賽事管理細節,明晰賽事組織流程,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優質賽事。
[1]郭琴.景觀與體育融合的社會學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32(4):20.
[2]Tour de France[EB/OL].http://en.wikipedia.org.
[3]閔彬彬.環法自行車賽及其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1(12):77-78.
[4]陳錫堯,劉芳.上海市城市景觀體育賽事運作的初步探析[J].體育科研,2006,27(5):22-24.
[5]祝良,黃亞玲.城市馬拉松賽文化特點的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9):26.
G80-05
A
2095-2813(2017)09(a)-0236-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5.236
2013年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13TYB003)。
雍明(1968—),男,漢族,江蘇蘇州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體育賽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