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
(西安思源學院,陜西西安710038)
淺析我國當前社會分配領域的現狀
劉鶴
(西安思源學院,陜西西安710038)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財富增多,在財富分配領域不同階層的利益分化問題日益顯現出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城市居民內部和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態勢,影響了社會和諧發展。為了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提升效率,我國的經濟體制應進一步改革,特別是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分配機制的轉換、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促使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貧富差距也迅速地拉開了,并且呈現出逐步擴大的趨勢,具體體現在行業、地區、城鄉居民、不同所有制職工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該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收入分配制度;基尼系數;公費醫療;城鎮居民
收入分配差距一般用國際通用的基尼系數來衡量。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基尼系數1978年為0.16,1990年達到0.343,2000年為0.397,往后繼續上升,2001年已超過國際警戒線(0.4),為0.459;2002年為0.465;2004年為0.465;2006年為0.487;2008年為0.491.隨后逐年有所下降,2010年為0.481;2012年為0.474;2014年為0.469;2016年為0.465,但始終處于國際警戒線之上。2000—2016年我國基尼系數變動趨勢圖如圖1所示。

圖1 2000—2016年我國基尼系數變動趨勢圖
這一差距遠遠超過英、法、德、意等歐洲經濟發達國家,也高于美國和日本,開始逼近巴西、墨西哥等一些兩極分化十分嚴重的拉丁美洲國家的水平。根據有關資料報道,我國的臺灣地區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基尼系數只有0.2左右;日本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的基尼系數僅為0.285,收入平均狀況居當時世界前列。這說明經濟高速度增長并不一定帶來收入差距的極端擴大,而我國居民基尼系數從改革開放開始不斷提高,目前,已經連續16年超過了0.4的警戒線,這一現狀反映著我國貧富差距過大。
人們不能合理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收入的不平衡長期存在且差距越來越大,導致人們的思想不穩定,滋生了社會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蕩。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以來,行業間收入差距問題越來越突出,有的行業通過行政壟斷獲得壟斷利潤,然后再將利潤轉化為個人收入,這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在經濟體制轉軌中,政府逐步放開很多領域的經營權,促進市場競爭,但在某些行業,政府的行政壟斷仍然嚴重干擾,甚至限制了市場機制的運行,造成許多不平等競爭現象出現。比如在石油、電力、電信、鐵路、自來水、煤氣、銀行、保險等行業,政府控制著大量的資源,通過行政力量進行壟斷經營,獲得高額的壟斷利潤。這些壟斷部門和企業中的人員將獲得的壟斷利潤轉化為自身的高額收入,甚至有的企業還將個人消費轉化為企業消費。壟斷行業的存在造成了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平等,這些行業的員工不用擔心企業的虧損,無論工作努力程度如何,都可以享受壟斷利潤,獲得高于全國水平的收入。
而市場中的其他企業無論付出多大努力,都只能獲得市場競爭后的正常利潤,員工也只能得到正常水平的收入。這就導致行政壟斷行業的員工和其他企業的員工,在收入分配之初就處在不平等的地位,非市場化的因素成為了收入差異的主要原因。
目前,城鄉之間收入分配領域的差距與我國“城鄉分治”的制度是分不開的。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農產品的低價收購和對工業的投資傾斜制約了農業的發展。對于農民來說,政府實施了包括戶籍制度、住宅制度、就業制度、糧食供應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應制度、生產資料供應制度、教育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勞動保護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等在內的與城市截然不同的制度安排。在某種程度上,城市人員逐漸地成為一個被國家保護起來的特殊利益群體。對農民的限制使農民家庭收入長期低下甚至不足維持溫飽,而城市居民的收入則相對穩定。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經歷了由迅速縮小到逐漸擴大,由逐漸擴大到逐漸縮小,再到加速擴大的發展過程。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7∶1;1985年達到歷史最低點,為1.8∶1;1994年達到歷史最高點,為2.86∶1,超過了改革開放前的水平。199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新的谷底,為2.47∶1.但在1997年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加速擴大,2001年再次突破歷史最高點為2.90∶1.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5年《城鄉一體化藍皮書》指出,我國城鄉收入分配已經到了國際公認的結構失衡程度。1980年以來的30年內,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間的比值,從1980年的2.5倍上升到2014年的2.75倍,期間高的月份超過3倍之多,只有少數幾年反復,絕大多數年份城鄉收入不斷拉大。據世界銀行的有關報告指出,世界上多數國家城鄉收入差距的比率為1.5∶1,這一比率超過2∶1的國家只有3個。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在我國越是欠發達的地區,城鄉收入差距越大,這種城鄉差距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
2017年,全國人均收入最高的五省(市)為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蘇,而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是甘肅、貴州、云南、青海和廣西。從平均的角度看,前者是后者收入的3倍以上。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既有客觀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的原因,也有政策導向的原因。自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家宏觀戰略的調整,對東部地區實施傾斜的發展政策,投資重點在東部。在市場機制的作用和沿海地區優惠政策的雙重吸引下,中、西部地區的部分資金通過銀行的相互拆借、房地產開發以及股票交易等多種管道流向沿海地區,進一步推動了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加劇了中、西部地區資金短缺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不合理的價格體系也是導致三大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的重要因素。東部地區農業總產值在社會總產值中的比率平均在20%以下,中部地區大約占了30%,而西部地區則占了40%;東部地區的工業主要是以產業鏈條較長和加工深度較高的機械、電子與輕紡工業為主,而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則主要是產業鏈條較短和加工深度較低的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經過計劃定價的方式,壓低了農產品和能源原材料的價格,導致中、西部地區的農產品和能源原材料的利潤向東部地區加工工業轉移,造成了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發展的差距。
綜上所述,我國分配領域從基尼系數、行業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等方面存在著不合理的現狀,這一現狀不僅制約著社會整體消費的提升,阻礙著經濟的良性發展,同時,還破壞了社會和諧,影響了社會的穩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鑒于這種現狀,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收入分配不合理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立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提出的各項縮短收入差距和消除貧困的要求,完善分配制度和政策,為改變當前收入分配不公的現狀,創建和諧社會,爭取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1]龔剛,楊光.從功能性收入看中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J].中國社會科學,2010(02).
[2]林毅夫,陳斌開.發展戰略、產業結構與收入分配[J].經濟學家,2013(04).
[3]瞿晶,姚先國.城鎮居民收入不平等分解研究[J].統計研究,2011(11)
[4]李實,賴德勝,羅楚亮.中國收入分配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編輯:張思楠〕
F124.7
A
10.15913/j.cnki.kjycx.2017.19.019
2095-6835(2017)19-0019-02
劉鶴(1979—),男,河北正定人,西安思源學院績效辦公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收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