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李秀蘭
廣東常見的野生食蟲植物
廣東/李秀蘭
食蟲植物是一類會捕獲并消化動物而獲得營養(yǎng)的植物,它們捕獲的大部分獵物屬于昆蟲及節(jié)肢動物類。這類植物大多是生長于貧瘠的地方,由于養(yǎng)分缺乏,靠捕食昆蟲獲取養(yǎng)分補充。食蟲植物大約歸屬為10個科約21個屬630余種。廣東的捕蟲植物大約有20余種,主要集中在茅膏菜科、貍藻科及豬籠草科。食蟲植物捕蟲主要是依靠黏性觸須、瓶狀體捕蟲器、夾狀捕蟲器、囊狀捕蟲器等捕食昆蟲,并分泌各種酶將蛋白質和核酸分解而吸收利用,頗具野趣。
以下為大家介紹廣東山野中常見的食蟲植物。

錦地羅的花朵特寫

錦地羅的生境
茅膏菜科茅膏菜屬草本,莖短。葉蓮座狀密集,楔形或倒卵狀匙形,基部漸狹,近無柄或具短柄,綠色或變紅色至紫紅色,葉緣頭狀粘腺毛長而粗,常紫紅色。花序花葶狀,花萼淺綠色、紅色或紫紅色,花瓣5,白色或變淺紅色至紫紅色。蒴果。花果期全年。產(chǎn)云南、廣西、廣東、福建等省區(qū)南部和臺灣省。生于海拔50~1520米的平地、山坡、山谷和山頂?shù)南蜿柼幓蚴枇窒隆?/p>

茅膏菜的花朵特寫

茅膏菜的莖生葉
茅膏菜科茅膏菜屬多年生草本,直立,有時攀援狀。基生葉密集成近一輪或最上幾片著生于節(jié)間伸長的莖上,退化基生葉線狀鉆形,不退化基生葉圓形或扁圓形,莖生葉稀疏,葉片半月形或半圓形。螺狀聚傘花序生于枝頂和莖頂,花瓣白色、淡紅色或紅色。蒴果。花果期6~9月。產(chǎn)云南、四川、貴州、西藏、安徽、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和廣西等省區(qū),生于海拔50~3650米的松林和疏林下,草叢或灌叢中。

匙葉茅膏菜花朵特寫

匙葉茅膏菜植株
茅膏菜科茅膏菜屬草本,莖短。葉蓮座狀密集,葉柄扁平,自下向上漸擴大,葉片倒卵形、匙形或楔形,葉緣密被長腺毛。聚傘花序,花瓣5,紫紅色。蒴果。花果期3~9月。產(chǎn)我國臺灣、廣東、福建、廣西等地。生于山坡和巖石間的灌叢或草叢中,多在雨季出現(xiàn)。

黃花貍藻的蒴果

黃花貍藻的葉器及捕蟲囊

黃花貍藻花朵特寫

黃花貍藻生境
貍藻科貍藻屬水生草本。假根通常不存在,匍匐枝圓柱形,葉器多數(shù),互生,深裂達基部。捕蟲囊通常多數(shù),側生于葉器裂片上,斜卵球形,側扁。花序直立,花冠黃色。蒴果。花期6~11月,果期7~12月。產(chǎn)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和云南。生于海拔50~2680米湖泊、池塘和稻田中。

挖耳草花朵特寫

挖耳草生境
貍藻科貍藻屬陸生小草本。假根少數(shù),絲狀,具分枝。匍匐枝少數(shù),絲狀,具分枝。葉器生于匍匐枝上,于開花前凋萎或于花期宿存。捕蟲囊生于葉器及匍匐枝上,球形,側扁。花序直立,中部以上具1~16朵疏離的花,花冠黃色。蒴果。花期6~12月,果期7月至次年1月。產(chǎn)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和云南。生于海拔40-1350米沼澤地、稻田或溝邊濕地。

短梗挖耳草生境
貍藻科貍藻屬陸生小草本。假根少數(shù)至多數(shù),絲狀。匍匐枝絲狀,具稀疏的分枝。葉器于開花前凋萎或于花期宿存。捕蟲囊少數(shù)散生于匍匐枝及側生于葉器上,卵球形。花序直立,花冠紫色、藍色、粉紅色或白色,喉部常有黃斑。蒴果。花期6月至次年春,果期7月至次年春。產(chǎn)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和云南。生于海拔40~2000米沼澤地、水濕草地或滴水巖壁上。

圓葉挖耳草捕蟲囊

圓葉挖耳草花朵特寫

圓葉挖耳草生境
貍藻科貍藻屬陸生小草本。假根少數(shù),絲狀。匍匐枝絲狀,具分枝。葉器多數(shù),于花期宿存,簇生成蓮座狀和散生于匍匐枝上。捕蟲囊多數(shù),散生于匍匐枝上,斜卵球形,側扁。花序直立,上部具1~10朵疏離的花,花冠白色、粉紅色或淡紫色,喉部具黃斑,非常美麗。果為蒴果。花期6~10月,果期7~11月。產(chǎn)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東南部。生于海拔400~3600米潮濕的巖石或樹干上,常生于苔蘚叢中。

豬籠草捕蟲的瓶狀體

豬籠草的花序
豬籠草科豬籠草屬直立或攀援草本,高0.5~2米。葉片長圓形或披針形,全緣或具睫毛狀齒,具瓶狀體或否,瓶狀體近圓筒形,瓶蓋卵形或長圓形,內(nèi)面密生近圓形腺體。總狀花序,花被片4。蒴果。花期4~11月,果期8~12月。產(chǎn)廣東。生于海拔50~400米的沼地、路邊、山腰和山頂?shù)裙鄥仓小⒉莸厣匣蛄窒隆?/p>

龍珠果的花朵特寫

龍珠果的絲狀苞片及果實

龍珠果的葉片
西番蓮科西番蓮屬草質藤本,長數(shù)米。葉膜質,寬卵形至長圓狀卵形,先端3淺裂,基部心形,邊緣呈不規(guī)則波狀。聚傘花序退化僅存1花,花白色或淡紫色,具白斑。苞片3枚,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裂片絲狀,頂端具腺毛。漿果。花期7~8月,果期翌年4~5月。廣西、廣東、云南、臺灣常見逸生于海拔120~500米的草坡路邊。原產(chǎn)西印度群島。
龍珠果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捕蟲植物,龍珠果的果實成長時期,他的苞片羽裂成具有粘膠的網(wǎng)狀結構,除用于保護果實外,也可用于捕捉小型昆蟲。
李秀蘭,惠州市工程技術學校高級講師,教學能手、對外培訓主講教師,發(fā)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