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楚學巍然尊泰斗
——記張正明先生

2017-10-10 03:11:39劉保昌
社會科學動態(tài) 2017年9期
關(guān)鍵詞:文化研究

劉保昌

學術(shù)人生

楚學巍然尊泰斗
——記張正明先生

劉保昌

張正明先生1979年,攝于人民大會堂前

一、點滴的回憶

時間過得真快,轉(zhuǎn)眼間張正明先生已經(jīng)離開我們11年了。

每次從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大樓寬敞的樓道走過時,總會疑心張先生會迎面走來。一時多少往事,奔來眼底。

1994年考入張先生門下做研究生,說起來有些偶然。余生也晚,孤陋寡聞。我在荊州師專念歷史系時,張先生因為參加楚文化研究年會,受到魏昌教授的邀約,在我們歷史系做過一次學術(shù)報告。張先生口才與風度俱佳,旁征博引,風趣嚴謹,數(shù)說典籍,信手拈來,當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從荊州師專畢業(yè)后,分配到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任教。自己也有些不甘心,就立志報考研究生。但我當時沒有張先生的聯(lián)系方式,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寫了兩封內(nèi)容完全一樣的信件,一封信寄給《湖北日報》總編室請他們轉(zhuǎn)交張先生;一封信寄到湖北廣播電臺轉(zhuǎn)交張先生。巧的是這兩封信最后都轉(zhuǎn)到了張先生手里,很快,張先生給我回了信,信中有許多熱情洋溢的鼓勵。我偏處鄉(xiāng)村一隅,信息不靈,容易沉淪;與張先生素昧平生,貿(mào)然相擾,內(nèi)心忐忑,竟然接到了張先生的回信,就感到特別溫暖,也就有了力學的信心。

張先生對學生的學術(shù)發(fā)展十分關(guān)心。我的第一篇論文習作是《楚晉戰(zhàn)術(shù)之比較》,先生幫我修改了七遍,那時候還沒有電腦,七遍都是手抄,但的確感到收獲很大。每一次都深受啟迪,自己感覺到提高得很快。先生在標題、遣詞、造句、結(jié)構(gòu)、論證的可信度上尤其下功夫,每一稿上面都是滿紙圈點劃線涂抹,紅黑墨跡交錯,反復推敲,費盡心力。應該說,這樣的師徒傳授式的“教學”,讓我受益匪淺,要遠遠超出普通課堂上的講授。這篇文章后來經(jīng)先生推薦,在《江漢論壇》上刊發(fā)出來。

先生治學嚴謹,行文優(yōu)美,學術(shù)論文寫得像詩,真正是“詩”、“思”、“史”的完美交融。他的論著中有許多名句,被人反復引用,如講說中國南北文化的格局是“龍鳳呈祥”,“南鳳北龍”,“中原文化雄渾如觸砥柱而下的黃河;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峽而出的長江”;楚文化與希臘文化“宛如太極的兩儀”等等。受到他的影響,我以后寫論文也追求文字優(yōu)美,但是因為控制不好,有時候放得太開,他曾經(jīng)委婉地告訴我:小劉啊,你那篇發(fā)在某某刊物上的文章說過頭了啊,以后要少寫一點寫精一點。大概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有一個過程吧,我那時候喜歡跟師兄們攀比,把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當成打仗攻山頭,寫了不少小文章在報刊上發(fā)表,稿費多多少少可以補貼一下微薄的助學金,自己還有些得意。劉玉堂老師每次見到我,總是開玩笑,說又可以買幾斤排骨了吧?對我發(fā)小文章的事,張先生總是說練練筆是好的,但要少寫一點。

先生有時閑聊時,無意中會說起他當年清華畢業(yè)后在民委工作時,住單身宿舍,每周都要拿著單位的介紹信到北京圖書館借書,每次借的書都是滿滿一個翻斗車,就是一排排從左到右地拿,那種“橫掃千軍”的氣勢,先生講起來總是特別高興。我只恨自己當年沒有下苦功夫,所以到現(xiàn)在學力還是差強人意。

先生總是說,要想營養(yǎng)全面,就不能偏食。他自己年輕時看書,經(jīng)史子集,天文地理,什么都看。他閑聊時,講他在北大荒當右派的20年,半夜三更干完活回宿舍時,在空曠的野外經(jīng)常會迷路,好在他會看星座辨方向,這一招讓他在右派大隊里較有“地位”。先生講起這些苦難的經(jīng)歷來,總是微笑著。他把苦難真的看得很淡。后來我寫《聶紺弩傳》,查找資料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張先生當年竟然與聶紺弩編在一個“大隊”在一起“受難”??嚯y的人生經(jīng)歷,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來說,尤其如此。

先生年長我43歲,在內(nèi)心里我一直把他當爺爺看。念研究生一年級時,上英語課。有一節(jié)課課間休息,我回9樓的寢室喝水,遇到張先生,他叫住我,讓我到他辦公室,他拿出一本英文書,說你正在上英語口語課,你把這一段念一念。我念了,他糾正了幾處錯誤,然后說,你的口語還要下功夫。先生上的是教會小學、南洋中學、清華大學,英語是他的童子功,他的英文好到什么程度,我想也想不到。

1995年開“首屆楚文化暨長江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會前出版了正式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們幾個研究生都參加了編輯和校對。會議開完了,有一次,張先生在課間休息時,突然說:小劉,你校的梁白泉先生的那篇稿子,沒有一個錯誤,梁先生很滿意,你以后可以當編輯沒問題。這話像個預言,我以后竟真的做了編輯。

我寫文章喜歡造氣勢,但有時不太穩(wěn)。張先生有一次說:積累得多,自然就無往而不利。你知道中國最長的楹聯(lián)是哪一幅嗎?接著他將昆明大觀樓的180字長聯(lián)一字不漏地背誦下來。張先生說,文章講氣勢很好,氣勢從哪里來,要多背誦,下周上課檢查你會不會背這篇楹聯(lián)吧。張先生對古代典籍下過硬功夫,他的文章寫得好不是偶然的。以后我也對古典下功夫惡補過一回。

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章,說學者中有才氣型和實力型的兩種,便拿給張先生看。張先生看后一笑,說:你看劉老師(指劉玉堂老師)是才氣型還是實力型?他兩者都有嘛,這兩者能夠分開嗎?這篇文章簡直在胡說。

張先生愛護學生,體現(xiàn)在微小的細節(jié)方面。研一那年過春節(jié),我買了一掛香蕉和一袋蘋果去看他,張先生坐在沙發(fā)上,講了一通學問大道理,又講了一些學術(shù)界的趣事之后,掰下一根香蕉,說:這個我吃了,你的心情我接受了,其余的你拿回去吧,你一年到頭也難得買上一回給自己吃,以后到我這里來再不要花錢了。結(jié)果是我將水果提了回來。他生怕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宅心仁厚,往往從這些小事中見得真切。

先生惜時,打電話,說事情,講完就停下來,絕不拖泥帶水。有幾次我去找他,請教完問題,出于禮節(jié)不好立即就走,先生總是攤開紙筆,說:我還要趕一篇稿子。我得令就走。先生在這些方面,從來不喜歡世俗的繁文縟節(jié)。

先生鐘情于學術(shù),沒有私交上的敵人,胸懷坦蕩。有一段時間,學術(shù)界風氣浮躁,有些學生,甚至也有一些成名教授,經(jīng)常會有抄襲事件被揭發(fā)出來,先生總是義憤填膺。有一次,說起某件學術(shù)抄襲事件,當事人是先生的朋友,先生說:要是我,我馬上就道歉,改正,何必遮遮掩掩,反駁得沒有一點道理,讓人笑話。先生有幾個學術(shù)觀點上的“敵人”,在學術(shù)會議上他們針鋒相對,會后私交卻很親密。有一次我問他某人在會議上怎么如此“囂張”?他笑一笑說:我們是好朋友啊;我跟他就像莊子和惠施,爭辯是爭辯,還是好朋友嘛!

先生真是老莊再生。我第一次見到先生時,是在先生的辦公室,那時候他66歲,一頭青絲,服飾整潔,像個50歲出頭的中年人,一點都不顯老。我讀他的研究生時,因為宿舍跟他的辦公室同處一樓,時??吹剿┲患t夾克,背著一個書包,從樓道上一閃而過,要是冬天的話他就圍著真絲圍巾,走路的速度飛快,風度翩翩。我們大家經(jīng)常會忘記他的實際年齡。他喜歡喝茶(水深),喜歡抽煙(火熱),從來不運動,如此“水深火熱”,卻很少上醫(yī)院,身體一直很好,我們問過他養(yǎng)生的秘訣是什么,他笑一笑說:順其自然,學術(shù)可以養(yǎng)生。我覺得,先生心態(tài)上像老莊,一切看得很淡,除了學術(shù)之外;學術(shù)上像屈原,精進不已,追求人與文交相輝映的真善美。

他真是深得楚文化的精髓了。

先生得知自己患上重癥后,抓緊時間寫完《秦與楚》書稿,從容安排學術(shù)身后事,然后平靜地走上手術(shù)臺,遽然不歸。先生在《楚史》中曾經(jīng)寫到過“為社稷而視死如歸”的楚武王,逝世于討伐隨國的征途中,“對英雄遲暮的武王來說,木之下比深宮之內(nèi)是一個更好的瞑目之所。他的將領(lǐng)深悉他的心情,讓他帶著勝利踏上歸程。如此壯烈,如此幸運,他可以死而無憾了”。對于先生而言,可稱無憾;他把無盡的思念,留給我們。

歌德詩云:“我曾領(lǐng)略過一種高尚的情懷,我至今不能忘卻。”

是的,我無法忘卻!

我經(jīng)常后悔當初跟從先生問學時沒有下更多的功夫,先生親授的《歷史哲學》 《中外文化史比較研究》等課程當時學起來懵懵懂懂,浪費了大好的時光,也對不起先生的殷殷期許。多少次我到江邊行走,望著一脈蒼黃的宏流奔向上海,想著那里是先生的出生地,也是歸宿地,江流萬里,帶著我的思念。

長江的水,流吧,我的哀傷……

二、學術(shù)研究探微

張正明(1928年12月——2006年12月)先生,漢族,上海人,中共黨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先后供職于國家政務院民族事務委員會政法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民族室、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辦公室、湖北省社會科學院,2002年始擔任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和院學術(shù)顧問、烏蘭夫回憶錄編輯室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國民族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屈原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屈原研究會理事長、湖北省楚國歷史文化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等職。

黑格爾說過,密涅瓦的貓頭鷹總是在黃昏時起飛。渡盡劫波風濤余生,張先生正式投入學術(shù)研究時,已經(jīng)過了知天命之年,他厚積薄發(fā),從民族學研究領(lǐng)域出發(fā),很快就在楚文化研究領(lǐng)域高峰突顯,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進而拓展至長江文化研究領(lǐng)域,并進行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的綜合性的文化比較研究,成就斐然,堪稱一代學術(shù)大師。

綜觀張先生的學術(shù)研究,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民族學研究。張先生1948年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修文化人類學專業(yè)。“院系調(diào)整”前的清華大學,學科齊全,大師云集,社會學系的吳景超、吳澤霖、潘光旦、費孝通、李有義、胡慶鈞、諾爾博等教授皆堪稱一時之選,張先生同時選修了哲學系、中文系的不少課程,如馮友蘭、金岳霖、王憲鈞、戴世光、呂叔湘、朱德熙、馬漢麟、雷海宗、孫毓棠等教授的專業(yè)教學,讓張先生終生受益。清華畢業(yè)后,張先生被分配到政務院民族事務委員會政法司工作,1954年參加中南民族工作視察組,在壯、苗、瑤、侗、土家等民族的村寨中做過4個多月的調(diào)研工作。這年冬天,先生奉調(diào)到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辦公室工作,次年兼任全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研究辦公室業(yè)務秘書。先生寫作的第一篇學術(shù)論文,題為《試論漢民族的形成》,刊發(fā)于《歷史研究》1955年第4期。這篇長文,采用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民族研究的方法,探討了漢民族形成的若干歷史問題,包括“關(guān)于秦代至明代前期的漢人共同體”、“關(guān)于明代后期是否已經(jīng)進入封建社會末期”、“漢人共同體從部族到民族的轉(zhuǎn)變”和“漢民族形成過程的幾個主要特點”等四個部分。文章認為,漢民族是從明代后期開始形成的,明代后期進入封建社會末期,同時漢民族成熟的條件開始具備,“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jīng)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zhì)”等民族特征隨著民族市場的統(tǒng)一形成而日益顯現(xiàn)。漢民族形成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納為三點:其一,中央集權(quán)國家的建立先于民族的形成;其二,民族形成過程異常緩慢,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始終沒有在經(jīng)濟上成為完整的民族;其三,漢民族形成過程是從資產(chǎn)階級民族,變成屬于資產(chǎn)階級民族類型而不是通常的資產(chǎn)階級民族,最后才變成為社會主義民族。這一年先生只有27歲,他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用西方近代的眼光去看東方古代的民族,未免鑿枘難合”。1956年夏天,張先生到四川省甘孜縣麻書鄉(xiāng)如西村考察,返京后寫出了《甘孜藏區(qū)社會形態(tài)的初步考察》,還與楊辛合作寫出了《甘孜縣麻書鄉(xiāng)如西村調(diào)查》的研究報告。1957年夏天,張先生受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領(lǐng)導的委托,寫作中國古代和近代的民族關(guān)系簡史,以供參考。張先生在寫作過程中,被契丹歷史的迷離面貌和卓異風采所吸引,決定開展契丹史專題研究。此時,張先生因為曾經(jīng)幫助過費孝通先生起草的一篇文稿被定性為“右派反動綱領(lǐng)”而被“揪出”,隔離審查,反復批判。張先生利用審查間隙,寫出了《契丹史略》書稿。由于眾所周知的政治原因,中華書局在1963年拿到手稿后,雖然迅速走完審稿程序,卻遲遲不能出版,直到1979年才獲準正式付梓?!坝遗伞眴栴}得到糾正后,1981年張先生還寫作發(fā)表了《內(nèi)蒙古草原所有制問題面面觀》(《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1981年第4期)和《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 (與張乃華合作,《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此后民族研究暫時告一段落,因為張先生已經(jīng)有了新的研究計劃,他即將全力投身于楚學研究。

第二個方面是楚學研究。新時期以來,楚文化考古工作相繼取得了一大批豐富成果,尤其是1978至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和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考古發(fā)掘簡報發(fā)表,張先生讀后,深深地為這些出土文物所震撼,乃至癡迷。張先生敏銳地意識到,南方的楚國歷史文化研究將會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的一個熱點。先生在學術(shù)研究上,一直喜愛首創(chuàng)性強、挑戰(zhàn)性強的研究課題,南方楚文化這個研究對象與自己的學術(shù)興趣和個性深相契合,他毅然決定從事楚文化研究工作。張先生于1980年獲評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級職稱后,南下武漢,來到東湖邊的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開始了他心儀的楚文化研究工作。正如翁獨健教授對先生所說的:“你現(xiàn)在研究的楚國歷史文化,也還在民族史研究領(lǐng)域之內(nèi)?!笔聦嵣?,民族史研究的視角和方法,先生在楚文化研究中并沒有舍棄。先生由研究對象的特別性,決定研究方法的特別性,那就是雜學多師,雜用多科??脊艑W、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語言學、邏輯學、哲學、文學、藝術(shù)學等等,先生采取“拿來主義”,“為我所用”。張先生相繼撰寫、發(fā)表了《楚都辨》、《楚君姓氏辨》 (與張勝琳合作)、《〈“鬻熊為文王之師解”〉辨誤》、《鳳斗龍虎圖像考釋》 (與滕壬生、張勝琳合作)、《荊楚族源通議》、《春秋楚國庶民淺析》、《楚國社會性質(zhì)管窺》、《楚俗雜考》、《大冶銅綠山古銅礦的國屬》 (與劉玉堂合作)、《從楚人尚鐘看鐘氏的由來》 (與劉玉堂合作)、《論楚文化的淵源》、《料器與先秦的楚滇關(guān)系和中印交通》、《楚墓與楚文化》、《楚文化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楚藝術(shù)探源》等等一批楚文化研究專題論文。這批論文,考證翔實,每下一議,泰山不移。基本上將楚文化研究的若干重大問題厘清,支撐起楚文化研究的高堂邃宇,楚文化作為專門史的重要一支的輪廓日益凸現(xiàn)。先生在楚文化研究領(lǐng)域,篳路藍縷,開疆拓土,用專題論文這種靈活的寫作形式,構(gòu)筑起楚文化研究的總體范式與發(fā)展空間。因此,學界稱先生為楚文化研究的奠基者絕非過譽。此期張先生的重要論文還有《先秦的民族結(jié)構(gòu)、民族關(guān)系和民族思想——兼論楚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屈原賦的民族學考察》(《民族研究》1986年第2期)等等。而更為普通讀者和學術(shù)界同仁交口稱贊的則是1987年先生出版的中國古代地域文化史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楚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該書充分利用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將楚文化置于周代中華文化區(qū)域作了多視角、全方位的歷史考察,總結(jié)和概括了楚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并首次對楚文化的源流、性質(zhì)、內(nèi)涵、特征、地位及其影響等等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論證。《楚文化史》是先生的得意之作,“得意”不僅是指先生以此著為楚學的奠基之作,更是因為在寫作該書時,先生心情舒暢,文思泉涌,有莊子筆下庖丁解牛般豁然開朗的快感。先生說過:“寫《楚文化史》,環(huán)境和心境與寫《契丹史略》迥異,思路和筆路都放得開了。我所追求的境界——熔哲理和詩意于史實之中,其端倪初見于《楚文化史》?!薄叭壅芾砗驮娨庥谑穼嵵小?,正是先生的寫作追求,這一點深為學者和同行們折服?!冻幕贰肥状螌⒊幕陌l(fā)展分為五期:濫觴期、茁長期、鼎盛期、滯緩期和轉(zhuǎn)化期;首次將楚文化的成就概括為“六大支柱”:青銅冶鑄、絲織刺繡、髹漆工藝、老莊哲學、屈賦莊文、美術(shù)樂舞?!冻幕贰芳仁菍Υ饲瓣P(guān)乎楚文化研究的學術(shù)總結(jié),同時也是“開風氣”之作,是楚文化研究的“元典”性著作。后來的楚文化研究基本上沿襲了先生開創(chuàng)的研究范式,“五個時期”、“六大支柱”之說,已成學界共識。《楚文化史》于1989年榮獲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1988年先生主編的《楚文化志》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按照邏輯順序,在“楚文化的歷史考察”一章之后,采用專題形式,研究了楚文化的各個門類,包括農(nóng)業(yè)、銅器和鐵器、漆器、絲織和刺繡、城市和建筑、交通、商業(yè)和貨幣、田制賦制稅制役制、官制法制禮制、武備、文字、天文學、歷學、哲學、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風俗和信仰等等,首次以“志”的形式,對楚文化作了全面介紹和系統(tǒng)總結(jié)。1996年,張先生主編的《楚學文庫》18種(包括先生自己撰寫的《楚史》)歷時8載全部出版,《楚學文庫》深入、具體、全面、綜合地展示了波瀾壯闊、驚采絕艷的楚國歷史文化畫卷,是楚學研究成果的全面總結(jié)。楚學的研究對象自成一個博大精深的體系,從神話傳說到信史,從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從天文、歷法到地理,從物質(zhì)形態(tài)的、精神形態(tài)的到制度和風俗,從民族、語言到文字,從玉帛到干戈,從科學到巫術(shù),從老莊的“玄覽”到屈宋的“流觀”,從事象到模式,凡是上古文化涉及的一切,無所不包。《楚學文庫》對此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深入研究。1997年4月,在北京舉行了“《楚學文庫》與楚學研究討論會”,到會的著名學者季羨林、張岱年、任繼愈、龐樸、劉夢溪、俞偉超、鄒衡、瞿林東等人,對《楚學文庫》編輯出版的重要意義和學術(shù)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冻W文庫》出版后,于1996年獲得第十屆中國圖書獎,繼而于1997年獲得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收入文庫中的先生的專著《楚史》也于2001年獲得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楚學文庫》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極大反響。“楚學”至此巍然聳立,蔚為大觀。

第三個方面是長江文化研究。與楚學研究同步,張先生在1991年就與南京博物院院長梁白泉先生等學者倡議,在武漢召開了由長江流域九省市學者參加的長江文化研究規(guī)劃協(xié)商會議,正式啟動“長江文化”研究工作。1995年張先生在武漢主持召開了“長江文化暨楚文化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把多學科、多層面、全方位研究長江文化提上了議事日程,主編了《長江文化論集》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張先生先后參與了李學勤、徐吉軍主編的《長江文化史》的撰寫,指導了長江航運集團《長江文化叢書》的編纂,主編了《長江流域古代美術(shù)圖集(史前至東漢)》,擔任了《長江文化研究文庫》 (七大系列,五十余種,二千多萬言)的副總主編,并親自撰寫了其中的《古代長江流域民族格局變遷》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一書。該著視野宏闊,考證精詳,對古代長江流域民族格局的變遷過程進行了細致、準確、清晰的考證和令人信服的論述。

第四個方面是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張先生在開展楚學研究的過程中,隨時注意將楚文化與其它文明進行比較。如《地中海與“海中地”——就早期文明中心答客問》 (《江漢論壇》1988年第3期)認為世界早期文明中心有東西兩個,西方的文明中心在“地中?!?,東方的文明中心在“海中地”。“海中地”是先生首創(chuàng)的概念,是對中國古代地理觀的提煉。古代中國人認為天下在四海的中間,九州在天下的中部,“海中地”即是中華神州大地。東西文明中心,宛如太極的兩儀,相同之處有四點:它們大致都在同一緯度上,都有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都有文化的搖籃,都有發(fā)達的新石器文化,容易領(lǐng)先進入文明社會;它們都有優(yōu)越的社會環(huán)境,都有發(fā)達程度參差不齊的若干族類競長爭雄,不乏刺激,富有活力,容易推陳出新;它們都是一個巨大的歷史舞臺,總有精彩紛呈的百戲雜劇在演出,襟懷恢廓,目光遠大;它們都薈萃著古代文明的精華,都對世界歷史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相異之處有五點:地中海中間虛、邊上實,“海中地”中間實、邊上虛,這是地理的格局,因此,地中海區(qū)有用不完的沖刺力和彈跳力,易散難聚,“海中地”區(qū)卻又有吸力又有張力,經(jīng)常抱成一團;地中海文明區(qū)的重心變易無常,“海中地”文明區(qū)的重心卻是穩(wěn)定不移的;地中海區(qū)沒有一個族類主體,“海中地”區(qū)則從西周起就以華夏為族類主體,而且華夏在全國總?cè)丝谥兴嫉谋壤絹碓酱?;地中海區(qū)的文化大開大闔,易于革故鼎新,而“海中地”區(qū)的文化演進通常表現(xiàn)為漸進的量變與質(zhì)變的統(tǒng)一,易于踵事增華;地中海區(qū)由于缺乏統(tǒng)一和持久的學術(shù)體系和道德體系,因而需要宗教,“海中地”區(qū)由于有道家學術(shù)和儒家道德,因此并不需要全國性的宗教。這篇論文從宏觀角度論證了東西方文化的同與異,出發(fā)點是為了救正80年代學術(shù)界“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短處同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長處做比較”的偏識,體現(xiàn)出鮮明而積極的學術(shù)“用世”情懷。《古希臘文化與楚文化比較研究論綱》 (《江漢論壇》1990年第4期)比較了公元前六世紀下半葉到公元前三世紀上半葉時期的希臘文化與楚文化的異同,這個時期正好是雅斯貝爾斯所稱的“人類的軸心時代”。先生通過比較兩種文化產(chǎn)生的自然條件、文化環(huán)境、民族傳統(tǒng)、歷史機緣、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和經(jīng)濟體制、國家結(jié)構(gòu)和政治體制,勾畫出兩個文化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進而比較了技術(shù)和科學、藝術(shù)和美學、宗教和哲學等等文化成就的異同,最后得出結(jié)論:希臘文化之所長即楚文化之所短,希臘文化之所短即楚文化之所長,大致如此,罕有例外。就兩儀的任何一儀來看,總有缺陷;就整個太極來看,才算完美。在先生看來,軸心時代的東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西方,是希臘文化;在東方,是楚文化。它們齊光競輝,宛如太極的兩儀。如此巧合,耐人尋味”。《東西方思維方式之比較》 (《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一卷,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高屋建瓴地比較了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先生指出:在科學與技術(shù)方面,西方看重理論,東方看重經(jīng)驗;在美學與藝術(shù)方面,西方講求逼真,東方講求傳神;在哲學方面,西方倚仗論證,東方倚仗領(lǐng)悟;西方傾向于把神人格化,東方傾向于把人神格化;西方發(fā)展了各種競技體育,東方發(fā)展了氣功、內(nèi)丹功、外丹功等等。張先生為碩士生、博士生開設的主課《歷史哲學》、《文明類型比較研究》、《人類學理論史》等,致力于推進比較文化學研究。張先生身體力行,在《文明類型比較研究》課程中,探討了“原生文明類型的共相”、“原生文明類型的殊相”、“疑是原生實是次生的文明”、“波斯”、“婆羅門教、佛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次生形態(tài)的文明——希臘(兼與中國比較)”、“馬其頓與希臘化”、“羅馬與漢朝”、“中世紀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教世界的沖突與交流”、“美洲的土著文明”、“文藝復興后的東方與西方”等相關(guān)問題,不僅對世界各種文明類型作了多維度的比較,而且將重點放在中國文明與世界各類型文明,特別是與西方文明的比較研究之上。比較文化學研究的成果是張先生的遺著《秦與楚》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先生在此著書稿上劃上句號后,走上手術(shù)臺,從此再也沒有回來?!肚嘏c楚》凝聚著先生半輩子的心血、憂思和學識,該著結(jié)合文獻資料、考古材料、民風民俗,將秦楚關(guān)系分為8個階段,條分縷析,對秦楚歷史文化發(fā)展過程做了如同兩股交纏的線一般的全面系統(tǒng)、細致深入的比較研究,再現(xiàn)了民族源流、歷史發(fā)展、民族性格、文化特征及其成就,深刻揭示出民族興衰存亡的根本原因,高度概括了國家統(tǒng)一與文化進步的辯證關(guān)系,體大思精,發(fā)人深省。

在20世紀世界學術(shù)史背景下,結(jié)合張先生的學術(shù)研究道路,我認為一代學術(shù)大師的形成,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條件:

一是杰出的、代表性的、劃時代的作品。張先生的《契丹史略》、《楚文化史》、《楚史》、《楚文化志》、《秦與楚》、《楚學文庫》、《長江流域民族格局的變遷》等著作,《先秦的民族結(jié)構(gòu)、民族關(guān)系和民族思想——兼論楚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屈原賦的民族學考察》、《古希臘文化與楚文化比較研究論綱》、《地中海與“海中地”——就早期文明中心答客問》等論文,就是最好的理論成果,分別代表了在各自不同的研究領(lǐng)域內(nèi)的最新的、最高的學術(shù)成果和水平,是后人研究繞不過去的“學術(shù)存在”,堪稱“傳世之作”。

二是卓然一家的歷史觀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張先生主張殊相本位的歷史觀,注重在共相基礎(chǔ)上的殊相觀照,特別強調(diào)論著的創(chuàng)新性。他喜歡說:“若無新意,斷不為文?!倍庀嗟纳?,往往是在文化融合的基礎(chǔ)上的創(chuàng)造。張先生絕無門戶之見,秉持開放的文化創(chuàng)造觀,更非文化原教旨主義者。其歷史觀的形成,來源于或者說吸收的最多的是康德的實踐理性、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歷史哲學、湯因比的文化類型學說,結(jié)合中國民族史、文化史研究傳統(tǒng),繼承《左傳》 《史記》等“良史”研究方法,而加以轉(zhuǎn)化性的融合創(chuàng)造。正如歌德所說:“藝術(shù)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對個別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注重殊相觀照,是張先生獨特的歷史觀。以殊相為本位,始于殊相,終于殊相,從殊相中見出共相。張先生認為這個過程生意盎然,新鮮活潑,趣味無窮,不惜為此“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在歷史研究方法方面,張先生明確提出讀書、考古、采風三重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即結(jié)合文獻資料、考古材料和民間風俗風情進行研究。張先生在《我與楚文化研究》一文的題記中深情地說:“我對考古學界那些為楚文化研究獻出了青春歲月的志士仁人懷著由衷的敬意,他們是我的良師益友,我是沿著他們披荊斬棘拓開的道路前行的。”我們知道,每一位學術(shù)大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學術(shù)觀念和學術(shù)研究方法,如嚴復的“天演論”,梁啟超的“新民說”,王國維的“二重論據(jù)法”,胡適的“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顧頡剛的“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說”,宗白華的“境界說”,錢鐘書的“通感說”,李澤厚的“歷史主體論”,等等。殊相本位與讀書、考古、采風三重結(jié)合的歷史研究法,就是張先生對中國歷史學、比較文化學、民族學研究的獨特貢獻。

三是鮮明的學術(shù)符號。張先生盡管著述豐碩,視野開闊,但他鮮明的學術(shù)符號仍然是楚學。在這一領(lǐng)域,他既是篳路藍縷的開拓者,又是卓然獨立的學術(shù)大師。在其著作中,我們看到,那些散亂的材料,經(jīng)過他的編排之后,一切有如先驗的存在。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說過:“真正的歷史對象不是客體,而是自身和他者的統(tǒng)一物,是一種關(guān)系。在此關(guān)系中同時存在著歷史的真實和歷史理解的真實。一種正當?shù)慕忉寣W必須在理解本身中顯示歷史的真實。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這樣一種歷史叫做‘效果歷史’。”將楚學視為張先生的鮮明學術(shù)符號,也正是這樣一種“效果史”的解讀。楚學博大精深,神話、傳說、信史;天文、歷法、地理;制度、風俗、民族、語言、文字;玉帛、干戈、科學、巫術(shù)、老莊、屈宋等等,內(nèi)容豐富,包涵廣遠,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南方代表。張先生構(gòu)建的楚學的高堂邃宇,無疑已經(jīng)巍然屹立于20世紀中國學術(shù)天地之中,卓然一家,旗幟鮮明。

四是勤奮的努力和卓越的才情。張先生視學術(shù)為人生志業(yè),視文化研究為他內(nèi)心的“宗教”,保持一生,始終不渝??档掠醒裕骸拔晃疑险撸瑺N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边@個“道德律令”對張先生而言,就是文化研究。我在念研究生時,讀書眼倦,往往會在深夜站在社科院辦公大樓的露臺上休息。子夜以后,萬籟俱寂,一片黑漆的安寧,惟見張先生的書房燈火如炬,宛若照亮黑暗海洋的燈塔,曾經(jīng)給我莫大的激勵和鞭策。天資過人的老先生尚且如此勤奮,何況我輩后生小子乎?古人云:“言而無文,行之不遠?!睆埾壬鷮W貫中西、打通文史哲的學科壁壘,在論著中十分注重采用美文的表達方式,比如為大家耳熟能詳、眾口相傳的名句:“中原文化雄渾如觸砥柱而下的黃河,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峽而出的長江”;“中國的古代文化是多元復合的,它的主體華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所謂二元,就方位來說是北方與南方,就流域來說是黃河與長江,就代表性的始祖來說是黃帝與炎帝,就象征性的靈物來說是龍與鳳,就學術(shù)的主流來說是儒家與道家,就風格的基調(diào)來說是雄渾、謹嚴與清奇、靈巧。早在先秦,就形成了這樣的格局。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華夏文化,北方以晉(韓、趙、魏)為表率,南方則由楚獨領(lǐng)風騷。近數(shù)十年來,學術(shù)界論及中國古代文化,大抵重北輕南,重河輕江,重黃輕炎,重龍輕鳳,重儒輕道,總之,不免失之偏頗”;西方的希臘文化與東方的楚文化“齊光競輝,宛若太極的兩儀”;“杰出的領(lǐng)袖人物不常有,他們是歷史的花朵,開于所當開,謝于所不能不謝”等等,莫不是不凡才情的表現(xiàn)。哈羅德·布魯姆在《西方正典》中說過:“不能讓人重讀的作品算不上經(jīng)典”,“直接戰(zhàn)勝傳統(tǒng)并使之屈從于己”,“這是檢驗經(jīng)典性的最高標準”。驗之于張先生的論著,此言無虛。

先生為文,理趣兼?zhèn)?,熱情似火,寄意深遠,用世情深,可謂屈賦新聲。先生治學,厚積薄發(fā),堅定不移,思辨考索,求真創(chuàng)新,堪稱老莊再世。

張先生曾在《祭先師吳澤霖先生有感》中說:“從吳先生修業(yè),起初可能覺得平淡,而所進愈深則所見愈奇,終至于令人發(fā)‘不知其幾千里也’之嘆”,“在順境中,他不會趾高氣揚;在逆境中,他不會神疲色沮”,“既經(jīng)得起刀劍圍身的威逼,也經(jīng)得起紛華照眼的誘惑。平時做研究工作,既不會慌亂,也不會懈怠”。這也正是我們師從張先生修業(yè)的共同感受。他善于因材施教,誨人不倦,春風化雨,我們受益良多,感激良深。

張先生的著作和論文,引人入勝,讀起來往往有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沿溪行,忘路之遠近”之慨。當時只道是尋常,其實一點也不尋常,只因為我們與大師相距太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對于學者來說,事實上有兩種生命,一種是自然生命,總會百年歸去;另外還有一種學術(shù)生命,真正好的著作,真正的學術(shù)創(chuàng)造,紙墨可壽千年萬世,歷劫不衰。

張先生,你從未在我們心中沉睡,有一天你化作一片光輝!

(責任編輯 胡 靜)

劉保昌,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

猜你喜歡
文化研究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FMS與YBT相關(guān)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福利片|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久青草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 精品国产www| 操操操综合网| 四虎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中文字幕66页|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黄|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国产|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99ri国产在线|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久久人体视频| 国产18页| 成年A级毛片| 国产资源站|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国产不卡网|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色色中文字幕|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欧美亚洲激情|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亚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伊人无码视屏| 色婷婷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国产95在线 |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久久77777|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jizz在线免费播放|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精品福利国产|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91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四虎综合网|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无码久看视频| 国产女人在线|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91原创视频在线| 婷婷色狠狠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