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冰
這段時間負責公司的客戶接待工作,與酒店打交道時,我有幸認識了酒店老板娘何黎。
對何黎感興趣,首先來源于客戶毫不吝嗇地對我預定的這家酒店的贊美,其次是看到這個擁有連鎖酒店的老板娘親自給餐桌擺上花園里最新開的百合,她的身上,她的酒店,都有種恰到好處的美感撲面而來。
好奇,便想辦法認識,由此有幸知道了她的家風故事。
何黎說她的好審美,源自遺傳和家庭的浸染。從小,父母對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任何時候都要活出美感來”。
何父在糧站工作,薪水微薄,但他愛美,喜歡畫畫,喜歡把家中拾掇得好看。比如,職工宿舍樓的窗戶是棗色的,何父給自家的窗戶涂上了藍色,何黎說她多年后才在西藏見過那種藍,那是西藏的天空。他們家的餐桌是鄉下親戚幫忙用原木拼上的,但是父母把它打磨得特別順眼,就好像它還是一棵樹,不做作,可又很舒適。
何母也愛美,即便在黑灰藍的時代,她也會用紫色西裝配米色褲子;一塊碎花布,別人做連衣裙,何母說:做條七分褲吧。做好后搭配白色荷葉邊上衣,又精致又好看,何黎現在想起來,覺得母親是那個年代的亦舒女郎。
那時家中便會經常組織野餐,用白白的糯米飯包上金色油條,還有各種素菜,做成米飯棒,放到白瓷盒子里,再加上水果片,坐在郊外森林吃,微風吹拂,植物芬芳,一家人溫和地說話,有時會特意等待森林晚霞,何父用相機拍下。
這些,都深深影響了何黎的審美趣味,建立起毫不將就的生活態度。她沒有想到,這種對美感的追求態度以后會在她的人生中起到關鍵作用。
10年前,何黎的先生在廣東做生意時遭朋友暗算,虧了不少錢,先生從此心灰意冷,回到洞庭湖邊的家鄉。由于常年離家,老家的房子倒塌,只剩下湖邊的幾十畝荒蕪田地。先生想隨意在那搭幾間房子混完下半生,手中也確實沒什么錢。何黎對先生說:“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盡力活出美感來。從今天開始,在這里要怎么生活,請讓我來決定,好嗎?”先生自然同意。
何黎花了好幾天,仔細畫好房子的設計圖,請來村上的土建師傅商量,如何節省又優質地建好房子。她每天也跟著苦力建房,擠時間給師傅們做色香味俱全的飯菜,遞上的水果切得漂漂亮亮,用純凈的玻璃水果盤裝著,給他們打洗臉水,遞上純棉柔軟的白毛巾,還有精美手工皂。師傅們幾乎不敢洗,何黎微笑著真誠地說:“任何人都有享受美好的資格,何況我現在還不是跟你們一樣渾身泥土?!睅煾祩兒芨袆?,常年在外勞作,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如此美的待遇。師傅們主動加班,知道何黎家暫時困難,提出工錢也可以先欠著。
接著,何黎和先生、女兒一起裝修房子,廚房、客廳、書房、臥室,就近采用木材自己修飾,騎摩托車去很遠的地方買紅磚、青磚,給田種上荷,挖出魚塘,又以房子和荷田為中心鋪砌小路,種滿花、草坪,放置木桌椅。
每天5點起床,先生去捕魚、采蓮、挖藕,她在家做好豐盛精美的早餐,然后先生到市場去賣魚,她在家整理荷花、蓮蓬,黃昏時和先生開著皮卡車去賣,一定要化點淡妝,穿上漂亮衣服,先生的白襯衫一塵不染,熨燙熨帖。很多人都喜歡買他們的東西,何黎說美的本身就會讓人增加一種信任感,是認真對待生活的樣子。
漸漸地,債還清了,還有了積蓄,而這時的先生,也早已走出灰心,重新煥發生機。一個富商看中了他們優美宜人的農莊,愿意租20年,租金不菲。何黎用這些錢給先生做成本,重新起家,直至今日的富貴美好。
何黎的女兒小藝高考成績不太理想,上了一所三流院校。但由于從小耳濡目染,她有超乎常人的對設計和生活美學的天賦與靈感,畢業后進了很不錯的導購平臺,后來又去香港和巴黎進修,現在在上海從事時尚業,擁有自己的平臺,與很多著名商家優質合作。
對美感的追求,讓一個家族任何時候都能保持積極心態,從而生活與事業呈現優良質感。這種家風,好美。
編輯/張立平laomalp820114@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