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一直缺少死亡教育。中國人避諱談死。一提到死,大多數人會覺得不吉利或者晦氣。“既然要活,為什么還有死的存在?既然早晚要死,為什么還活著?”如果身邊的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家長大多搪塞訓斥:“小小年紀腦子里整天胡思亂想什么?”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經說過,中國人談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其實,死亡是美好人生的最后保質期,如同食物有保質期一樣,我們才會珍惜它,在保質期到來之前把它吃完。因為有死亡的提醒,我們才更珍惜活的時光。
今天選取的相關咨詢案例有兩個。為了保護來訪者的個人隱私,我們對涉及到可能會對號入座的真實信息進行刪減,所以文中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任何真實的經歷。
第一個是一位女性安安。她有一個非常幸福的童年,家庭相處和睦,全家對她也寵愛有加。有一天,接近30歲的安安接到母親從北京打來的電話,說父親在省城查出腦部有一個陰影無法確認性質。在醫生的建議下,他們到北京去做進一步確診,確診結果真的是肺癌。安安一下子慌了,在電話里就哭得稀里嘩啦,反而是母親一直安撫她的情緒。安安實在無法接受父親得病的事實。她沒法專心工作,一想起此事就心煩意亂,特意來找我這個心理咨詢師。
在她的印象里,父親高大魁梧,小時候的她總是被父親舉過頭頂玩耍嬉鬧。坐在父親的肩頭,那份被呵護的寵愛與安定感讓她覺得父親永遠那么健康強壯,是一座永遠不會倒下的高山。
“你害怕什么?”我問。“一想到父親患了癌癥,甚至可能所剩時日不多,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更不知道將來要如何活下去了。”面對親人病重甚至面臨死亡威脅,我能感覺到她的手足無措。
“理論上,每個人都可能得癌癥,更何況六七十歲的老人。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只不過時間早晚而已。”我平靜地說。
“但是他是最愛我的父親,我接受不了。”“接受不了什么?”“接受不了父親可能會生病去世。您別看我歲數也不小了,可我就受不了親人離別。十幾歲的時候奶奶去世,我好幾年都走不出來,我特別接受不了和我那么親近的奶奶去世的事實。雖然奶奶80歲無疾而終,但我覺得她的去世把我的一部分快樂都帶走了。”
“當時家人是怎么解釋奶奶的離世的?”我問。
“母親把我送到姥姥家,沒有讓我參加奶奶的葬禮。后來我問父親,父親說奶奶去了另一個地方。”“沒有人告訴你是人都會去世,死亡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沒有,在我們家忌諱說‘死。”她肯定地說。
“那親人們活到多少歲,你才能接受他們的自然離世?”我追問。
“多少歲我沒想過,我就希望他們永遠陪在我的身邊。我們全家可以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她說。
我感慨,在我們日常觀念里,死亡是一個很忌諱的名詞。大家一般也很少談論死亡這個話題。于是,在“純凈”教育環境下培養出來水晶般的純凈心靈,面對真實死亡時卻是那么慌亂與無助。我們很少有死亡的準備,一旦大限來臨,我們就往往面臨難以承受的痛苦。
經過幾次咨詢,安安能夠比較坦然接受親人可能會去世的事實,一切慢慢恢復了平靜,她感覺自己比以前成長了許多。
第二個案例的主角是15歲的女孩芳芳。10歲之前,芳芳有一個溫馨而幸福的家。有一天早晨,父親告訴她單位要他出差幾天,還在睡夢中的芳芳迷迷糊糊地“嗯”了一聲。她以為父親和以前一樣,還會在回來的時候給她帶禮物。可沒過半天就傳來父親因車禍去世的噩耗,對于一個10歲的女孩來說實在難以接受。
她在殯儀館里看著父親靜靜地躺在那里,難受得仿佛胸膛要炸開了一般,但卻怎么也哭不出來,好像所有的眼淚都枯竭了。她的腦子里一直回旋著一句話“爸爸沒死,他只是要多睡一會兒”。以至于后來,她依然沒法相信父親就這么去了,她覺得父親某天還會出現在她面前,笑意盈盈地拿出一份禮物給她一個驚喜。
同時,她特別害怕母親某一天上班出門,會不會像父親一樣發生不測,所以每次和母親道別都要說“媽媽再見,媽媽早些回來”。她總要問母親什么時候回家,后來變得越來越不放心,反復要求確認。據母親反映,芳芳要問十來次才肯放母親離家。一旦母親生個病,芳芳更是坐立不安,生怕她會因病離世。
“有一次,媽媽生病做手術。當我看到躺在病床上安著心電監護設備的媽媽時,我的心害怕地縮成一團。我從電視上知道如果心電監護屏幕上的曲線變成直線的時候,人就死了。我死死地盯著屏幕,生怕出現直線。監護設備每發出一聲‘滴,我就心驚一次。”芳芳說。
“如果媽媽真的去世,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我問。
聽到我的話,芳芳的眼圈瞬間紅了,她喃喃地說:“意味著天塌了,我覺得我活不下去了……”
轉眼到了初三,好學上進的芳芳特別希望考進重點高中,升學的壓力讓她更加緊張和疲憊。有一天,她突然想知道“自己整天這么辛苦到底為了什么?既然最后都要死,為什么還要奮斗”?懼怕死亡而且找不到活著的意義讓芳芳整天魂不守舍,空虛難耐,感覺不到生活的真實感。她說自己就像活在一個硬硬的殼兒里,特別不真實落地,什么都干不下去。
我理解芳芳的痛苦與迷茫。一個有著童年失親創傷的女孩再遭遇到升學壓力與青春期人生觀確立的混亂,勢必會承受更多、更深刻的痛楚。
“每個人都會死去。但活著不是為了等死,而是要珍惜活著的時光,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解釋道。
“是嗎?其實我有時真不明白,就像我們每天吃飯一樣,不停地吃,又不停地排,麻不麻煩?”芳芳感嘆說。
“吃喝是必須的。食物為我們提供營養,感受美味。排泄只是吃喝功能一種必要的輔助,可見吃喝并不是為了排泄。同樣死亡也是如此,只有人會死亡,才會抓緊活著的時間,要不磨蹭到200歲,你可能還沒上小學呢。”
“你是說死亡對我們人生其實有意義?提醒我們抓緊時間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是的,活著只是一種時間權限——讓我們欣賞與享受這個美好世界的機會。雖然出生的那一刻,我們生命其實也進入死亡的倒計時,但我們只要滿懷欣喜與希望去享受這個過程就好。”我說。
陷入深思的芳芳突然抬起頭:“我明白了,活著不是為了等死,反而死亡好像一個保質期。設定一個期限會讓我們去珍惜活著的時間,努力實現活著的理想和意義,不枉白活一回!”
看著原本愁容滿面的芳芳眼里閃現出生命的光彩,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信心,我不禁感慨:向死而生——明白何為死,更會珍重生。
編后語:死的意義在于讓我們知道生的可貴。一個人只有認識到自己有死的時候才會思考如何規劃生命。一生顛覆了電腦、電影、音樂和手機4大行業的史蒂夫·喬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演講中也曾提到“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關于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從生而來、向死而生的死亡教育,可以讓我們通向更為智慧和圓滿的人生。編輯/馬沖沖ma-ch-ch@163.com
徐瑞雪、劉柳,河北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家庭教育工作室。徐瑞雪,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資深情緒療愈與親子導師,青少年心靈成長導師。
咨詢熱線:85516088。
手機:1393187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