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兩個害羞的小不點
悠悠,我的小外孫女,一歲多,一個人見人愛的小乖乖。媽媽要工作,悠悠斷奶后就由奶奶在老家照看,媽媽爸爸每個周末回家看孩子。剛開始的時候,悠悠見到媽媽就撲過來和媽媽親。
但是,上個周末媽媽回老家看孩子,悠悠見到媽媽卻有了幾分害羞,有了幾分不好意思,難為情地往奶奶懷里扎,讓媽媽心里掠過一絲酸酸的滋味。不過,一會的工夫,悠悠就又撲到媽媽懷里又親又熱了。媽媽把悠悠摟在懷里幸福依舊,不過還是心存疑惑:怎么長大了卻知道害羞了?
歡歡,我的小外孫,一個六歲的幼兒園小朋友,從小就懂事,見人就打招呼,會幫姥姥做好多事,在幼兒園還得過“優秀寶寶”獎。但是,大約四歲的時候,見到生人卻害羞得不打招呼了,有時候自己還要找點借口遮遮羞。一次我帶他去串門,進門前我一邊講道理一邊鼓勵,進門總算打了招呼,卻也很有點不好意思,很有點難為情。不過,見到朋友家里同齡的伙伴,很快也就玩了起來,這時候朋友再問起話來,也表現得乖巧懂事了。為此孩子媽媽也曾心生疑問:怎么越大越害羞了?
害羞是孩子正常的心理反應。是一種成長
害羞,工具書上解釋為:因膽怯、怕生或怕被人嗤笑而心中不安,也可作難為情。用心理學的話說,不論是心不安,還是難為情,都是人對相關刺激的心理反應,就是說,害羞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因為心不安而害羞,害羞則是一種自我心理保護,就是說,有了害羞,人的不安心情有了一種表達和宣泄;因為難為情而害羞,害羞則是一種自我心理調控,就是說,有了害羞,人就可以讓自己的言行有所約束。這,都是正常人的心理反應,都是心理健康應有的內涵。換句話說,人如果沒有了害羞心理反應,人如果不知道害羞了,那才是不可思議的。
但是,害羞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本事,而是要在后天中學會的,要等到一定的年齡才有的心理反應。所以,我們說起孩子害羞來,總是說“懂得害羞了”“知道害羞了”。這就是說,害羞,是一種心靈的成長,是一種心靈成長的必然經歷,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總之,知道害羞了,就為孩子日后形成羞恥心奠定了心理基礎。這正如知道害怕是形成敬畏心的心理基礎一樣。如此說來,一個孩子知道害羞了,應該是令人欣慰的事。
那么,孩子到多大才懂得了害羞呢?說到懂得害羞的年齡,很難說出一個統一的年齡界限,具體的年齡,因人而異,因情而異,因具體內容而異。比如,見到陌生人說話的害羞,這個孩子很早就知道了,而那個孩子就可能要晚一點。再如,對人多場合的害羞可能很小就知道了,而對有關性問題的害羞則可能要等到長大一些。不過,一個共性的特征是,孩子害羞總是要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有一個年齡段,都有一個時間點。所以說,害羞一定是心靈成長的一個節點,是一種成長。
你也許說,一般的害羞當然不怕,但是有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更容易害羞,是不是就不好了?也不能這樣說。害羞的表現不同,說到底屬于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差異,而人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很難簡單分出好壞的。你能說一個人容易臉紅心跳就是壞事,而一個人不知道臉紅心跳就是好事嗎?人的個體差異讓世界更多元,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差異,讓人類的心理世界更多彩。
國外有研究結果顯示,害羞的孩子在學習中表現得更為努力,也不太會與暴力紛爭、犯罪或幫派斗爭有牽扯。一位叫作卡甘的研究者說:根據我們的研究,托馬斯·埃利奧特無疑就是個害羞的人,但他成年后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所以,我贊成這樣的說法:一個懂得害羞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我自己就是個實例。我小時候比較害羞。記得八九歲的一天,家里來了客人,完全陌生的客人。媽媽看我放學回來,先把我叫到別的屋子,教我怎樣和客人打招呼,然后才把我領到客人面前。可是,在客人面前我害羞得暈了頭,接過客人給的禮物,臉紅紅的一句話也不會說。直到爸爸說了一句,快去外面玩吧,我才解放一樣逃之夭夭。這樣害羞的我,也成了一個有用的人。
如何應對害羞的孩子
但是,今天我們似乎普遍陷入一個誤區:對孩子的害羞不點贊,不接納,不允許,甚至把害羞當成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大敵。我們經常聽到類似這樣的話:你看,人家電視里的小朋友一點也不害羞,你怎么總是這樣害羞?于是,許多人都來千方百計尋找方法,來防治孩子的害羞。這實在是不對了。
那么,面對孩子的害羞,我們應該怎么辦?我們需要的對策就是四個字:順其自然。
孩子出現害羞的反應,他自己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好,跟他感到困了,感到餓了,沒有什么兩樣。但是,這時候,成人的任何擔憂焦慮斥責等負面情緒反應,都會強化了孩子的害羞,都會讓原本不是問題的害羞成了問題。我們經常看到的是,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偶爾的害羞,就把孩子害羞掛在嘴上,說“我們孩子特別害羞”。可以這樣說,如果害羞在哪個孩子身上成了問題,一定是成人這樣不知不覺中“培養”成的。在心理學上這叫作“標簽效應”。你給孩子貼個怎樣的標簽,結果孩子往往就會變得像標簽標明的那樣。所以,當孩子出現害羞的反應時,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順其自然,沒看見一樣,忽略、接納,然后再巧加引導。
我這樣引導小外孫
對待害羞的孩子可行的辦法是,順其自然,制造氛圍,不漏痕跡,無形化解。
一次,我和小外孫歡歡玩演節目的游戲。起初,小外孫想表演,又有點害羞,有點不好意思:姥爺,你先給我報幕吧。于是,我就積極投入角色:小朋友們,大家好,下面請歡歡小朋友表演節目,大家鼓掌歡迎。說完,我熱烈鼓掌制造氣氛。氣氛來了,小外孫忘了害羞,生動活潑地表揚了節目。而且,熱情一發而不可收,隨后像模像樣地報幕:下面有姥爺表演節目。而且,到了晚上,孩子媽媽和姥姥在場的時候,小外孫又和我興致勃勃玩起這樣的游戲,全然沒有了害羞的影子。但是,不管怎樣引導,我們都不能也不該企圖消滅孩子的害羞。該害羞的時候,就讓孩子害羞吧。知道害羞,孩子會成長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