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劍飛
摘要:目的 研究亞低溫治療對院內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后患者腦復蘇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急重癥加強護理病房中出現心臟驟停且心肺復蘇成功的患者34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觀察兩組第1 d、3 d、7 d意識恢復情況及6 h、24 h血乳酸清除率。結果 研究組心肺復蘇后1 d、3 d、7 d意識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初始血乳酸水平、6 h血乳酸清除率相比無明顯差異,研究組24 h后血乳酸清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結論 亞低溫治療有助于恢復院內心臟驟停復蘇后患者意識,提高血乳酸清除率,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亞低溫治療;心臟驟停;腦復蘇
中圖分類號:R541.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0-0068-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ild hypothermia on cerebral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ethods From August 2014 to August 2015 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in 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34 cases of successfu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1 d, 3 d,7 d and 6 h consciousness,24 h blood lactate clearance rate.Results In the study group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1 d, 3 d, 7 d awarenes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itial blood lactic acid levels in the two groups,6 h blood lactate clearance rat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study group after 24 h of blood lactate cleara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can help patients recover consciousness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fter resuscitation,improve blood lactic acid clearance rate,high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Hypothermia therapy;Cardiac arrest;Cerebral resuscitation
心臟驟停是較為嚴重的癥狀,患者全身缺血、缺氧,心音及大動脈博消失,意識完全喪失,呼吸停止,瞳孔擴散,若不進行及時搶救,通常初期出現暈厥或眩暈,中期出現昏迷,后期心搏超出5 min后易導致腦損傷甚至死亡[1]。因此,有效且快速的心肺復蘇是成功搶救的關鍵。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常溫治療及亞低溫治療兩種方式對心臟驟停心肺復蘇患者進行治療,觀察并對比兩者治療結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科出現心臟驟停且心肺復蘇成功的患者34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7例。所有患者心臟驟停時間均<15 min,肝腎功能正常,嚴格按照心肺復蘇指南相關要求搶救。納入標準:心電監護顯示無脈性電活動或室顫,實施心肺復蘇后成功自主循環患者或持續昏迷狀患者。排除標準:中度或重度腦卒中、各種疾病終末期、嚴重創傷、心功能嚴重受損導致的心臟驟停患者。研究組男11例,女6例;年齡20~61歲,平均年齡(42.15±6.54)歲。對照組男10例,女7例;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42.73±6.87)歲。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實施常溫治療。給予脫水、降顱壓,維持呼吸及循環穩定,鎮靜、抗驚厥,糾正酸堿平衡失調,改善腦代謝。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預防感染,預防并發癥等治療。
1.2.2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亞低溫治療。在心肺復蘇成功后2~4 h內及時進行亞低溫治療,將溫度為4 ℃ 1000 ml冰凍生理鹽水輸注,同時采用電腦降溫毯對患者全身進行降溫,速度設置為0.5~1 ℃/h,中心體溫即肛溫降至32~34 ℃,24 h內監測肛溫。然后停止亞低溫治療,使用自然復溫法恢復患者體溫,在8 h內將體溫恢復至37~37.5 ℃。
1.3觀察及評價指標
①復蘇后1 d、3 d、7 d觀察兩組患者意識情況。使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進行意識評分,分數為3~15分。其中3~8分為重度昏迷,9~12分為中度昏迷,13~15分為輕度昏迷。②復蘇后6 h、24 h觀察兩組血乳酸清除率,并計算出早期血乳酸清除率。血乳酸清除率=(初始血乳酸值-檢測終點血乳酸值)/初始血乳酸值×100%。
1.4統計學分析endprint
采用SPSS 21.0統計分析數據,用(x±s)描述、t檢驗計量資料,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不同時間意識評分比較
研究組心肺復蘇后1 d、3 d、7 d意識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血乳酸清除率比較
研究組24 h后血乳酸清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我國目前每年約有54萬人猝死于心腦疾病,醫學水平的進步使心臟驟停心肺復蘇成功率提高,但仍有約30%患者存在嚴重腦損傷。患者心臟驟停經心肺復蘇治療后,必須注意保護腦組織,避免腦細胞再次損傷,腦功能恢復是衡量心肺復蘇成敗的主要指標[2]。患者心臟驟停后,由于缺氧缺血,其心、腎、肺、腦等各項器官都出現不可逆損害,病死原因主要是大腦受到損傷導致缺氧缺血。常溫治療有助于患者恢復意識,清除乳酸,但效果不夠理想。
亞低溫治療有助于心臟驟停再灌注后腦功能轉歸,可以減少腦細胞及腦代謝的耗氧量,降低腦組織乳酸堆積,阻止氧自由基產生,防止神經凋亡[3]。有報道指出,對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后患者采取降溫措施,使溫度降至33 ℃并保持12 h,其臨床結果明顯優于常溫治療方式[4]。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心肺復蘇后1 d、3 d、7 d意識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亞低溫治療能夠有效恢復患者意識,改善早期神經功能。研究組24 h后血乳酸清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亞低溫治療可以明顯減少乳酸堆積,降低組織耗氧量,從而提高血乳酸清除率。
綜上所述,采用亞低溫方式對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后患者治療可有效恢復意識,改善神經功能,提高乳酸清除率,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石波,崔惠芬,包小麗,等.亞低溫治療對院內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后患者腦復蘇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9):53-55.
[2]張族勤,李偉.亞低溫治療開始時機對心臟驟停復蘇后昏迷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34):52-54.
[3]李海娜,蘭超,李莉,等.心肺腦復蘇后亞低溫治療研究進展[J].創傷與急危重病醫學,2015,3(01):58-61.
[4]蘇成標.亞低溫聯合參附注射液對心臟驟停后早期腦復蘇患者的干預作用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28):4247-4248.編輯/王海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