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玉
摘要:目的 分析健康信念模式對圍絕經期焦慮性失眠婦女的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90例圍絕經期焦慮性失眠患者,按照患者住院尾號的奇偶數,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實施健康教育信念,對照組實施常規健康教育,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護理前后兩組焦慮量表(SAS)評分比較,差異顯著,P<0.05。護理后,兩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QSI)評分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圍絕經期焦慮性失眠患者,實施健康信念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程度和睡眠質量,臨床效果較佳,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健康信念模式;圍絕經期;焦慮性失眠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0-0151-02
圍絕經期焦慮性失眠,主要發病的人群多為絕經前、后的婦女。此時期的婦女體內雌激素降低,易于發生軀體癥狀、精神癥狀、心理癥狀等[1]。70%左右的患者主要癥狀為精神系統癥狀;≥35%的婦科,常年需要誘導劑、鎮靜劑改善睡眠的質量。這也是促使絕經期婦科出現耐藥性的主要原因,且會對其精神方面構成嚴重的影響。本次研究將健康教育信念模式,應用于圍絕經期焦慮性失眠患者的護理中,觀察健康信念模式的護理效果,現進行具體的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近年來我院收治的90例圍絕經期焦慮性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年齡54~62歲,平均年齡(58.4±3.5)歲;按焦慮程度劃分,其中中度13例,重度32例。對照組年齡52~60歲,平均年齡(56.7±3.2)歲;按焦慮程度劃分,其中中度12例,重度33例。兩組年齡、病程、焦慮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首日,經管床護理人員將患者相關的資料收集,并對患者對自身病癥的認識、焦慮程度、睡眠情況等進行嚴格的觀察和記錄。
1.2.1對照組 實行常規健康宣教,為患者講解病癥相關知識,以便幫助患者能正確看待自身病癥。
1.2.2觀察組 實施健康信念模式,加強對健康教育的管理力度。
1.2.2.1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特征,能夠正確的看待焦慮心理,對睡眠和患者身體健康所構成的不良影響,進而加強患者對自身病癥的認識。
1.2.2.2制定健康作息時間,每日定時實行心理疏導,并給予患者睡眠健康指導,告知患者圍絕經期病癥的相關知識。然后,加強患者個體的分析,對其產生焦慮情況的影響因素實行具體分析,以便明確焦慮心理與睡眠間的關系、相互的影響。教會患者自我調節心理的方法,以便其能夠掌握相關的保健知識,消除負性心理,樹立治療的自信。
1.2.2.3每周定期組織一次醫護、醫患、護患間的溝通、交流機會,以便找出相互溝通中存在的問題、誤區,在醫生的正確指導下,總結以往工作經驗和不足。幫助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告知其保持積極的心態,以便改善睡眠質量,及早獲得康復。此外,護理人員還應定期為患者介紹病癥的相關知識、預防知識,進而使其能夠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SAS評分、PQSI評分。
1.4療效評判
焦慮程度采取Zung焦慮自評表(SAS),對兩組焦慮程度進行評判,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程度越嚴重。睡眠質量通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ASI)評定。
1.5統計學處理
經SPSS14.0統計學軟件實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通過(x±s)表示,組間比較通過t檢驗;P<0.05,即為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前、后兩組焦慮程度的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焦慮評分分別為(42.5±4.4)分、(41.3±4.1)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焦慮評分分別為(13.2±0.6)分、(36.7±3.5)分,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睡眠改善質量的對比
治療后,兩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和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安眠藥物使用情況、日間功能、總分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圍絕經期焦慮性失眠的發生,和生理功能的變化有較大的聯系,且與其心理變化有直接關聯。臨床主要癥狀:焦慮、頭暈、煩躁和心悸、多汗等,嚴重的情況患者還會發生失眠、夜中驚醒、晨醒過早、醒后不能入睡等情況,長時間患者承受睡眠的障礙,易于發生煩躁和抑郁、煩躁等癥狀[2]。焦慮為影響患者失眠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部分患者長時間服用安眠藥物,改善睡眠質量。但是使用安眠藥沒有通過醫生的指導,也沒有按照醫囑服藥,大劑量的安眠藥對患者的機體構成嚴重的影響。若不能及時實行護理干預,易于演變為抑郁和狂躁等精神癥狀。為此,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實行心理疏導,告知其焦慮心理對自身睡眠的影響[3],以便促使患者能夠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和護理,改善患者的行為。健康信念模式的應用,主要的組成部分包括行為線索、意向、行為制約因素。告知患者危害健康的行為,對自身健康的影響,經健康教育幫助患者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并保持作息的規律[4]。幫助患者樹立治療自信的同時,可將心理學作為基礎,將理論和認知相聯合,提供全面的健康教育服務。實施健康信念模式的時候,應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將動機理論和認知理論、臨床價值總和,進而不斷完善健康信念模式[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焦慮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差異。但護理后,觀察組的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睡眠質量改善情況,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和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安眠藥物使用情況、日間功能、總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由此能夠看出,圍絕經期焦慮性失眠婦女護理中,實施健康信念模式,可減輕患者的焦慮程度,并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
總之,圍絕經期焦慮性婦科護理中應用健康信念模式,對患者改善睡眠質量和焦慮心理均非常有利,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胡利霞,涂雪松,李楓,等.圍絕經期婦女心理障礙分析及心理護理干預效果評價[J].社區醫學雜志,2015,13(19):69-70.
[2]趙艷,袁旭芳.心理護理配合穴位按摩對緩解圍絕經期綜合征抑郁癥狀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73):224-225.
[3]周麗紅.社區護理干預對圍絕經期婦女焦慮、抑郁情緒及其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吉林醫學,2015,36(5):1003.
[4]王英華.圍絕經期失眠癥的中藥治療及護理[J].光明中醫,2016,31(4):573-574.
[5]陽宇.健康信念模式干預圍絕經期焦慮性失眠的護理效果與作用[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8):31-33.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