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勤
摘要:目的 研究對腹瀉患兒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效果。方法 選擇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腹瀉疾病患兒88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4例。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腹瀉護理干預;觀察組患兒接受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對兩組患兒腹瀉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家長對小兒腹瀉治療期間的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兒家長對小兒腹瀉治療期間的護理滿意度達到95.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50%,組間差異顯著(P<0.05);不良反應率為2.30%,明顯低于對照組20.50%,組間差異顯著(P<0.05);腹瀉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 在小兒腹瀉治療期間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率,從而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小兒;腹瀉;臨床護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0-0156-02
嘔吐、腹瀉等屬于小兒腹瀉較為常見的癥狀表現,在病情程度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導致患者出現電解質代謝功能紊亂、脫水等異常現象,使患兒的生長發育出現障礙、機體營養不良的嚴重異常情況[1]。通過對該類患兒采取有效的措施實施護理干預,可以對患兒病情的盡早康復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使疾病的治療時間縮短,使治療依從性與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提高[2]。本文主要對腹瀉患兒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腹瀉患兒88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4例。對照組患兒腹瀉發病時間1~39 h,平均發病時間(14.7±2.5)h;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齡1~8歲,平均年齡(3.5±0.9)歲。觀察組患兒腹瀉發病時間1~35 h,平均發病時間(14.2±2.3)h;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1~9歲,平均年齡(3.1±0.4)歲。兩組患者一般指標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數據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腹瀉護理干預。觀察組患兒接受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具體措施包括:①制定護理服務計劃:根據患兒的實際病情表現,制定詳細的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計劃,病情觀察、補液、用藥、飲食等是護理干預的主要內容。②病情觀察:對每天大便次數與性質進行了解,觀察脫水情況,對排尿、皮膚彈性、前囟、眼框、口唇、意識及精神狀態等進行了解,著重觀察生命體征、病情的變化情況,判斷嘔吐物性質、量和氣味,如果患兒存在明顯的腹脹癥狀,需要考慮出現早期腸套疊的可能。對患兒體溫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如果患兒的體溫水平過高,需要采用物理方法或藥物進行降溫。③補液:一旦有脫水現象發生,應該及時進行適當的補液治療,病情程度較輕的患兒,可以給予ORS補鹽液進行口服治療,應該遵循少量多次的基本原則。針對病情程度較重的患兒,需要及時建立靜脈通路,根據皮膚彈性、意識、尿量等情況,對治療方案進行及時的調整,遵循補液原則,加強巡視,保證補液計劃的順利實施。④飲食:母乳喂養者繼續哺乳,暫停輔食,人工喂養者可給予等量的米湯或稀釋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腹瀉次數減少后給予半流質如粥、面條等,腹瀉嚴重的患兒可使用腹瀉奶粉替代喂養,對伴有嘔吐嚴重的患兒可暫禁食4~6 h,待患兒的病情穩定和好轉之后,逐步的過渡至正常飲食。對病毒性腸炎患兒不宜用蔗糖。⑤健康教育:向家長講解腹瀉的病因、潛在并發癥以及相關的治療方案:指導家長正確洗手并做好污染尿布及衣物的處理、出入量的監測以及脫水表現的觀察:說明調整飲食的重要性:指導家長配制ORS溶液,強調應少量多次飲用,嘔吐不是禁忌癥;指導家長做好患兒臀部皮膚護理:嬰幼兒選用柔軟布類尿布,及時更換,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洗并吸干,如有皮膚發紅可局部使用紫草油或40%氧化鋅油,對皮膚有破損的局部可使用百多邦或紅霉素軟膏,也可使用暴露療法+燈泡照射。⑥出院指導:向患兒家長講解:注意飲食、餐具、手衛生;指導合理喂養,及時添加輔食,做到均衡飲食;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受涼;鼓勵患兒參與戶外活動,促使體質改善,提高適應能力與抵抗力進一步強化衛生觀念[3]。
1.3 滿意度評價方法
小兒腹瀉治療結束,利用出院指導的機會,對護理滿意度進行不記名打分調查,100分為滿分。超過80分為滿意,沒有達到80分為基本滿意,沒有達到60分為不滿意[4]。
1.4 觀察指標
將腹瀉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家長對小兒腹瀉治療期間的護理滿意度作為觀察指標。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所得數據,用(x±s)表示計量資料,并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字2檢驗,P<0.05時,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腹瀉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
對照組治療后(4.98±0.63)d腹瀉癥狀消失,共住院治療(7.48±2.15)d,觀察組兩項指標分別達到(2.11±0.43)d和(5.07±0.68)d,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不良反應發生率
對照組患兒治療期間有9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50%,觀察組僅有1例(2.30%), 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2.3家長對小兒腹瀉治療期間的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家長對小兒腹瀉治療期間的護理滿意度為79.50%,觀察組為95.50%,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小兒腹瀉屬于近年來臨床兒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季節更替的時期屬于該疾病的高發時段,該病患兒大多數情況下會出現腹瀉、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表現,且病情表現會受到患兒實際年齡的影響,由于兒童對外界不良刺激的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明顯低于成人,一旦有腹瀉癥狀出現,很有可能會對身體發育狀態造成不良影響,針對這一情況,應適當加入臨床護理路徑模式,成立專門的管理小組,并結合患兒的實際病情,制定出具有一定科學性的護理干預計劃表格,使護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提高。在實際工作中廣大護理人員必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應及時與家屬進行溝通,對腹瀉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使其能夠主動配合護理;其次,當患兒哭鬧的時候,可以通過擁抱、撫摸等方式進行適當的安慰,使患兒的情緒趨于平緩,贏取家屬信任,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最后,應不斷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對臨床護理路徑模式進行創新,從而幫助廣大腹瀉疾病患兒加快恢復速度。
參考文獻:
[1]孫小莉.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腹瀉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33):92-93.
[2]朱振芳.小兒腹瀉護理中對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13):132-133.
[3]榮鳳娟.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腹瀉護理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18(21):232-233.
[4]蘇能能,何立俠.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腹瀉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4,9(9):157-158.
編輯/王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