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張萍
摘要:目的 研究并比較三種不同固定方式在子宮頸癌放射治療中的精確度。方法 選取2010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療的60例子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計算機隨機序列法隨機分為三組,每組20例,A組采取水解塑料體模固定,B組采取真空墊固定,C組采取水解塑料體模+真空墊固定,比較三組在X軸、Y軸、Z軸上的擺位誤差值。結果 C組患者在X軸、Y軸、Z軸上的擺位誤差值均遠遠小于A組、B組(P<0.05),B組患者在X軸、Y軸、Z軸上的擺位誤差值略小于A組,但兩組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子宮頸癌患者的放射治療過程中,采用水解塑料體模與真空墊進行聯合固定可有效減小擺位誤差,提高子宮頸癌調強適形放射治療的精確度。
關鍵詞:子宮頸癌;放射治療;固定方式;擺位誤差
中圖分類號:R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0-0184-02
子宮頸癌屬于最為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其發病率在近年來出現增高,對廣大婦女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臨床上治療子宮頸癌多采取手術切除、放療等手段進行治療,調強適形放療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圍內提高靶區處方劑量的適形指數和均勻指數,從而降低患者正常器官的損傷的一種放射治療手段,這種放療手段的計劃相對較為復雜,對劑量照射的控制性較強,因此,有效減小擺位誤差、提高放射劑量分布的精確度十分重要[1-2]。有研究報道指出,不同的固定方式對子宮頸癌患者放射治療的精確度會造成一定的影響[3],本次研究通過對2010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療的60例子宮頸癌患者進行對照分組,分別采取體模、真空墊、體模+真空墊進行擺位固定,對這三種不同固定方式的擺位誤差值進行比較,以探討不同固定方式對子宮頸癌患者放射治療精確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療的60例子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證實為子宮頸癌,且具備放射治療的指征。此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許可,且征得患者知情同意。采取計算機隨機序列法隨機分為三組,每組20例,其中,A組患者的年齡36~54歲,平均年齡(45.17±8.46)歲,體重42~80 kg,平均體重(59.64±12.37)kg;B組患者的年齡35~53歲,平均年齡(44.31±8.29)歲,體重41~80 kg,平均體重(59.07±12.45)kg;C組患者的年齡34~57歲,平均年齡(45.56±9.13)歲,體重40~79 kg,平均體重(58.76±12.21)kg。三組患者的年齡、體重等基本資料進行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此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CT掃描定位,在模擬機下進行驗證,采用Philips直線加速器8MV-X射線進行照射治療,患者平臥于治療床上,頭部下方墊塑料枕,身體矢狀面盡量與床面長軸保持平行,身體冠狀面盡量與床面保持平行。A組采取水解塑料體模對體位進行固定,將水解塑料體膜放入恒溫水箱中使其溶解,取出變軟的體模置于患者腹部,使體模兩側卡口卡在卡槽上,在患者臍部輕輕下壓,將體模上的水珠拭干,對體模的上下緣進行標記,待體模冷卻后完成塑形,采用激光燈在體模上進行標記;B組采取真空墊固定,在真空墊中充入空氣,放置于患者身下,待患者保持穩定體位后,在盆骨兩側將真空墊下壓,使真空墊完成塑形,再抽出空氣,使真空墊成型,采用激光燈在患者身體髂骨及體表中部畫出十字形標記;C組采取水解塑料體模+真空墊固定,具體固定步驟同A組、B組。
1.3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在X軸、Y軸、Z軸上的擺位誤差值,誤差值采用模擬機自帶標尺進行測量,在0度攝像片中測量X軸(左右方向)、Z軸(頭尾方向)的偏差,在90°攝像片中測量Y軸(腹背方向)的偏差,連續測量三次,取平均值。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n,%)進行?字2檢驗,計量資料(x±s)進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C組患者在X軸、Y軸、Z軸上的擺位誤差值均遠遠小于A組、B組(P<0.05),B組患者在X軸、Y軸、Z軸上的擺位誤差值略小于A組,但兩組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子宮頸癌屬于婦科常見惡性腫瘤,臨床上多采取放射治療,主要是指通過電離輻射的方式對子宮頸的腫瘤病灶進行照射,從而對腫瘤的發展進行控制。調強適形放射治療是一種新型的子宮頸癌治療方案,主要是通過對放療計劃參數進行調節,有效提高適形指數,減輕放療對癌化灶周圍成長組織的輻射和損傷。相比于常規放療,調強適形放療的參數較為復雜,具有較多的照射子野,對投放照射的劑量控制也更為嚴格,而由于照射劑量控制受到擺位誤差的影響,因此,為了提高子宮頸癌調強適形放療的治療效果,應盡可能減小擺位誤差。
擺位誤差主要是指在照射過程中定位與照射野的實際偏差,需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如擺位誤差過大,容易導致照射靶區的精準度受到影響,導致計劃靶區與實際靶區出現重大偏差,對靶器官的照射不足,而對正常組織的照射過度,影響療效和安全性。擺位誤差除了受到定位設備的影響之外,還會受到體位固定方式的影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往往會不自主的移動身體,導致擺位出現偏差。臨床上多采用體模、真空墊對體位進行固定,前者主要是將標記點畫在體模上進行塑形固定,后者主要是將標記點畫在患者髂骨及體表中部進行塑形固定,但臨床上關于這兩種固定方式的精確度尚存在爭議,且缺少關于這兩種固定方式聯合固定的研究報道。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C組患者在X軸、Y軸、Z軸上的擺位誤差值均遠遠小于A組、B組(P<0.05),B組患者在X軸、Y軸、Z軸上的擺位誤差值略小于A組,但兩組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真空墊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小擺位誤差,在體模固定基礎上加用真空墊進行固定,可有效提高子宮頸癌患者調強適形放療的精確度。質量標稱下,照射野的偏差值允許范圍為<5.0 mm,A組、B組、C組三種固定方式的擺位誤差值均在照射野偏差允許范圍內,說明無論是采用體模、真空墊還是采用體模聯合真空墊固定,均具有較高的精確度,但為了更好地保證子宮頸癌患者調強適形放療的治療效果,在已有條件下,應首選真空墊+體模進行擺位固定。
綜上所述,在子宮頸癌患者的放射治療過程中,采用水解塑料體模與真空墊進行聯合固定可有效減小擺位誤差,提高放射治療的精確度。
參考文獻:
[1]張勝峰,王學濤,陳艷燦,等.子宮頸癌放射治療擺位技術精確度的研究[J].臨床醫學工程,2015,22(3):257-258.
[2]王陸州,徐細明.基于錐形束CT的宮頸癌患者放療擺位誤差分析[J].中國醫療設備,2015,30(11):105-106,164.
[3]宋偉,徐文濤,周菊英,等.應用千伏級錐形束CT對宮頸癌調強放療過程中擺位誤差分析[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14,24(2):342-343,346.
編輯/雷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