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王利剛,張磊,費云滟,付莎莉,吳丹,陳欣,楊小珊
(重慶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重慶401121)
3種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篩檢方法的比較
張婧,王利剛,張磊,費云滟,付莎莉,吳丹,陳欣,楊小珊*
(重慶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重慶401121)
比較mini-VIDAS、膜芯片兩種快速篩檢方法和常規培養法,以確定兩種快速篩檢方法對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篩檢的效果。以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為目標菌,針對3種方法設計靈敏性、特異性、抗干擾性試驗和人工污染試驗。結果表明,常規培養法和mini-VIDAS法的靈敏性較高,mini-VIDAS法和膜芯片法的特異性和抗干擾性較高,人工污染試驗三者表現符合預期。日常檢驗中可采用國標法和mini-VIDAS法進行篩檢工作,應急檢驗可使用膜芯片法縮短篩檢時間,mini-VIDAS法和膜芯片法可作為初步篩檢的工具使用。
大腸埃希氏菌O157:H7;mini-VIDAS;膜芯片;篩檢
Abstract: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of two rapid pre-detection method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method for detection ofEscherichia coliO157:H7.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test 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 and anti interference of these methods,artificially contaminated samples were tested and verif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traditional culture method and mini-VIDAS method with high sensitivity,mini-VIDAS and membranebased array method with specificity and high anti-interference,artificially contaminate test was as expected.Traditional culture method and mini-VIDAS method can be used for pre-detection in daily inspections,membrane-based array method could shorten the pre-detection time in emergency testing.Additionally,mini-VIDAS and membrane-based array are good tools for pre-detection of theEscherichia coliO157:H7.
Key words:Escherichia coliO157:H7;mini-VIDAS;membrane-based array;pre-detection
大腸埃希氏菌 O157:H7(Escherichia coliO157:H7,E.coliO157)是一種食源性致病菌,是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的主要血清型,感染后會出現腹瀉、出血性腸炎等癥狀,進而引發溶血性尿毒綜合征、血栓形成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嚴重并發癥,兩種并發癥的致死率高達30%[1-2]。1982年美國爆發了由E.coliO157導致的流行感染,之后世界各國相繼發生,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發病案例較多,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E.coliO157列為新的食源性致病菌[3-4]。我國E.coliO157流行多為散發案例,但在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出現過流行爆發的報道[5-7]。為控制食品中E.coliO157污染,預防E.coliO157導致食源性疾病發生,國家衛生計生委對其在食品中的限量進行了規定[8]。
E.coliO157的常規檢驗方法為培養法[9],操作步驟繁瑣,人員素質要求高,且耗時較長,已經不能滿足現在食品檢測中高通量、短時效的要求。隨著檢驗技術的進步,基于分子技術、免疫學技術的快速篩檢方法[10-13]逐步進入檢驗行業,可靠穩定的技術被開發為商業化的產品。本試驗將VIDAS大腸桿菌O157(ECO)篩選法[14]和膜芯片法兩種快速篩檢方法與常規培養法進行對比,從靈敏性、特異性、抗干擾性等方面進行試驗,評估兩種快速篩檢方法在檢驗工作中的可操作性。
大腸埃希氏菌 O157:H7(Escherichia coliO157:H7,CICC 21530)、福氏志賀氏菌(Shigella flexneri,CICC 10865)、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ICC 21636/ATCCR27853TM):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大腸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ATCCR25922TM)、鼠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ATCCR14028TM)、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ATCCR19115TM):美國菌種保藏中心。
樣品為實驗室日常檢驗樣品。
ZDP-2106常規生化培養箱:上海智城分析儀器制造有限公司;mini-VIDAS全自動免疫分析儀:法國生物梅里埃股份有限公司;MFS-8膜芯片雜交儀、IMG-1膜芯片成像儀:四川華漢三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常規培養基、大腸桿菌O157顯色培養基:北京陸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VIDAS大腸桿菌O157(ECO)試劑條:法國生物梅里埃股份有限公司;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致病微生物檢測芯片:四川華漢三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按照GB/T 4789.36-2008《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大腸埃希氏菌O157:H7/NM檢驗》第一法檢驗流程,轉接大腸桿菌O157顯色培養基,36℃培養24 h,觀察篩檢結果。
按照GB/T 4789.36-2008《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大腸埃希氏菌O157:H7/NM檢驗》第三法檢驗流程,培養后上機檢驗,檢驗結束后儀器報告并打印篩檢結果。
接種產品自帶培養基,并按照其要求培養溫度、時間培養后,使用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提取細菌總DNA,使用自帶的PCRMix對提取的DNA進行擴增,擴增產物99℃變性10 min,膜芯片雜交儀進行雜交、洗脫等操作,結束后使用膜芯片成像儀觀察篩檢結果。
標準菌株大腸埃希氏菌O157:H7接種到改良EC肉湯培養基中,36℃培養24 h,按照1∶10進行梯度稀釋,獲得103CFU/mL~106CFU/mL濃度的菌懸液,不同濃度視作不同方法液體培養基培養物,并分別采用2.1.1、2.1.2、2.1.3 的方法進行篩檢。
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福氏志賀氏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別進行培養,培養物按照1∶10進行梯度稀釋,獲得105CFU/mL濃度的菌懸液,分別采用2.1.1、2.1.2、2.1.3 的方法進行篩檢。
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福氏志賀氏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別進行培養,按照1∶10進行梯度稀釋,以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為目標,設定3組混合菌。第一組福氏志賀氏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濃度為 103CFU/mL,按照體積比 1∶1∶1∶1∶1混合,第二組5種菌的濃度為104CFU/mL,按照體積比1∶1∶1∶1∶1混合,第三組5種菌的濃度為105CFU/mL,按照體積比1∶1∶1∶1∶1混合。以上混合菌按照體積比1∶1的比例與濃度105CFU/mL大腸埃希氏菌O157:H7混合,同時分別使用濃度105CFU/mL大腸埃希氏菌O157:H7和濃度105CFU/mL混合菌作為陽性和陰性對照,分別采用2.1.1、2.1.2、2.1.3的方法進行篩檢。
收集實驗室檢驗的大腸埃希氏菌O157:H7陰性樣品20批次,其中畜肉制品5批次、禽肉制品5批次、動物內臟制品5批次、蔬菜制品5批次,每批次樣品分為兩組,一組為陽性組,按照每25g樣品添加1mL濃度103CFU/mL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的比例進行人工污染,一組為陰性對照組,不進行人工污染,分別采用2.1.1、2.1.2、2.1.3的方法進行篩檢。
用3種方法對不同濃度的大腸埃希氏菌O157:H7菌懸液進行靈敏性試驗的結果如表1所示,在常規培養法中,顯色培養基上出現典型菌落的濃度為104CFU/mL,mini-VIDAS法判定陽性的濃度為104CFU/mL,膜芯片法檢出濃度為105CFU/mL,mini-VIDAS法靈敏性高于其他兩者。在常規培養法中采用的顯色培養基選擇性強,因此對靈敏性有一定影響,在顯色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態符合其典型菌落特征。mini-VIDAS法基于抗原抗體反應,靈敏性較高,當檢測閾值(TV,test va lue)值大于0.10時,系統判定檢出大腸埃希氏菌O157:H7。膜芯片法通過核酸雜交顯色后觀察是否陽性,但在雜交前還經過了DNA提取、PCR擴增、高溫變性等過程,操作步驟越多對靈敏度的影響越大。

表1 不同檢測方法靈敏性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ensitivity of three methods
常規培養法中,顯色培養基上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的生長特征明顯,同菌屬的大腸埃希氏菌也可以有效分離,但是福氏志賀氏菌與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生長情況相似,還需進行下一步試驗才能確定。基于抗原抗體特異結合反應的mini-VIDAS法對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的特異性較強,除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判定陽性外,其他幾種菌的判定均為陰性。膜芯片法針對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的eaeA基因設計探針,特異性較好。不同檢測方法特異性比較見表2。

表2 不同檢測方法特異性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pecificity of three methods
按照2.4的設計,干擾菌的總濃度水平為104、105、106CFU/mL,分別處于高于、相當、低于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的濃度水平,陽性對照和陰性對照的結果顯示3種方法的操作正常。常規培養法中在3個設計中均有典型菌落生長,但由于其中有其他干擾菌的存在,故無法直接判定,還需進一步試驗才能確定,同時由于雜菌存在,進行鑒定時應該選擇多個菌落進行鑒定,以防發生漏檢的情況。Mini-VIDAS法的篩檢結果均為陽性,陰性對照結果為陰性,顯示了該方法的特異性較強。膜芯片法在干擾菌濃度低或者相當時檢出,干擾菌濃度高時未檢出的原因分析為,DNA提取后總DNA濃度不變,但是目標菌的DNA濃度相對降低,影響判定結果。不同檢測方法抗干擾性比較見表3。

表3 不同檢測方法抗干擾性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anti-interference of three methods
人工污染試驗中,常規培養法對于陽性組的篩檢效率為100%,仍需進行下一步試驗;對陰性組的篩檢效率為5%,其中有1批次牛肉有典型菌落,進一步試驗后確定非腸埃希氏菌O157:H7。mini-VIDAS法對于陽性組篩檢效率為100%,對陰性組篩檢效率為0%,完全符合人工污染設計。膜芯片法對于陽性組篩檢效率為100%,但是陽性結果觀察顯色程度不同,個別顯色較淺,肉眼幾乎無法分辨,借助膜芯片成像儀可見顯色,分析原因為增菌過程中由于雜菌較多大腸埃希氏菌O157:H7未形成優勢菌株,進而影響以后的一系列操作,符合預期。人工污染試驗篩檢結果比較見表4。

表4 人工污染試驗篩檢結果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screening for artificially contaminated samples
從兩種快速篩檢方法與常規培養法的比較結果可以看出,常規培養法的靈敏性較優,但是某些細菌在顯色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態與目標菌相似,使其特異性和抗干擾性受到一定影響;mini-VIDAS法在特異性、靈敏性和抗干擾上表現良好,可作為較好的篩選方法應用到檢驗工作中;膜芯片法的特異性較好,但是該方法要從菌株水平轉換到分子水平,操作人員的熟練程度對其靈敏性有一定的影響。實際操作中3種方法的篩檢時間差異較大,常規培養法為78 h,mini-VIDAS法為30 h,膜芯片法為14 h。綜合以上情況,建議日常檢驗中可以采用國標法和mini-VIDAS法進行篩檢工作,對于應急任務可使用膜芯片法縮短篩檢時間,同時用mini-VIDAS法進行驗證,確保試驗結果的準確。
[1]王燕,謝貴林,杜琳.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流行概況[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08(1):51-58
[2]劉翔,李淑清,楊景波,等.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O157:H7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5):630-631
[3]冉陸.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流行趨勢[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1999,11(3):31-35
[4]WHO.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Infections[R].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1997
[5]汪華,景懷琦,李紅衛,等.江蘇省淮北地區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O157:H7感染性腹瀉并發急性腎衰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11):938-940
[6]陸美娟,胡萬富,陶濤,等.安徽省1999~2003年O157:H7大腸桿菌實驗監測及其意義[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5,9(5):441-443
[7]張錦,夏勝利,馬宏.河南省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監測研究[J].疾病監測,2003,18(9):325-327
[8]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 29921-201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致病菌限[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
[9]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T 4789.36-2008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大腸埃希氏菌O157:H7/NM檢驗[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10]李瑞,王建昌,李靜,等.實時熒光單引物等溫擴增(SPIA)技術檢測大腸桿菌O157的方法研究[J].現代食品科技,2016(2):317-322
[11]陳玲,王少輝,任建鸞,等.飼料中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雙重PCR檢測方法的建立[J].畜牧與獸醫,2016,48(8):73-76
[12]王乃福,吳冬雪,張霞,等.致瀉性大腸桿菌基因芯片檢測方法的建立[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4(7):5-9
[13]黃海燕,陳亮,陳萍.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食品中出血性大腸桿菌O15[J].食品工業科技,2016(11):171-175
[14]范放,趙國俊.用“自動熒光酶標免疫分析儀”快速檢測食品中大腸桿菌O157:H7[J].廣東食品,1998(4):9-10
Comparison of Three Pre-detection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ZHANG Jing,WANG Li-gang,ZHANG Lei,FEI Yun-yan,FU Sha-li,WU Dan,CHEN Xin,YANG Xiao-shan*
(Chongqing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Chongqing 401121,China)
2017-01-16
10.3969/j.issn.1005-6521.2017.19.024
重慶市社會民生科技創新專項項目(cstc2015shmszx 00002);重慶市科技計劃項目(cstc2015jcsf8001)
張婧(1985—),女(漢),工程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源性致病菌檢驗。
*通信作者:楊小珊(1975—),女(漢),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方向:食品安全與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