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靈 林穎韜 俞如旺**
(1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117 2福建教育學院 福建福州 350025)
昆士蘭州是澳大利亞第二大洲,具有較高的教育水平。昆士蘭州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大綱》(2014 年修訂版)(Biology Senior Syllabus,以下簡稱課程大綱)[1]與我國生物學課程標準類似,強調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自然學科;重視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形成;教學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形成批判性思維;學業評價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等。本文通過對課程大綱的譯介,為我國正在進行的高中生物學課程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課程大綱主要從10個部分進行論述,分別是“科學和科學教育觀”“理論基礎”“全球目標”“總目標”“課程結構”“學習體驗”“評價體系”“教育公平”“詞匯表”和“資源”等。“科學和科學教育觀”主要講解科學和科學教育的本質,以及科學教育的作用;“理論基礎”規定了生物學科的性質;“全球目標”展示了學生應該具備的綜合能力;“總目標”規定了學生應該具備的生物學能力;“課程結構”呈現了生物學知識的框架系統;“學習體驗”規定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發展的能力或技能;“評價體系”展示了教師對學生成績水平判定的標準;“教育公平”規定相關教育機構需要接納所有的學生和保證他們教育的平等性;“詞匯表”和“資源”為大綱的補充材料。本文選取集中體現課程大綱理念和學科素養的3個方面進行譯介,分別為“課程大綱總目標”“學習體驗”及“評價體系”。
2.1 課程大綱總目標 課程大綱總目標規定學生通過學習之后能夠在以下4個方面得到發展,即理解生物學、調查生物學、評價生物學及形成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生物學(understanding biology):要求學生能理解生物學知識和關鍵概念。學生在理解生物學思想、概念和理論的基礎上,獲得、構建并表達生物學觀念。
調查生物學(investigating biology):要求學生通過集體或單獨的訪問、收集、推理和解釋定量與定性的生物數據。在生物調查過程中,學生需要用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提出問題、進行觀察、構建思路、做出選擇、分析數據、做出決定和解決問題。
評價生物學(evaluating biological issues):學生接受當代生物學的理念和觀念,并評估生物學對當今和未來社會的影響。學生需要收集信息,預測結果,能夠表達自己對于人類干預生物系統的想法。
態度和價值觀(attitudes and values):增強學生對個體和群體生物概念的敏感度,是指情緒、氣質、研究和思考問題的方式。這一目標要求學生在從事與生物學相關的活動時考慮到態度和價值觀。
從以上4個方面可以看出,大綱的總目標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和必備品格。通過生物學的學習,使學生充分了解生物學,形成批判性思維和主動探究的思維習慣,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以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具有社會責任感,尊重自然。這與當前我國高中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具有一致性。
2.2 學習體驗 學習體驗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經驗,通過給學生安排各類活動,使其在學習結束時能夠掌握某些技能,形成某種品質。內容主要包括“簡介”“學習經驗和關鍵能力”“語言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工作場所的健康和安全”等。
“簡介”敘述了學習體驗的總要求,規定學校應該列出大量適合學生的活動項目,讓學生自由選擇,如模型構建、實驗探究、課堂辯論、現場調查、影視作品的制作、模擬計算機軟件的制作等。學生可以獨自一組,也可以合作進行。
“學習經驗和關鍵能力”列出了7種關鍵能力:收集、分析和組織信息;交流信息和想法;規劃和組織活動;團隊合作;使用數學思想和技術;解決問題;正確使用技術。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引導和培養學生這7種關鍵能力,從而積累學習經驗。
“語言教育”規定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和恰當使用當前期刊中涉及到的科學術語,以逐漸養成撰寫論文的習慣。此外,通過媒體、講座或是期刊文獻設計實驗、解釋理論或證明觀點,最后以報告、文章、模型或活動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根據研究主題開展至少10 h的現場調查研究,研究過程至少使用一種以上的調查方法,通過觀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使用設備、收集和組織數據最終得出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合作交流,并以報告的形式展示調查結果。由于澳洲動物種類和數目繁多,大綱中特地展示了對于《動物保護法案》的學習和研究動物必須遵守的規范等。由于生物實踐大部分在實驗室中完成,學生或許會接觸到有毒物質等,“工作場所的健康和安全”就規定教師必須在保證學生安全的情況下開展實驗活動。
2.3 評價體系 課程大綱規定的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和總結性評價(summative assessment)。其中形成性評價是將學生近期的學習情況反饋給學生、教師和家長,以便及時地調整學習活動,而總結性評價主要是判斷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水平。評價體系包括評價原則、規劃評價方案、成績水平標準、檢驗要求、成績等級標準和評價類別等6個方面。本文選取評價原則、成績水平標準、成績等級標準和評價類別4個方面進行譯介,這4個方面是該評價系統的基礎,又體現出其獨特性和創新性。
2.3.1 評價原則 評價原則包括持續性、平衡性、大綱強制學習內容、選擇性更新、研究重點及最全和最新資訊。與我國新課標的評價原則相比,課程大綱更注重評價信息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提出的“持續性評價”和“選擇性更新”極具特色。“持續性評價”是指在連續的階段內,多次收集學生信息,再根據標準進行評價。該原則保證了評價的信息量,有利于全面評價學生。“選擇性更新”考慮到學生是一個動態的主體,他們可以通過完成額外任務更新自己的評價信息,充分體現了學生作為評價主體的獨立性。
2.3.2 成績水平標準 在生物學課程學習結束之后,根據成績水平標準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A~E成績的水平遞減),具體操作如表1所示。

表1 成績水平標準
表1顯示,3個評價項目是依照總目標的標準而制定的,評價的內容具體而明確,5個等級之間層次分明,能較精確地評價學生[2]。評定方式與我國核心素養水平劃分類似,均是以等級的形式判定學生的水平。這樣設置不僅可讓學生明確自己的位置和前進的方向,也能為教師規劃下一階段的教學提供幫助。
2.3.3 成績等級標準 評價的最終成績主要以等級的形式展示,分為以下5種:①VHA(成績卓越);②HA(成績優秀);③SA(成績良好);④LA(取得的成績有限);⑤VLA(取得的成績非常有限)。每一項成績的標準如表2所示。

表2 成績等級標準
2.3.4 評價類別 主要包括3種,即實驗研究拓展類(extende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任務響應拓展類(extended response tasks)和書面任務(written task)。實驗研究拓展類主要解決開放性的實驗問題,包括發生在實地考察或實驗室中的問題。學生自主設計并執行實驗,利用得出的數據對實驗的假設進行解釋,主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響應拓展類主要解決以生物學為背景提出的非實驗性的問題。學生通過分析信息、解決問題來展示自身具備的生物學專業知識水平,主要培養學生處理信息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書面任務以紙筆測試為主,主要測試學生在短時間內的信息獲取能力,學生能用一句話或者一段話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訓練學生獲取信息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從以上3種評價類型可以看出,課程大綱的評價種類多樣,不僅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性思維的發展,還注重科學探究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
3.1 滲透生物學核心素養 昆士蘭州生物學課程大綱關注學生能力和品格的培養,強調“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與我國核心素養類似,主要包括: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備信息素養和媒體素養;團隊協作的能力;用創造性、批判性思維對現實問題進行思考的能力;敢于質疑、勇于發現和創造的能力;規劃并執行計劃的能力[3]。大綱強調學習過程并不僅僅是學習課程內容,更是學生完善智力和發展社會責任的綜合過程。它規避了傳統的、以學科內容為導向的學習方式,建立了一種以學生學業能力為主要內容的質量標準,強調學生需要掌握適應現代社會所需的各種技能,從而提升年輕一代的綜合素質,符合國際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
3.2 關注學習體驗 學習體驗是課程大綱總目標和學生成就之間的橋梁,其目的在于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熱愛學習的品質,運用批判性思維判斷并解決實際問題。該過程可增強學生的分析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學現象,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最終用多種形式展示成果,不僅可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習體驗的形成,不僅能提高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形成分析生物學信息并得出結論的能力。
3.3 評價體系科學合理,操作性強 其一,課程大綱的評價體系尊重“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評價過程中根據“成績水平標準”和“成績等級標準”2個標準評出學生的最終成績并用字母等級呈現。這種模式能體現學生間的區分度,此外,將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有效結合,營造更加積極樂觀的學習氛圍。其二,將考試的重點放在學生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考查上,需要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這與當前我國高考生物學科考查要求相似。其三,課程大綱的成績評定辦法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清晰、具體地規定了各等級學生應具有的能力,對我國學業質量標準的具體實施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其四,大綱將“評價生物學”融入到課程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夠評估生物學未來的發展,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