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特朗普選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有刻意激怒歐洲、打擊全球化勢力之意。從本質上說,這是個如何看待全球化的問題,也是美歐在國際議題上話語權和控制權的較量。而且,美歐交鋒再次彰顯了權力政治無可爭議的存在。
近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表示,歐盟不會重新談判《巴黎氣候協定》,稱其29個條款必須予以實施。同時,歐盟不會在G20峰會上“等待”美國人。“如果20個國家達不成一致,至少還有19個國家?!蹦藸柋鞠虢鐶20峰會,在氣候問題上打造19比1的局面,但該計劃已胎死腹中。

2017年4月22日,德國民眾在柏林舉行游行示威,反對特朗普政府對氣候變化的保守立場。
美歐不僅在氣候問題上齟齬不斷,在反恐問題上也是各持己見,互不相讓。近期歐洲國家飽受恐襲荼毒,美國右派中幸災樂禍的多,而不再像往常一樣同仇敵愾。這是怎么了?
話語權較量
英國今年6月大選前,兩周內發生兩起重大恐襲事件。歐洲其他地區近兩年里也連遭恐襲。倒是去年也曾屢屢中招的美國,今年相對“平靜”。憑著“強勢反恐”姿態上位的特朗普,由于少了后院頻繁起火之憂,得以把反恐戰場牢牢鎖定在西亞北非。眼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雖然反恐對于歐洲來說更像是燃眉之急,但國際反恐的話語權卻掌握在美國手中。
反觀氣候變化問題,在特朗普6月1日正式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后,話語權重新回到歐洲手中。由于海岸線長,且注重環保,歐洲多年來一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發揮著引領作用。盡管美國在奧巴馬政府時期主動推動達成《巴黎氣候協定》,再次突顯了美國的領導角色,但特朗普讓這一切都回到原點。
反恐與應對氣候變化,是目前比較突出的全球性問題。歐洲有較強的聲音主張適應恐怖襲擊的存在,美國也有主流觀點認為要適應氣候變化,不要過多地人為干預。當前很難判斷歐美這兩種傾向孰是孰非,但可以肯定的是,歐美在這兩個領域矛盾升級,甚至激烈交鋒,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今后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進程。
從本質上說,這是個如何看待全球化的問題,也是美歐在國際議題上話語權和控制權的較量。而且,美歐交鋒再次彰顯了權力政治無可爭議的存在。
矛盾激化
特朗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理由,即這個協定是削弱美國競爭力的陰謀。消息一出,國際輿論一邊倒地批評特朗普。
當天,法國總統馬克龍直接給特朗普打電話,在特朗普要求重新談判氣候協定時,馬克龍態度強硬——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再談判。目前看來,美歐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立場,已經激化到不可調和的程度。
德國總理默克爾已經“心灰意冷”到沒有公開、直接回應特朗普的退出聲明。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5月底在意大利舉行的G7峰會上,默克爾聯合其他G7成員國,力勸特朗普不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才避免了他在如此重要的場合宣布退出的尷尬。不過,當時默克爾已經感受到特朗普“心意已決”,所以才會有她回到德國時所謂“歐洲必須掌握自己的命運”的表態。
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美歐的分歧,似乎正在演變成跨大西洋聯盟之間的裂痕。在反恐問題上,雖然還看不到美歐同盟間明顯的裂痕,但恐襲事件后英美間的互懟,也反映了同盟關系不那么和諧。
倫敦橋及附近市場遭到恐怖襲擊后,倫敦市長薩迪克·汗在推特上稱,倫敦街頭將會出現更多武裝警察,沒有理由感到恐慌。特朗普隨后在推特上指責其反恐不利。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以給薩迪克·汗點贊的方式,委婉表達了對特朗普的不滿。她對媒體表示:“我覺得薩迪克·汗做得很好,說其他都是不對的,他做得很好?!?/p>
英國《衛報》刊文稱,特朗普不僅觸發了英國公眾對英美同盟可能有悖于英國利益的內心想法,還引發了國家心理上此前不可想象的可能性,即英美同盟可能難以持續。
路線之爭
《巴黎氣候協定》對各國減排目標不具備法律約束力,也沒有針對成員國履行承諾的監管與執行機構。正如某些分析人士指出的那樣,特朗普政府完全可以選擇不退出,以不履行或降低履行承諾的方式,堅持自己在氣候問題上的原則。但特朗普選擇了高調退出。有美媒分析稱,特朗普此舉有刻意激怒歐洲的意圖。
某種程度上說,激怒歐洲,意在打擊全球化勢力;怒懟歐洲領導人,也是怒懟全球化支持者。默克爾的話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她說:“《巴黎氣候協定》不只是某個或者其他什么協定,它的核心條約在于定義全球化的框架。”默克爾對《巴黎氣候協定》的態度,也是對全球化的態度。

? ? 5月24日,英國政府安排984名武裝士兵,在議會、政府所在地等重點區域加強安保。
默克爾表示,《巴黎氣候協定》如此重要,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妥協的余地。特朗普也沒有留下妥協的余地。實際上,美國退出協定的象征意義大于實質意義。真正能體現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與歐洲分道揚鑣的,是今年3月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廢除奧巴馬時期的“清潔能源計劃”。也就是說,至少在聯邦政府層面,美國今后的政策規劃以及相關的對外交往,不會與歐洲處在同一軌道上。
與氣候變化問題類似,如何看待和應對恐怖主義,也是一個與全球化相關的問題。特朗普與薩迪克·汗互懟,背后的深意頗耐人尋味。薩迪克·汗是英國歷史上首位穆斯林市長,可謂英國政治包容性的標桿,其象征意義不言而喻。對其他文化、文明的包容性、同化力,一直是美國引以為豪的價值觀優勢。2015年,奧巴馬曾對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說:“我們的穆斯林人口,感受到他們是美國人。歐洲的某些國家則不是這樣,這可能是歐洲面臨的最大危險?!?/p>
據報道,德國將在明年撥款1億歐元,用于防止國內穆斯林極端化。在歐洲學著美國包容、同化穆斯林時,美國卻在著手“建墻”防止美國“歐洲化”。歐美“角色互換”,也反映了不同的全球化觀。
權力交鋒
美歐在反恐與氣候問題上的分歧,是“道路與主義之爭”,但也折射了權力交鋒的現實。權力交鋒中,美國依然占據明顯的優勢。
5月底意大利G7峰會上,氣候問題表面上形成了其他國家對美國的6比1局面。但此后這種局面迅速崩塌。峰會上,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在氣候問題上力挺默克爾。6月6日,默克爾給特魯多打電話爭取其在G20峰會上支持《巴黎氣候協定》時,后者態度逆轉,明確表示了向美國妥協的意愿。
在G7峰會期間,英國和日本就表現出明顯不愿得罪美國的意愿。在氣候問題上,G7內部從表面上的6比1,變成了事實上的3比4。日本、英國、加拿大當然有其自身在能源安全和經濟利益上的考慮,但起決定作用的或許還是權力政治。
脫歐的英國需要美國,日本在安全上還得把美國當靠山,緊鄰美國的加拿大也得罪不起華盛頓。這就是權力政治。默克爾只是贏在口碑上,但卻輸在權力政治上?!睹麋R》周刊對此評價道,德國總理可能已成為全球自由、民主的英雄,但她沒有能力成為自由世界的領袖,至少在涉及權力政治時是這樣?!懊绹雌饋硪廊皇鞘澜绲臋嗔浖o人。”
據德媒報道,7月初的G20峰會上,默克爾本想在氣候問題上打造19比1的局面,以此對特朗普施壓。但據稱該計劃已胎死腹中。不過,默克爾也不會“成為”特魯多,尤其是在今年9月德國大選的背景下,她承擔不起妥協讓步的政治代價。今年底的全球氣候峰會將在德國波恩召開,較量還將繼續。
(蔣莜薦自《南風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