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一一
北京東四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在明清時代,曾會聚了40多家制作經營弓箭的店鋪,被人稱作弓箭大院。弓箭大院里曾經有一家赫赫有名的老鋪子名為聚元號。
十一年前,“聚元號”弓箭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五十多歲的楊福喜是“聚元號”弓箭的第十代傳人,也是唯一的傳人,新近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聚元號”弓箭鋪有近三百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家完整保存傳統弓箭制作技藝的弓箭鋪。清朝乾隆時期,“聚元號”弓箭因其精準的力道、細膩精致的畫活兒成為皇家御用弓箭。
楊福喜談起“聚元號”的歷史,談起自己的祖父楊瑞林,早年隨堂兄學習弓箭制作手藝。到二十多歲時,已是弓箭行業中較有名氣的師傅,這時執掌“聚元號”的第七代店主王氏整天過著奢靡的生活,根本無心經營店鋪,最終因為吸食毒品而搞得山窮水盡,決定以40大洋的價錢出讓“聚元號”。楊瑞林在親友幫助下,終于成為“聚元號”的第八代店主。楊瑞林不忍心看著“聚元號”原來的伙計失去生計,便把沈文清等老伙計都留了下來。
楊瑞林接管“聚元號”后,增加了如:弩弓、彈弓、彈弩、袖箭、匣箭、箭槍等新品種,使“聚元號”增色不少。他還采取先進的經營方法,吸引了大量外國商人購買弓箭。“聚元號”的弓箭從此遠銷海外,并于民國初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楊瑞林一家人的勵精圖治,使得“聚元號”的生意逐年興隆,成為解放后碩果僅存的幾家弓箭作坊之一。
一九九八年,楊福喜時年正好四十歲,那個時候,他下了一個決心,就是重新將“聚元號”弓箭做起來。談到“聚元號”的重新開張,楊福喜是這樣說的,“那時我父親已經70歲了,人生70古來稀,我怕再不做這件事就來不及了。”那個時候的楊福喜就開始有了一種危機感,因為他知道再不好好學習這門傳統手藝,這門中國傳統手工藝將面臨在世間永遠消失的危險。
一九九八年六月六號,沒有任何隆重的開張儀式,楊福喜和父親在自己家里開始重新做起弓箭來了。說起接過這項手藝,不如說是接過了一項傳統文化的“種子”;楊福喜覺得它有很強的不可抗逆性,他說:“我只能是做弓箭的,這是注定的,我為弓箭而生。不管此前我經歷了什么,最終我還是只能回歸到弓箭上來。”
楊福喜說,中國傳統弓箭是純手工制作的,不像現代弓箭那樣可以批量生產,因此,目前他還不能太大量地生產,一年也不超過100套。
楊福喜詳細談起弓箭的手工制作。傳統弓箭的制作總共需要200多道工序,十分繁瑣,因此,沒有極大的耐心是做不下去的。傳統弓箭,是竹胎,面向射手的那一面是貼上牛角的,外側那一面敷上牛筋,弓身在沒有上弦的時候,彎曲成一個外翻的弧形,稱為反曲復合弓。有點像中藥制作,原料必須是地道的。做弓胎的竹子產自江西,風干都在一年以上。牛角需要用湖北產的水牛角,每張弓要用兩只,而且需要長度在60厘米以上,這樣大的牛角已屬難得了。牛角的好壞是決定一張弓質量好壞最重要環節,也是整張弓的靈魂,而能用在弓上的水牛角得需要5-6歲的水牛角。牛筋選用水牛的背筋,風干之后,潤濕,再用手工砸,然后一點點撕開,成為細絲,這是一個非常費功夫的活,俗話說“好漢子一天撕不了四兩筋”;弓弰用的是榆木,需要用專用的工具加工成合適的形狀,然后和弓胎粘接在一起,完成復合弓的基本結構。粘接工作用的是動物膠,也是天然材料,早先是魚鰾膠,后期是豬膘膠,原先在弓箭大院有專門的師傅做膠,現在只能全部自己熬膠。
楊福喜最擔心的是制作箭尾的羽毛。箭上的翎毛不能用一般的羽毛,最好是用雕翎,或者是貓頭鷹、大雁、天鵝的翎毛。然而,現在這些動物都屬于國家的保護動物,根本不可能再從打獵獵物身上獲得這些材料。迫不得已,楊福喜在試驗眾多鳥類的羽毛后,選擇了用鵝毛來代替。但是,鵝毛也不是什么鵝毛都可以的,還必須是歐洲品種的鵝毛,才能達到基本的效果。
當具體問到箭羽一般用幾根時,楊福喜講起箭羽不是越多越好,只有三片羽毛時,它們自身都得搭配好,保持好它們之間的平衡。如果多用幾組家禽的羽毛,羽毛自身的平衡就更難把握了。箭羽有空氣動力的作用,但最主要的是增加殺傷力。西藏有過四片羽毛的。漢弩有用兩片羽毛的,因為它的弦在上面,要多一片羽毛能被打掉了。其它普遍是三羽箭。你看國際箭尾部是三個塑料片,兩片是黃的,另一片是橙黃的。目的是橙黃的這片射箭時朝弓的外側,這樣,另兩片正好是斜對著弓臂的,射出時不易被弓臂蹭壞。
弓體成形之后,就是“畫活”的步驟了,對弓體進行精加工,打磨和拋光,貼上防潮的樺樹皮,弓箭最怕受潮,樺樹皮的防水性能相當好。用軟木紙包纏望把,用鯊魚皮或者蛇皮包纏工弰,弓身上貼上吉祥圖案有點像,什么“平升三級”“福如東海”之類的,上漆之后即為成品了。
楊福喜的弓箭不僅讓國內的弓箭愛好者如獲至寶,同時也受到許多外國友人的青睞。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三日,“聚元號”成了第一批通過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在每年的中外交流活動中,楊福喜都會和同行業中的人進行廣泛的交流,將中國傳統弓箭介紹給外國人,并且也學習國外的相關傳統手藝。他說:“韓國和匈牙利在制作傳統弓箭方面與中國傳統幾乎是完全一樣的,目前,韓國是繼承得最好的,因此在交流的過程中也可以學習他們的傳承經驗。”
從楊福喜的內心來說,是希望傳統中國弓箭在自己這里得到發揚,但同時,他更知道這其中的困難。原材料的奇缺已經讓很多傳統手藝失傳了,但他不希望弓箭制造這門傳統技術也走上這條道路。
想當年,楊氏的聚元號弓箭,曾在國際上獲過大獎,也曾作為禮物送給毛主席。而隨著時光飛逝,社會變遷,到現在,能夠完整保留傳統弓箭制作工藝的,目前所發現的只有剩下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北京聚元號弓箭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