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電子商務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愈加重要。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保護消費者權益最為重要的法律,然而電子商務作為新興的產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似乎沒有跟上其發展的腳步,實踐中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構建電子商務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體系,對于消費者,對于電商都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也是促進我國電子商務領域經濟蓬勃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試圖通過對電子商務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問題的分析,以期提出一些對構建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構建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 消費者 權益 電子商務 法律保護
作者簡介:白志強,中共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委員會黨校發展部,研究方向: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276
電子商務的興起與發展,一方面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人們足不出戶就能購買到想要的東西,市場經濟的效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2016年7月12日,商務部官網消息稱,我國預計到2020年,電子商務的規模將達43.8萬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電子商務對于我國經濟的影響可見一斑;另一方面, 電子商務中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屢有發生,消費者網上交易安全感缺乏,在電子商務交易遇到問題時,救濟途徑和救濟方式較少,如何保護好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使我國的電子商務更好更快的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我國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消費者的知情權、隱私權得不到保護
電子商務的交易過程是通過網絡進行的,網絡的虛擬化造成了雙方信息的不對稱。電子商務中存在大量的虛假信息,消費者在信息獲取上是由電商引導的,僅靠網絡圖片等信息,電商就會出現誤導甚至欺騙消費者的情況。部分電商故意夸大商品的用途,給予虛假的承諾,使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買到質次價高的產品。部分電商故意隱瞞商品信息,而通常情況下這些信息對于消費者是否選擇購買商品又是十分重要的,包括商品的產地、保質期等。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規定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即消費者依法享有了解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電子商務交易本身的特點及管理的缺位造成了一些消費者的知情權難以保障。此外,電子商務中,侵犯消費者隱私權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消費者購買商品的過程中需要向電商提供大量的個人信息和購買記錄,有時電商為了某些私利,也會要求消費者提供一些與購買商品無關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如果被電商不法利用,例如通過加工挖掘整理形成具有商業價值的信息從而進行其他經營活動,甚至出售給其他別有用心的人,將會給消費者的生活造成巨大的打擾甚至可能影響消費者的人身安全。
(二)電商、消費者雙方責任難以劃分
電子商務本身交易的特點是虛擬性和高效性,一項電子商務的交易完成要涉及到電商、網絡交易平臺、消費者、第三方支付以及物流配送等參與者,一旦交易中出現了問題,眾多的參與者就可能出現互相推諉的情況,使消費者難以找到真正的問題承擔者。消費者如果選擇不惜代價維權,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考慮到維權成本的大小,很多消費者選擇了不了了之。電子商務中,賠償責任的難以劃分是嚴重影響消費者權益的表現之一。
(三)消費者舉報投訴渠道狹窄
電子商務中,電商信息因為互聯網虛擬環境的特點并不容易被消費者獲取,有關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證據又難以收集,從而導致了消費者投訴舉報的渠道狹窄。正是因為消費者在電子商務中利益受到侵害時不容易獲得救濟,很多消費者會選擇放棄維權,這樣就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情將會屢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四)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不完善
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保護消費者最為重要的法律,但是該法律的內容大多只是確立了消費者權益法律保護的基本原則,而電子商務是新興的經濟形式,經營理念和模式都是傳統法律沒有預見到的,應該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發生在電子商務中的糾紛可操作性不強。雖然我國也頒布了《電子簽名法》、《商標法》、《產品質量法》等一系列法律規范商務領域的問題,但這些內容較為簡單,也比較混亂,對電子商務領域的針對性不強。
二、我國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之構建
(一)加強對電商監管,完善信用保障制度
虛擬的交易環境必須有所限制,電子商務才能長久地發展。分析眾多電子商務中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案例,其原因大多是電商的信用不高,而電商信用缺失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是信用缺失的成本很低,正是因為我國的信用保障體系構建地不完善,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情才時有發生。為了加強對電子商務領域的監管,首先,國家必須制定相應的信用保障制度,完善個人信用立法,加大電子商務中電商信用缺失的成本;其次,國家在監管上也要與時俱進,建立相應的投訴舉報平臺以及信用服務平臺對電子商務中的電商進行卓有成效的監督;最后,要建立相應的電子商務電商信息完善體系,例如實名登記制度,使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和電商的信息得到對稱,一旦出現糾紛,能夠做到消費者投訴有對象,責任能夠落實。
總的來說,加強對電商的監管,完善信用保障制度,營造透明、公正、誠實守信的交易環境,是促進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同時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有效方式。
(二)營造安全的網絡交易環境
在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并不能和電商面對面的交易,網絡虛擬的特點,很多消費者對專業技術較強的網絡運行知識了解有限,對于交易的安全感相對傳統面對面交易會降低很多,營造安全的網絡交易環境意義重大。
首先,要加強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政府應聯合行業協會明確電子商務交易中消費者和電商應該分別提供哪些信息,保證雙方信息的對稱性,規范電商對消費者信息的保護,特別是泄露消費者信息的后果,切實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endprint
其次,要加強網絡支付安全的管理。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的權益有時候并不單純是電商造成的,網絡支付技術的漏洞,違法犯罪分子的參與也是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國家要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以技術力量避免可能出現的支付安全問題。同時,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如支付寶、微信等在電子商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銀行及第三方支付平臺應該在技術措施、管理制度以及責任劃分上進行細化,共同構建安全的支付平臺,增加消費者的安全感。
最后,消費者自身也要學會相應的電子商務交易知識,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多一份警醒,認真慎重選擇交易對象,注重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及時收集對自己有力的證據,妥善保管電子憑證,在權利受到侵害時,及時有效地進行維權。
(三)創新多渠道解決電子商務交易糾紛
電子商務糾紛產生后,最為重要的事情是及時運用各種方式化解糾紛。
首先,政府及消費者協會可以設立網絡調節平臺,消費者、電商以及居間人參與其中,順應電子商務無地域與空間的虛擬特點,以網絡調節的方式方便快捷的化解糾紛,降低消費者維權的成本。
其次,監管部門以及行業協會可以建立在線舉報投訴中心,突破行政規劃的限制,打破地區之間的隔閡,快速地實現案件的分流轉辦,將監管責任落到實處,實現不同地域之間監管力量的整合。
最后,在司法上給予消費者特別的舉證責任。民事糾紛中,一般的規定是“誰主張,誰舉證”,然而由于電子商務本身的特點,消費者在交易中處于弱勢地位,消費者對電商的信息掌握較少,維權的證據取得較難,成本較高,這就導致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舉證能力有限,因此,有必要考慮在司法解決糾紛中允許消費者的舉證責任倒置。
電子商務的發展,其中的關鍵是讓消費者能夠安心的積極的參與到電子商務中去,既充分享受電子商務帶來的便捷,也能充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現狀和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之道,健全立法,保障技術,規范管理,形成制度,加強監管,運用各種形式定紛止爭,消費者和電商也應該嚴格自律,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交易。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法律是改善當前的狀況最可靠的有力武器,但法律畢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并不是隨時有效并且適當的,不能代替所有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我們既要保障電子商務交易秩序,也要避免政府過度干預,為電子商務發展留下必要空間;既要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立法經驗,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歷史習慣等因素加快立法步伐,對電子商務進行必要監管,也要積極鼓勵、引導行業自律,多管齊下,共同為消費者創造一個透明、公平、安全可靠的電子商務交易環境,推動電子商務的可持續發展。
(四)完善電子商務領域消費者保護法律體系
政府作為市場經濟的掌舵者和管理人,對電子商務的正常發展和有序進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運轉有序的經濟體制,也需要完善的相關法律。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針對當前電子商務領域侵害消費者的突出問題,積極研究切實可行對策方案,卓有眼光地加強電子商務的宏觀規劃和具體指導,最后形成法律規范,以法的形式正式地維護消費者的合法利益,維護市場秩序。
第一,針對現有法律進行修改完善。電子商務雖然和商務聯系在一起,但畢竟仍然是市場經濟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將電子商務和傳統經濟形式完全割裂開來,同樣的道理,現有法律只要有所修改,也可以適用于新興的電子商務領域,同樣可以起到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目的。
第二,針對電子商務本身的交易特點進行研究。好的立法需要前期大量的調查研究,只有對電子商務如何交易,搞清楚侵害消費者易發的環節在哪里,以及如何避免出現交易漏洞,我們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法律,才能對電商的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有效的制裁。
第三,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完善電子商務領域消費者保護法律體系,不僅要有立法,而且法律要真正被執行,這就需要市場監管部門以及司法部門形成合力,聯合行動,把法律落實到實處,切實保護消費者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合法權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