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雙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十分注重引入部分和知識傳遞部分的設計,而往往忽略了結尾部分的設計。一節好課猶如一場精彩的交響樂,不僅要有引人入勝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還要有耐人尋味的“尾聲”。精彩的結尾應具有人文性、生活性、趣味性、開放性。
關鍵詞:課堂教學;結尾;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一直以來,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重引入精妙構思,激發興趣,知識的傳遞更是三思而行,環環緊扣,而忽略了結尾的精彩,往往只是通過層次練習或“你有什么收獲”這種約定俗成的語言來結束教學。其實一個設計新穎且能將精彩延續的結尾,不僅能鞏固新知識,調節疲憊,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活躍思維,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而最終取得“課已終而意未盡”的效果。
一、結尾具有人文性
從兒童的心理特點來看,一節課快結束時,學生的注意力開始渙散,情緒由高漲轉向低落,此時若能創設適宜的情境,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表達自己的心愿,勢必能引起學生注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重要作用。
例如,我在參加市比武課任教《時分的認識》一課時,學生在完成了各種層次的練習之后,明顯感覺情緒有所回落,怎樣使我的課再現精彩呢?在表揚學生學得認真后,我話題一轉與同學們交談起來:“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時鐘,你們能告訴我,你最喜歡什么時刻嗎?還要告訴我為什么?”學生們一下子活躍起來,把手舉得高高的,爭先恐后,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和大家。
生1:我喜歡下午6∶30,因為這個時間我可以看動畫片……
師:我也喜歡看動畫片,你喜歡看什么片子?
生1:《大耳朵圖圖》。
師:我喜歡看《貓和老鼠》。
我與學生的談話越來越熱烈,學生紛紛活躍起來,參與到談話中來。
生2:我喜歡現在這個時刻,因為有劉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我希望這個時間不要過去。
聽了生2的發言,我感動得眼淚差點控制不住,就這么看似普通的交流,卻讓我感到“課已終,而情未了”。
二、結尾具有生活性
結尾具有生活性,就是教師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數學教學中聯系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適當做變形處理,讓數學更好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從而使學生領悟出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有很強的應用價值的道理。
例如,學校一位年輕教師在執教《平均數》一課,結尾時,教師設計出示某旅游景點2016年“十一”黃金周七天的旅游人數統計表,讓學生觀察后計算出平均每天的游客人數,將課中學的知識應用到了實際生活當中。原本我們以為教師會在學以致用中結束新課,可任課教師話語一轉:“今年十一黃金周又快到了,如果你是經理是不是該考慮一下怎樣才能賺到更多的錢。”學生思考片刻后,躍躍欲試。
生1: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項目,比如兒童樂園、釣魚等吸引游客。
生2:可以搞一些抽獎活動,保證有很多人去。
聽了孩子們的發言,我不禁感慨:孩子們怎么會知道這么多呀!一個比一個有生活經驗,一個比一個有經濟頭腦,這樣的課堂結尾,真是讓人感到“課已終,而思不止”。
三、結尾具有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教師要采用靈活多變的結尾,寓教于樂,使學生樂在其中,同時產生渴求探索知識的內動力。
例如,在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時,我剪出了各種不同色彩的圖形,在上課的過程中把它們當作獎品,逐一獎給每一位小朋友。課程快結束時,我利用這些圖片設計了一個趣味性的結尾:老師扮演“火車頭”,邊開著“火車”邊說:“運長方形的火車來了!請長方形們上車吧!”手拿長方形的小朋友馬上一個接一個跟在我的后面,我將小火車開出了教室。第二輪火車又開來了:“運圓形的火車來了,請圓形上車吧!”手拿圓形的小朋友們,一個個樂呵呵地跟著我走出了教室。就這樣一輪一輪的,我將每一個學生帶出了教室,結束了新課。看著學生開心的樣子,我心里樂滋滋的,真是“課已盡,而趣無窮”。
四、結尾具有開放性
放手讓學生參與,放心讓學生嘗試,使學生不受拘束地去探索和研究一些問題,將這種開放性延伸到課的結尾,更能使我們的課達到“課已終,而意更遠”的意境。
例如,我在任教6年級《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課時,課前我設計了一個故事引入,故事梗概:公元1053年,北宋大將軍狄青奉旨征討南方叛軍。因為當時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風俗,所以大軍剛到桂林以南,他便設壇拜神說:“這次用兵,勝敗還沒有把握。”于是拿了一百枚銅幣,許愿:“如果這次出征能夠打敗敵人,那么把這些銅幣扔在地上,錢面(不鑄文字的那一面)定然會全部朝上。” 左右官員很害怕,力勸主帥放棄這個念頭,因為經驗告訴他們這種嘗試是注定要失敗的。他們擔心最終弄不好,反而會動搖軍心。可是狄青對此全然不理,固執如牛。在千萬人的注視下,狄青突然舉手一揮,把銅幣全部扔到地上。結果這一百個銅幣的面,竟然鬼使神差般全部朝上。全軍歡呼,士氣大振。由于士兵個個認定神靈護佑,戰斗中奮勇爭先。于是,狄青迅速平定叛亂。
課尾,我故作輕松地說:“你們今天學得特好,離下課還有五分鐘。我們就提前下課吧!”“好!”教室里歡騰起來,學生們個個伸長脖子,等待下課。我語氣一轉:“不過我也想象狄青一樣通過拋硬幣的方式來決定,我這有十枚硬幣,如果都正面朝上,我們就立即下課。”
“哎!”學生聽了以后,一個個像泄了氣的皮球。
“為什么你們泄氣了!”
“可能性太小了。”
“那你們說怎么辦!”
“拋一個吧!”
“那我們試試吧,有幾種結果?”
學生馬上說出,一正一反兩種結果,可能性是二分之一。
“那太容易了,我們拋兩枚吧。”我試探著問。
“好,兩枚就兩枚。”學生嘗試著,找出了四種可能的結果。
“一枚有兩種可能,二枚有四種可能,照這樣下去,三枚會不會是六種可能呢?”話音剛落,很多學生開心地嘗試起來,學生們你一句,我一句,將三枚的可能性擺出來了,一共是八種。
我順勢接著給他們發問:“那看樣子可能出現的結果與硬幣的數量之間不是倍數關系,會是什么關系呢?”這時下課鈴聲已響,可學生們卻不愿下課,而是自覺地探究起來,終于在他們研究到四枚、五枚以后,發現了規律。
課堂教學之所以是一種藝術,就在于它平常之處的不平常。教學中只要我們有心,就能夠創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結尾方法,從而使課堂教學結尾起到“曲終收拔當心畫,余音繞梁久未絕”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美)肯尼斯·莫爾.課堂教學技巧[M].劉 靜,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endprint